更新於 2024/12/2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語言的移動與轉換:理解相對人的情緒與需求

語言的移動與轉換

要談這個議題之前,我想,仍還是從「語言」的角度出發,因為語言的調整,真的能夠改變對於整個事件的焦點。目前在警察機關、衛生機關等單位,大多用「加害人」這個詞彙來形容施予暴力或侵害的人,這樣的語言很容易使得觀點停留在「暴力、問題、錯誤、破壞」等等層面,當我們把視野停留在這些狀況時,我們也只會在「審判、對錯、好壞、評價」的角度內堅持,也是因為這樣的停留,使得這群人們更容易去否認狀況(Salter,1988),而更不容易走過這個歷程,也不容易真正的幫助他們(S c h l a n k &  S h a w , 1 9 9 7 )。因此,我更喜歡使用社政機關使用的語言-「相對人」,這樣的詞彙可以更中性的看待整個事件,並且把事件中的倖存者與相對人都視做需要幫忙的人,並且介入許多資源來協助他們改變與走過。


在正式介入文章之前,我也想要先說明這篇文章,並沒有要幫相對人洗白,更沒有要去說相對人沒有錯誤或逃避應負的責任。然而在他們接受懲罰及承擔責任過後,有機會讓大家更加了解這個群體,而不是用一次的錯誤來定義一生的價值。華人常說『人發聖賢,孰能無過』,我相信這件事情放到相對人身上更是如此!期待大家在看這篇文章的同時,可以先放下「法官」的眼鏡,我們沒有要審判對錯,而是使用更理解的視角來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


看待錯誤與否認

華人社會常常會有一種思維,覺得「做錯事的人,憑什麼難過,憑什麼有情緒,憑什麼失落,憑什麼......」,覺得只要做錯事情,似乎就沒有資格擁有各種情緒和感覺,甚至把那些情緒視做「逃避」、「沒有悔改的心」等。然而,卻忽略了當我們去否定他們的這些情緒,他們也就困在那些事件當中無法走出。王郁文、修慧蘭(2008)也指出,當相對人不斷否認與抗拒,治療就不會發生。因此,想先帶大家看看,相對人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情緒與失落呢!


相對人的情緒反應

黃雅羚諮商心理師在報導中指出,相對人在事件爆發的時候,會有以下的情緒反應(吳儀文,2023)。

  1. 長期建立的人設崩壞:可能在事件爆發後,會讓人驚慌失措,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甚至覺得沒有希望感。
  2. 自責、恐懼又鬆口氣的矛盾狀況:一方面對倖存者有高度自責,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對他。但內心可能也有一種不用再繼續隱藏這件事情與罪惡感的鬆一口氣。
  3. 否定:可能會僵硬的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並且說服自己「這件事情又沒什麼,只是輕輕破一下而已啊」,可能透過這樣的方式降低自己內在的罪惡感。
  4. 不知如何面對家人,也害怕家人受牽連:擔心家人的觀感以及整個社會的觀感影響到家人。


過去許多研究指出,過去如果曾為倖存者,沒有經過良好的面對與治療,有很大的機率成為相對人(Welldon, 1997; Craissati & Beech, 2004),許春金、馬傳鎮(1992)的研究也發現,過去遭遇到性虐待烙印影響的人,未來會有較高的情緒低落或人際問題,也有可能成為相對人。這樣的研究告訴我們,受創的人,過去也可能有創傷經驗。這不能免除他的錯與罪,但卻可以增加我們對他們的理解,嘗試用更涵融的眼光看待他們。


當我們看見這些人事物的脈絡
了解這些人事物的需求
我們更能對他的內在有所理解
看見屬於人共同的憐惜
發展出我們的涵容
而這些涵容並非讓更多人開脫罪責
而是讓改變能夠發生
因為當我們能在涵容之後放下指責和審判
才能避免悔恨和痛苦讓人無法發現自己的力量
我們期待的,是一個有機會改變的未來

延伸閱讀

價值觀衝擊的時刻:理解與接納的旅程


參考資料


Salter, A. C. (1988). Treating child sex offenders and victims. London: Sage.

Schlank, A., & Shaw, T. (1997). Treating sexual offenders who deny: A review. In B. K.Schwartz & H. R. Cellini (Eds.), The sex offender: New insights, treatment innovations and legal developments (pp. 6-1-6-7). Kingston, NJ: Civic Research Institute.

王郁文、修慧蘭(2008)。性侵害加害人否認行為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177-211。https://doi.org/10.7082/CJGC.200803.0177

吳儀文(2023)。黃子佼爆性騷「玉石俱焚」 專家曝5步驟正確面對錯誤、了解受害者4期望


We l l d o n , E . V. ( 1 9 9 7 ) . F o r e n s i c  p s y c h o t h e r a p y :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approach. In E. V. Welldon, & C. V. Velsen (Eds.), A Practical guide to forensic psychotherapy(pp.13-19).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Craissati, J., & Beech, A. (200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geographical sample of convicted rapist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19, 371-388.


許春金、馬傳鎮(1992)。強暴犯罪型態與加害者人格特性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