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意私房、Fans17看倖存者的悲傷剝奪》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語言移動與觀點轉換

在跟大家聊聊這個議題之前,想先跟大家澄清一些名詞上的移動。過去大多都會稱受到傷害的人稱為「受害者」,但這樣的語言有一部分其實是把人視作面對傷害時「被動接受傷害的人」。因此在本文中,我們皆會使用「倖存者」這個詞彙。這個詞彙會把人視作一個在傷害中,主動長出勇氣和能量,在那樣的創傷與災難中「存活」下來。這樣的詞彙也展現了生命的韌性。透過語言的移動與轉換,我們可以更將人們視做生命的開創者,掌控著自己生命的主導權。


性侵後的創傷經驗

受到侵害,是一個可怕的經歷,這樣的經歷對許多人來說,會造成不可磨滅的陰影與傷害。Monroe等(2005)研究便指出,超過6成的人會有憂鬱和焦慮的症狀,甚至會16%的人不斷處於惡夢當中。Finkelhor和Browne(1985)也發現到兒童時期遭受到性侵之後,容易會有創傷的性徵化經驗(traumatic sexualization);汙名化的個體( stigmatization ); 被 背 叛 的 經 驗 ( betrayal ); 無 助 感 的 自 我(powerlessness)等反應。

  1. 創傷的性徵化經驗:兒童容易性早熟與過早性好奇,後續甚至會對性感到焦慮或罪惡或在性愛過程中重現創傷經驗等。
  2. 污名化的個體:此狀態中的兒童容易感到羞愧與罪惡感,並且容易呈現較低自尊或自我概念薄弱的狀況,更甚之出現自傷或自殺行為。
  3. 被背叛的經驗:如相對人為熟人,容易會有遭到背叛感,感覺自己的信任被濫用,因此未來不再相信人,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及產生不良的社交技巧。
  4. 無力感:受到侵害的兒童會因為自身無法自我決定而感覺失去控制感,因此容易出現退化及退縮行為等



筆者自身的實務經驗中也經常看見,許多童年遭遇性侵的來訪者,即使事件已經過去了30多年,每當想起仍感覺到滿滿的憤怒與不安,唯有真正將這樣的憤怒朝向相對人宣洩而出,內心的憤恨也才有紓解一些,但那些傷口仍持續的侵蝕著這些經歷傷害的人們。在我們的社會當中,這些倖存者為什麼會沒有辦法真正向外的表達憤怒與悲傷呢?

狄卡上的留言1

狄卡上的留言1

狄卡上的留言2

狄卡上的留言2


「要不是你穿得這麼暴露,你怎麼會被侵害呢?」

「你這麼笨,你要怪誰啊?」

「這有什麼難過的?你也有爽到啊!」

「你已經不乾淨了,你還要對外宣揚?丟臉死了」


悲傷剝奪

這些言論即使到了2024年的今天,也仍在各大社群平台充斥著,也是因為這樣的言論使得倖存者的悲傷無法真正被言說。悲傷剝奪(Disenfranchised grief)就是在說這樣的概念。Doka(1999)指出,當某些悲傷無法公開被言表、承認或者得到足夠的社會支持時,這時候當事者悲傷反應就被剝奪。明明倖存者遇到這樣的事情有絕對的權力可以表達各種的失落反應(憤怒、悲傷、無力、被背叛、痛苦、罪惡等等),但卻因為這樣環境中無法理解倖存者痛苦的群體,使得這些悲傷只能停留在倖存者的內心不斷發酵潰瘍。


在兒時發生的性創傷,也可能使得倖存者無法將其悲傷自然地表達出來。李玉嬋(2012)在書中便指出孩童時期,因為較無話語權,使得面臨到性迫害的時候,無法哭訴出來,逐漸在內心形成更嚴重的創傷,一輩子活在這樣的陰影之中。


然而,這些理解與困境,絕對不是一人一時一地造成的,而是許許多多的偏見與誤解層層堆疊所產生,以下將帶領大家從『正義世界觀』的觀點切入,一起來看看這群倖存者們究竟被什麼樣的觀點所困,又被什麼樣的偏誤所捆綁而無法自已。


正義世界觀

正義世界觀或稱公平世界假說,是一種認知上的基本歸因謬誤,是由美國心理學家Melvin Lerner提出。人類在歸因事件時可能根據外在情境或是當事人的內在性格,而秉持正義世界觀的人會認為,世界是公平的,倖存者遇到某種不好的事情,一定是因為他「有錯」才會遇到這些「懲罰」,像是倖存者被侵害是因為他自己穿著不檢點或是深夜出入暗巷,不然怎麼會是他被侵害而不是其他人?這樣的歸因高估了當事人的個人因素,忽略了情境因素。


為什麼人們會選擇檢討倖存者?這種觀點會讓人們覺得「只要我穿著保守、不要喝醉,侵害就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尤其當倖存者與自身條件愈相近時,我們容易會陷入「會不會我也可能受到侵害」的恐懼,因此將事件歸因於對方的個人因素,比起歸因於隨機發生的情境因素,更能保護我們免於擔憂。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正義世界觀,倖存者難以表達自己的困境,開口的代價可能是他人的不諒解、誤會或是咎責,避而不談的結果卻又是內心的封閉與疏離。


除了正義世界觀之外,我們的社會對於倖存者有著「完美倖存者」的劇本,假定倖存者一定是什麼樣子,像是必須是無辜弱勢的樣子,這把無形的尺度量出每個人的「資格」,也導致不符合完美倖存者印象的當事人,無法揭露自己的性侵經歷、被剝奪自白的權利,甚至陷入懷疑、自責的痛苦之中。


在這樣的困境中,我們能做的,或許不是完全阻止侵害的發生,但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更多人理解倖存者所面臨的困境,不只是事件當下生理、心理上的痛楚,還有更多社會文化導致的「禁言」與剝奪,透過這樣的理解,讓更多聲音被聽見,讓倖存者的韌性與努力可以被看見。


參考文獻

李玉嬋(2012)。導引悲傷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張老師文化。

Doka, K. J. (1999). Disenfranchised grief. Bereavement care, 18(3), 37-39.

Finkelhor, D., & Browne, A. (1985). The traumatic impact of child sexual

abuse: A conceptual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ic,

55, 530-541.Lerner, M. J., & Simmons, C. H. (1966). Ob

server's reaction to the "innocent victim": compassion or rej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203–210. https://doi.org/10.1037/h0023562

Monroe, L. M., Kinney, L. M., Weist, M. D., Dafeamekpor, D. S., Dantzler, J., & Reynolds, M. W. (2005). The experience of sexual assault: Findings from a statewide victim needs assessment.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7), 767-77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如其所是,走向更喜愛的自己-敘事陪伴的小空間
20會員
22內容數
我們都以為這世界上有真理,有一個我們應該靠近與變成的樣子 然而,這是真的嗎? 我難道不能有一些自己更喜歡的樣子嗎? 在這裏,我們邀請大家看看每一個自己 在每段故事縫隙中的自己
2025/02/12
敘事治療是一種基於後現代觀點的治療方法,其知識背景融合了心理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多個學科。文章推薦多本相關書籍,並根據難易度分為入門款、進階款和地獄款,方便讀者循序漸進地學習敘事治療。
Thumbnail
2025/02/12
敘事治療是一種基於後現代觀點的治療方法,其知識背景融合了心理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多個學科。文章推薦多本相關書籍,並根據難易度分為入門款、進階款和地獄款,方便讀者循序漸進地學習敘事治療。
Thumbnail
2025/01/29
本文探討實證主義與後現代生涯輔導的差異。實證主義生涯輔導強調特質因素論,透過量化工具協助個人生涯決策。然而,後現代生涯輔導則重視個人生命故事與主觀經驗,強調敘事與對話,協助個人探索自我價值觀、動機、能力與興趣,創造屬於自己喜愛的人生藍圖。
Thumbnail
2025/01/29
本文探討實證主義與後現代生涯輔導的差異。實證主義生涯輔導強調特質因素論,透過量化工具協助個人生涯決策。然而,後現代生涯輔導則重視個人生命故事與主觀經驗,強調敘事與對話,協助個人探索自我價值觀、動機、能力與興趣,創造屬於自己喜愛的人生藍圖。
Thumbnail
2025/01/16
本文探討臺灣生涯教育現況,說明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生涯的六大特性:方向性、時間性、獨特性、現象性、主動性及向死而生。
Thumbnail
2025/01/16
本文探討臺灣生涯教育現況,說明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生涯的六大特性:方向性、時間性、獨特性、現象性、主動性及向死而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者詠真分享自身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復元歷程,從自我囚禁到重返職場、回歸社會,強調社會接納與自身努力的重要性,並期盼能給予其他病友希望與支持。
Thumbnail
作者詠真分享自身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復元歷程,從自我囚禁到重返職場、回歸社會,強調社會接納與自身努力的重要性,並期盼能給予其他病友希望與支持。
Thumbnail
最後,所幸我們都還活著,生命還有機會為每個無法承受的當下,展示適用於每個階段的療癒訊息,進入我們的生活裡。
Thumbnail
最後,所幸我們都還活著,生命還有機會為每個無法承受的當下,展示適用於每個階段的療癒訊息,進入我們的生活裡。
Thumbnail
文章探討霸凌行為的根本原因,以及受害者和施害者在心理與生理上的影響。透過個人經歷反思,提出反霸凌措施的無效性,並引用研究顯示受害者經歷的心理創傷與生理指數的相關性,最終強調生活中的自我修復與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文章探討霸凌行為的根本原因,以及受害者和施害者在心理與生理上的影響。透過個人經歷反思,提出反霸凌措施的無效性,並引用研究顯示受害者經歷的心理創傷與生理指數的相關性,最終強調生活中的自我修復與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勒索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透過對常見情緒勒索語言的分析,揭示其對受害者自尊心和情感健康的負面影響,並探討其根源與轉變的方法。理解情緒背後的創傷,能幫助人們更好的處理與他人的互動,並從中學會如何愛護自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勒索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透過對常見情緒勒索語言的分析,揭示其對受害者自尊心和情感健康的負面影響,並探討其根源與轉變的方法。理解情緒背後的創傷,能幫助人們更好的處理與他人的互動,並從中學會如何愛護自己。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性侵害所帶來的傷害是非常長期的,在性侵害創傷與復原中,需要花費比一般受傷樣態更長的時間進行修復。協助者的回饋對被害人是否可以被「接住」有影響,而療癒的過程是一大段長期的進程。本文以多項研究為例,探討性侵害受害者的心路歷程與復原過程。
Thumbnail
性侵害所帶來的傷害是非常長期的,在性侵害創傷與復原中,需要花費比一般受傷樣態更長的時間進行修復。協助者的回饋對被害人是否可以被「接住」有影響,而療癒的過程是一大段長期的進程。本文以多項研究為例,探討性侵害受害者的心路歷程與復原過程。
Thumbnail
性別平權不僅是提供平等機會,還要創建支持性侵害受害者的環境。 本文章透過探討心理支持、職業培訓、包容文化三個關鍵策略,幫助性侵害受害者重返職場。
Thumbnail
性別平權不僅是提供平等機會,還要創建支持性侵害受害者的環境。 本文章透過探討心理支持、職業培訓、包容文化三個關鍵策略,幫助性侵害受害者重返職場。
Thumbnail
我想:是為了感同深受他人心境及處境選擇「溫柔」的回應,不再以自憐或是怨天尤人的方式反應。 我們舊有的不理解,造就了內耗自己、攻擊他人以非同理及愛的選擇善待,形成扭曲、侷限了這種感受,或許我們打破僵化的模式會有更多不同選擇。 大部分的人在面對受傷的情緒反應是感覺無力沒有受到支持、委屈等等......內
Thumbnail
我想:是為了感同深受他人心境及處境選擇「溫柔」的回應,不再以自憐或是怨天尤人的方式反應。 我們舊有的不理解,造就了內耗自己、攻擊他人以非同理及愛的選擇善待,形成扭曲、侷限了這種感受,或許我們打破僵化的模式會有更多不同選擇。 大部分的人在面對受傷的情緒反應是感覺無力沒有受到支持、委屈等等......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