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 Threads 上看到一則留言,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留言的內容是:
「一個會欺負別人、在背後說人壞話的人居然想當助人工作者,真是令人反胃。」
這句話的背後,似乎包含了許多層次的意涵:
對於第一點和第三點,因為我不認識這位網友,自然無法評論,但也祝福他能找到適合的方式釋放這份內在的不適,例如和信任的人傾訴,或透過專業的諮詢整理情緒。
至於第二點,也就是對「諮商師應該是什麼樣的人」的期待,則是我今天想深入探討的主題。
在許多人眼中,諮商師往往是智慧的、溫暖的、無條件包容的,擁有健康的情緒調節能力,能完美地處理人際關係,設立清晰的界線。他們被想像成內心純淨、善良且無私的人,甚至被認為有著完美的成長背景。
有些個案曾對我說:「你一定來自一個很幸福的家庭吧,才能幫助別人。」
然而,真實的情況可能讓人意外。正如我的大學督導曾說過的一句話:
「會選擇學心理的人,要不是自己有問題,就是身邊的人有問題。」
許多成為諮商師的人,往往帶著自己的傷痛與困惑,最初的動機可能只是想了解自己,或幫助親近的人。
有句話說:「傷者傷人。」這句話確實有其道理,因為未曾療癒的創傷可能讓人以防衛的姿態與世界互動,甚至無意間重複傷害他人。然而,這並非結局。
傷者也有機會成為助人者。這一點,我以自己的經歷為例:
我曾經是受害者,也曾是加害者。即使現在,仍然會有不小心落入這些角色的時候:
即便如此,我選擇了諮商師這條路,並努力將過往的傷痛轉化為力量。因為我知道,除了延續傷害、懲罰自己或他人,還有其他選擇。
當一個曾經受傷害、甚至傷害過他人的人,說出「我想當心理師」這句話時,這其實是一個覺醒的開始。他可能意識到自己的模式需要改變,可能渴望更了解自己,也可能希望找到幫助他人的方法。
他會遇到挑戰,也會感到自我被動搖,但隨著時間、經驗和努力,這些人可能成為非常有力量的助人者,因為他們懂得什麼是傷痛,也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療癒。
在我的工作中,我常會適時向個案揭露自己的經歷,讓他們知道:
這樣的分享,一方面能調整個案對諮商師的期待,另一方面則是鼓勵他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做出實質改變。
其實,這篇文章的重點並不在於「什麼樣的人適合成為諮商師」,而是想邀請你一起思考:
最終,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諮商師。我的工作目標,就是幫助個案逐漸學會療癒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們不再需要我。
所以,與其討論誰適合當諮商師,不如從當下開始,嘗試用開放和好奇的心,重新認識自己與他人。
祝福你在這條探索的路上,找到內在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