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完成了新生訓練的報到後,我看了一下這四天的課表。第一天的課程與我過去在金控公司的部分大致相同,不外乎就是介紹公司、組織、產品、高管...等。雖然無聊,但是應該很重要。不過,接下來的課程安排方式,我倒是沒有見過。除了在第一天的晚餐聚會中要進行自我介紹外。另外,也會在那時候進行第二、三天的活動分組,而這分組的組別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最後一天,則是成果展示。看到這,我有些好奇了。怎麼新生訓練不是上一堆八股教條的課程,而是弄出了一大堆的團體競賽活動。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天的成果展示,是要怎麼展示啊?不管了,反正既來之則安之,就看看公司怎麼安排吧!
第一天的課程還算中規中矩,沒有什麼意外。不過打第二天起,便會按前一天晚上的分配規則,進行分組活動競賽。分組的原則主要是將業務、行政、技術、工程各種不同職務工作的人打散,並按照不同的活動內容再重新組合。簡單來說,就是公司不希望一堆業務、工程師或是同一個地區來的人聚在一起。另外,由於分組不是固定的。所以,上一秒的競爭對手,可能是你下一秒的合作夥伴。
我覺得這樣的安排還挺好的,因為這樣就有機會可以快速的去認識,這些平常我們在工作上,不會接觸到的其他部門的同仁。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將來在思考或是解決工作上的問題時,能有更多的資源或是訊息。另外,透過不同的競賽活動,也可以觀察出每位同事不同的個性與處事風格。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麼想的。像是Kevin,就不太喜歡與大陸的同事們進行互動。
第二天以及第三天上午總計六場的團體競賽,主要都是一些培養團隊合作或是團隊默契的活動。與學生時代聯誼活動不同之處是,每次競賽前,老師都會給大家大約10分鐘,去思考討論要如何優化自己團隊達成目標的方式。
在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討論、合作以及競爭之後,時間終於進入到了第三天的下午,也是這次訓練的最後一個競賽。不過,這次的分組比較特別。因為這次的活動,是模擬跨國公司的經營。CEO人選的部分,不像前幾次可以由組員間彼此推選,而是限定需要由業務部門的同仁來擔任。由於我這組只有我一位業務。所以,我成了CEO的當然人選。
這次的活動,將所有的同事分為三組。而每一組又會拆分成管理階層組以及員工組兩小組。當中,只有在中間唯一一次10分鐘的員工大會,或是動用僅一次的由一名員工訪視總部或是由總部一名高管視查公司的權利時,管理階層組才能與員工階層組有5分鐘的時間面對面討論問題外。全程120分鐘的過程中,所有人員只能透過對講機來聯繫。
活動的一開始,除了從扮演客戶的老師手中,我們拿到了一份好幾頁的採購書外。另外就是掛在牆上一道頗艱難的數學題,以及幾件不知道做什麼用的道具。按照指示,我們必須提供客戶需要的產品。而最終,裁判會以哪一組提供的產品數量最多,為獲勝的一方。若數量相同,則以預算動用越少的為獲勝方。
比賽正式開始,裁判提醒我們,牆上的數學題會懸掛60分鐘。若管理團隊能在員工大會開會前解出答案,便可以獲得一筆30萬的額外運作資金。
聽到這,我的管理團隊們,立馬開始研究牆上的數學題。我心裡一驚,這方向不對。因為這不是獲得比賽勝利的條件。於是,我要求大家,三分鐘。大家在看完題目三分鐘內,若無法確認自己一定能在60分鐘內解答出這題,那就放棄,並轉過來與我一起詳讀我們手上的客戶採購書。因為,我不希望我們對於已經掌握的資訊,出現有所誤解或是遺漏的失誤...計時開始。接著,我撥了通電話給員工組,簡短的說明了一下我們這邊的狀況。並要他們先選出一位臨時主管,以單一化溝通的窗口。接著,我請臨時主管告訴我,他們那邊的狀況,雙方彼此確認一下資訊或是物資。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後,我告訴臨時主管,請他試著了解一下,他們那邊的設備是做什麼用的,以及怎麼用。我們十分鐘後,再次聯繫。
很快地,三分鐘的時間到了。管理團隊中沒有一位能解答牆上的數學題。於是,我要求大家按照計畫,將焦點放在客戶採購書上。然而,由於解答的報酬非常的豐厚。而且三組之中,只有最快答對的那組,才能獲得獎勵。所以,我的技術長不斷的企圖說服我,希望我能同意讓他再嘗試一下。經過簡短的思考之後,我同意他的提案,讓他專心解題。至於採購書的內容,則改由我與另外兩名主管團隊的成員一同來檢視。
一眨眼,十分鐘又到了。在確認我與主管團隊對採購書內容的理解皆為一致之後,我開始聯繫員工組。看來,他們已經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他們那邊的設備是做什麼用的?在我向他們說明,我們這次的目標,是要生產一種紫色的液體。目前公司可以運用的資金是100萬,購買生產所需要的藍色以及紅色液體的成本每一桶各為10萬,以及哪一組生產的越多,哪一組就獲勝的相關資訊之後。員工組的同事們,便開始重新檢視手邊的設備。
經過他們一番的檢視與討論之後,這時,員工組的同仁,已經大概能知道他們手中的這些設備是要做什麼用的了。不過這時,另一個問題來了。臨時主管告訴我說,剛剛裁判告訴他們:「一旦將設備放入生產區,若發現無法作業,要拆掉重做的話,需要原地等待10分鐘。」聽到這,我要臨時主管向裁判確認一下,我們能否在生產區域外試行組裝。換句話說就是,一定要確認能組裝成功,才進入生產區進行組裝作業。臨時主管回答我說:「放心,剛剛已經問了,他們現在正在做。」只不過,好像少了一些零件。在經過幾次確認之後,臨時主管回覆我說:「好像缺了什麼?不過,還能勉強組裝起來。」聽到這,我問臨時主管說:「你們是不是缺少,什麼什麼樣外型的零件?」臨時主管回答:「好像是。不過,你怎麼知道?」我告訴他:「總部這邊有一些我剛剛說的東西,我們原先不知道這些設備是做什麼用的。我想,現在我們知道了。」
雖然解開了設備組裝之謎。但,距離開賽後60分鐘才能舉行的員工大會,時間還有30多分鐘左右,我們大家總不能在這邊乾等吧。於是,在與管理階層討論之後,我們決定要動用我們僅有一次的員工訪視總部的權利。讓他們派人過來總部,將設備拿回去組裝。這時,我問技術長,這數學題,能解的開嗎?技術長搖搖頭說,若時間長一點應該能。忽然,我靈機一動,我請他向員工組說明,這題數學題的內容。我的想法是,既然我們是一個團隊,沒有誰說主管階層就一定智商比較高的。或許將這問題交給員工組,會有人能解答出來。沒想到,我們的運氣超好,因為員工組的一位工程師回答我們說:「這題他之前有做過。」要不,改派他到總部,他會簡短的向技術長說明解題的要點。若不行,後續還可以用對講機聯繫。就這樣,我們意外的解開了這題數學題,拿到額外的運作資金。剩下的,就是等待員工組那邊完成組裝,以及準備生產了。
這時,一名裁判走向我們跟我們說:「我現在手上有一份研發報告,跟你們的產品有關,你會想要買這份報告嗎?這報告的價格是40萬。」我一聽,來搶錢的吧!這份報告竟然這麼貴。若買下去,除了剛剛贏到的額外運作資金,要全部吐出去外。另外,我們還得要貼錢,這...。
還沒等我回覆,我的技術長,已經替我回覆裁判說不需要了。接著,裁判又問了我們一次,真的不要?我問:「裡面的資訊確定對我們有用嗎?」裁判回答我說:「不知道,只知道這份研究報告,是業界最新的技術報告。」
在思考了一會之後,我告訴管理團隊的同仁說:「資訊通常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既然這錢我們還付得起,我決定要購買這份報告。聽到這,管理團隊的其他三人,不斷的阻止我做出這個決定。最後,大家還一度認為應該要用表決來決定這件事。但,我認為我是CEO,需要對經營的成敗負全責。所以,不應該有少數服從多數的這做法。眼看大家僵持不下。這時,我的財務長出面打圓場說:「若我們買下這份報告,則剩下的90萬,最多只能供給我們生產四個批次。」就不知道生產的時間需要多久。剛剛他聯繫員工組,說我們生產線的組裝作業是目前三組中最快的。不過其他兩組,因為也注意到了我們有人回總部拿零件這件事。看樣子,他們很快便能解決生產線的問題。我建議我們要不要先問一下現場的臨時主管,他們生產一批次需要多少時間。以協助我們來判斷,要不要購買研究報告這個問題。我覺得這說法可行,於是,我立刻撥了通對講機通話到員工組。在聽到我們總部這邊的問題之後,臨時主管回答我們說:「不確定。因為光組裝設備就已經花了20多分鐘,到目前也才剛剛完成。而生產的過程看起來像是個需要團隊合作的技術活。想要在90分鐘內完成五個批次的生產,可能會有點難。」
聽到這,我再度與管理團隊進行溝通。我告訴大家:「採購內容書中有一句話,我一直有所疑問。就是...客戶需要的是除了是紫色的液體外,他還提到了,需要我們保證品質無誤。你們難道不覺得,品質無誤這句話怪怪的?」「哪裡怪?」技術長問。我回答大家:「沒錯,直覺上藍色加上紅色會變成紫色。但,紫色也有分深紫色及淡紫色不是?我們怎麼確定這紫色就一定是用一比一的方式調出來的。」聽到我的說明之後,大家頓時都陷入了一陣的思考。最後,大夥們同意我的建議,「那就賭一把,買了吧!」要是這報告真沒用,我們還能寄望員工組的生產效率。就這樣,我們砸下重金買下了這份研究報告。至於它的內容是不是真的有用呢?
嗶~~~60分鐘到,裁判通知,請大家準備召開10分鐘的員工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