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先行智庫的邀請擔任年度研討會「雇主品牌執行力」講者,今天很開心能夠跟100多位HR與企業夥伴討論招募與留才的方法,尤其跟吉兒老師學到具體儲備幹部的作法。我分享的主題是「創新招募與留才法」。
當我收到這個題目時覺得「創新」這兩個字會不會太高深,一定要做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才是創新嗎?創新與我的關係是什麼?
後來想想,從服兵役時在憲兵隊的服務創新小組開始,我好像在每個職涯就一直在做一些新的嘗試。那這些新的嘗試為什麼會在傳產、科技業、軟體新創成功解決人才問題,讓舊有的HR選留功能引發變化呢?
後來我發現這些成功是有公式,那便是「看見趨勢與需求+應用不同的思維=賦予新的價值」。
因此我認為,與其分享許多種招募與留才方法,不如透過「看見趨勢與需求+應用不同的思維」的框架下,讓與會夥伴了解為什麼現在我們要這麼做、以及展開更多不同的做法。
台灣的少子化趨勢不可逆轉,人口負成長現象將越來越明顯,這將對未來的勞動力市場產生深遠影響。企業一定要即早重視應對方式,否則招募的M型化會更加明顯。
從行銷學大師Kotler的行銷1.0到行銷6.0,招募的數位化已成為趨勢,企業需要善用數位行銷工具和平台,以更有效地接觸潛在人才族群,提升招募效率。沒有要不要做的問題,這是一定要做的。
由於求職者的個別化需求,使得求職者不再只是出沒於單一線上平台,因此人資必須要經營多元化招募渠道,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才需求,採取個性化的招募策略組合,以吸引各式的優秀人才。
過往招募HR只要在辦公室開打人力銀行等著收履歷就好,但現在HR夥伴除了要有業務的思維,化被動為主動的招募開發流程外,還必須要學習接洽、邀約、談判等招募技巧。甚至結合線上線下虛實整合的招募方式,參加或舉辦各樣的活動。
招募渠道一定要經營,不是只有寄Email、打電話請對方協助張貼職缺。深度經營的招募渠道就是未來企業的潛在人才池,透過持續合作的方式確保人才供給。
Maslow眾所皆知為需求層次理論,Maslow在企業管理上強調的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必須要重視員工的自尊、尊嚴、激發員工的潛能與才能,不可像工業時代的獨裁管理方法將員工視為可替換的零件。才有辦法將員工的自我實現與公司的願景使命相互結合。
英國作家Gillian Tett的Generation P概念,更凸顯出數位原生時代的自主性與重視自我掌握,他們會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設計工作內容,如果缺乏自主性,那麼他們就會選擇離職。
不論是哪個世代,我們在疫情之後面對職場的態度都改變了,不再將工作視為人生第一重要的價值,因此出現了大離職潮、安靜離職、躺平文化、猛烈應徵、多元斜槓等對職場更多元的想法,都不可用同一套管理標準視之。
員工價值主張(EVP)將雇主品牌的訊息從單向的傳播變成了雙向的交流。若員工最終的體驗與公司承諾的訊息不一致時,則會透過社群網路、Glassdoor、面試趣等網站等回應。使得勞資關係更加透明與平等。
人才供需不平衡的情形下,現在的員工不在只是生產者,而是消費者一樣消費公司文化。為了吸引與讓員工持續留任,必須要重視重視員工的意見與想法、重視在職涯中的各式情感體驗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