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P】職場分手大師:EAP如何讓離職從「撕破臉」變「好聚好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離職不是終點,是企業形象與員工轉型的雙贏起點」
這也許這是每個HR在處理離職時,最積極正向的期待。
然而,現實中經常看到那些所謂離職管理的「鬼故事」,傳產老闆常說:「不爽不要做!」結果員工真的不做了,還順便在Dcard、PTT上寫了一篇「血淚史」。
人資部門忙著滅火,老闆卻只想問:「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這麼玻璃心?」事實是,傳統的「斷、捨、離」離職方式,早就跟不上時代了。
EAP協助職場分手創造雙贏

EAP協助職場分手創造雙贏


離職像分手,需要儀式感還是止痛藥?

  想像一下,員工遞出辭呈的瞬間,堪比一場職場分手大戲:有人上演「無聲消失」(Ghosting),有人怒寫千字「分手信」痛陳公司罪狀,更有人化身「行走的負評生成器」,在社群媒體上直播吐槽。

  但華人企業的傳統應對方式,往往像極了「直男分手法」——要嘛冷處理(「哦,好,記得交接」),要嘛塞紅包(年終加發求封口)。結果?離職員工成了企業的「前男友/女友俱樂部」,隨時可能回頭爆黑料。

  這時候,來自歐美的「EAP」(員工援助計劃)默默舉手:「那個……分手後其實可以做『朋友』,甚至『事業夥伴』,要不要試試看?」


EAP是啥?歐美「心理健身房」vs 亞洲「心靈雞湯攤」

  歐美版EAP:早從1920年代就開始把員工當「完整的人」看待,從戒酒計畫演變成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務,堪稱企業界的「心理健身房」——員工壓力大?找EAP教練;離職焦慮?EAP陪你擬定轉職馬拉松計畫。連矽谷科技巨頭都靠EAP防堵工程師崩潰(畢竟寫程式寫到哭,修復成本比伺服器當機還高)。

  亞洲版EAP:過去總被當成「老闆送的免費算命攤」,員工怕用了被貼標籤(「你看,那個人有心理問題!」),企業則糾結「花錢買心靈雞湯能賺到啥?」直到近年「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和「躺平族」暴增,老闆們才驚覺:「原來員工的心理健康,真的會影響我的口袋健康!」


傳統離職管理:企業在雷區跳踢踏舞

  1. 「離職面談」變「互甩鍋大賽」
    HR:「你為什麼要走?」員工:(內心OS)「因為老闆像控制狂老媽,薪水像高中生零用錢。」表面回答:「個人生涯規劃。」(翻譯:這公司沒救了,快逃!)
  2. 「離職員工」=「行走的差評機」
    據統計,一名不滿的離職員工能嚇跑5名潛在求職者,威力堪比Google地圖上一星負評——而且你還不能刪留言!
  3. 「心理壓力」是離職的隱藏成本
    焦慮員工可能拖累團隊效率,甚至搞砸客戶專案,但企業卻只算得到「招募新人要花多少錢」。

EAP神救援:分手後,我們一起升級打怪

  當EAP介入離職流程,其實有下面做法可以操作:

  • 「離職冷靜期」服務:與其讓員工在最後兩週狂刷104求職網,EAP提供「職業諮詢馬拉松」,幫他找出路(順便防止他複製公司機密)。
  • 「壓力退貨站」:心理師用「職場分手療癒法」,把員工的怨氣轉成建設性建議(例如教他寫「離職真心話函」,取代匿名爆料)。
  • 「前員工聯盟」:離職者變企業品牌大使?新加坡某電商讓EAP輔導的離職員工成立校友會,結果離職率下降20%,還多了免費人才推薦網。

華人企業EAP實踐指南:佛心要有,套路也要有

  1. 「中藥式調理」取代「西藥急救」
    歐美直接談心理諮商,華人員工卻怕被說「玻璃心」?台灣某科技公司把EAP包裝成「職涯風水師」,用命理諮詢切入壓力調適,使用率暴增3倍!
  2. 「家庭牌」打到底
    中國製造業大廠發現,員工離職常因「老家父母逼考公務員」,於是EAP推出「代際溝通工作坊」,幫員工說服長輩:「媽,我搞AI真的比當公務員賺!」
  3. 「離職福利包」
    日本企業流行發放「EAP點數卡」,離職後仍能兌換職訓課程或創業諮詢,把員工的「背叛感」轉為「未來合作機會」。

EAP不是成本,是企業的「情緒智商存款」

  當Z世代把「離職」當日常、AI搶飯碗加劇焦慮,企業與其把EAP當「心理創可貼」,不如視為「人才關係的長期投資」——畢竟今天你幫員工優雅退場,明天他可能成為你的客戶、合作夥伴,甚至回頭拯救專案的王牌救星。

  就像是每個EAP方案在結束前都會給客戶的一個溫馨回饋

員工離職時,與其塞紅包,不如送他一張EAP諮詢卡。

因為錢會花完,但學會「好聚好散」的企業,絕對是人才戰爭的贏家。

「EAP分手金句」
▶️主管可說:「你值得更好的!但記得新公司團購要找我們哦~」)


EAP冷知識

  • 特斯拉用EAP降低工廠意外率:「心情好的員工,比較不會被機器人絆倒。」
  • 台積電主管必修課:「如何不哭哭啼啼地祝福員工跳槽到對手公司?」
  • 心理師真心話:「其實老闆比員工更需要EAP——尤其是收到辭呈的時候。」
avatar-img
7會員
26內容數
用純粹主觀的方式深入解析曾經發生但現在還看得見的教育現場、時事觀察與可能是所謂「創新」商業或職場議題。 一切都是Jia's Talk,Just Talk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ia's Talk 嘉式頭殼 的其他內容
離職後,前同事的關係可能從創業夥伴變點讚之交,甚至變成競爭對手。數據指出,保持5名以上前同事聯繫者,平均年薪比不聯繫者高18%。要維繫前同事關係,可透過「精準投放」提供價值、「儀式感社交」創造記憶點,並遵守「職場前任守則」。離職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哪些關係經得起時間考驗。你會最先聯繫哪三位前同事?
離職後如何將原職場的協力廠商變戰略盟友?從實際案例探討離職者如何系統化盤點「廠商資源池」:以技術腦庫、情報樞紐等標籤分類人脈,運用3:7情報交換法則避開法律風險,並借鏡跨企業生態系合作趨勢。數據顯示,78%專業人士認同跨組織人脈的價值,但僅35%有效。文末提醒,在競業條款與人情綁架間需築防火牆
本文探討離職後如何將前上司轉化為長期人脈資產。針對「資深員工」與「未滿一年轉職者」,分析前主管常見心態,並提出實證策略:知識轉移儀式化、職涯敘事架構、弱連結互動公式。。文末提供幽默實戰案例,例如用「產業梗圖」扭轉閃離負評,強調「離職是專業關係轉型,而非終點」。
本文探討中高階主管離職後如何與前下屬互動,分析下屬心理變化與常見負評,並提供五步驟策略,如透明化溝通、弱連結經營、重塑專業人設等,協助離職者將權威轉化為人脈資產,展現成熟職場領導力。
年節將近卻收到資遣通知?別慌!本文提供情緒調適、應對親友詢問、維繫客戶關係及開發潛在客戶的策略,一起度過難關,並將危機化為轉機,在新的一年開創職涯新篇章。
即將離職?別擔心與客戶關係斷線!本篇討論離職前後與客戶維繫關係的技巧,包含離職前妥善交接、留下好印象;離職後保持適度聯繫、提供價值,並避免利益衝突等實用建議,助你順利轉換跑道,人脈持續增值。
離職後,前同事的關係可能從創業夥伴變點讚之交,甚至變成競爭對手。數據指出,保持5名以上前同事聯繫者,平均年薪比不聯繫者高18%。要維繫前同事關係,可透過「精準投放」提供價值、「儀式感社交」創造記憶點,並遵守「職場前任守則」。離職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哪些關係經得起時間考驗。你會最先聯繫哪三位前同事?
離職後如何將原職場的協力廠商變戰略盟友?從實際案例探討離職者如何系統化盤點「廠商資源池」:以技術腦庫、情報樞紐等標籤分類人脈,運用3:7情報交換法則避開法律風險,並借鏡跨企業生態系合作趨勢。數據顯示,78%專業人士認同跨組織人脈的價值,但僅35%有效。文末提醒,在競業條款與人情綁架間需築防火牆
本文探討離職後如何將前上司轉化為長期人脈資產。針對「資深員工」與「未滿一年轉職者」,分析前主管常見心態,並提出實證策略:知識轉移儀式化、職涯敘事架構、弱連結互動公式。。文末提供幽默實戰案例,例如用「產業梗圖」扭轉閃離負評,強調「離職是專業關係轉型,而非終點」。
本文探討中高階主管離職後如何與前下屬互動,分析下屬心理變化與常見負評,並提供五步驟策略,如透明化溝通、弱連結經營、重塑專業人設等,協助離職者將權威轉化為人脈資產,展現成熟職場領導力。
年節將近卻收到資遣通知?別慌!本文提供情緒調適、應對親友詢問、維繫客戶關係及開發潛在客戶的策略,一起度過難關,並將危機化為轉機,在新的一年開創職涯新篇章。
即將離職?別擔心與客戶關係斷線!本篇討論離職前後與客戶維繫關係的技巧,包含離職前妥善交接、留下好印象;離職後保持適度聯繫、提供價值,並避免利益衝突等實用建議,助你順利轉換跑道,人脈持續增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職場」不是「追求公平」的地方,而是「目標導向」的集合體,不然不用每年都有「專案目標」、「KPI」等這種指標,來評比員工。對老闆而言,只要能夠達成他想要的目標,枝枝節節,只要沒出什麼大事,他們也不在乎,如果有錯,也是那個離開的人的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挽留員工的重要性,以及不當的挽留措施可能對團隊產生的負面影響。提出了建立透明的溝通機制、平等對待所有員工和解決根本問題等方法,以平衡挽留和團隊發展。
Thumbnail
在一個階段的結束時,我們會透過某些儀式或是方法,來與它道別。 而一段工作的結束,同樣也會需要好好道別,來幫助我們在開啟新的一段工作時,能夠處於比較好的狀態。
Thumbnail
延續在上一篇文章中談論到,如何判斷結束一段工作關係。然而,在真正做了決定之後,又該如何為一段工作關係劃下句點呢?
Thumbnail
#離職程序 各公司所規範的人員離職程序可能有些不同,以過去的經驗來看,多半會是人員跟直屬主管提出離職,經過一些主管的基本了解,然後就會請人事提供離職申請單。又或是有的人員會直接找人事拿離職單,甚至自己從系統列印單據。 如果還沒有單位主管的確認,雖然離職的發起權在員工身上,通常還是會再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職場中,總是想著如何把工作做好,提供自身的價值給公司,希望能加薪升職,作者提倡專業者的態度,而非只是單純的上班族,幫助讀者重新思考在職場中的價值。並分享了從書中獲得的對於上班族與專業者不同的認知。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具體的方法與面對離職的問題。
Thumbnail
我明明都已經給他特別照顧,無論調薪或分紅都沒有少給他,什麼好處全都拿了,竟然跟我說因為心累所以要走了- 前兩天聽到隔壁團隊的主管言語激動的描述著申請離職同仁的狀況。
Thumbnail
年後很害怕收到員工要離職的訊息嗎?國外許多大型企業都開始推出更完善的心理健康計畫,尤其亞洲相較於歐美國家,在工作場域中較為壓抑,面對工時長高壓的工作。往往當薪水已經到一定的程度時,能留下好人才,金錢的吸引力就沒那麼重要。工資高的工作其實也是工作壓力大的代表,最後會選擇離職不在只考量到薪資。
Thumbnail
又到了在職場上離別的季節,同事開始紛紛離職,你是否也想離職呢?利用檢核表一起來思考自己是否應該離職吧!
Thumbnail
職場資深被PUA患者告訴你前方有大坑! 附上正向調頻秘方,給有需要的你參考。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職場」不是「追求公平」的地方,而是「目標導向」的集合體,不然不用每年都有「專案目標」、「KPI」等這種指標,來評比員工。對老闆而言,只要能夠達成他想要的目標,枝枝節節,只要沒出什麼大事,他們也不在乎,如果有錯,也是那個離開的人的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挽留員工的重要性,以及不當的挽留措施可能對團隊產生的負面影響。提出了建立透明的溝通機制、平等對待所有員工和解決根本問題等方法,以平衡挽留和團隊發展。
Thumbnail
在一個階段的結束時,我們會透過某些儀式或是方法,來與它道別。 而一段工作的結束,同樣也會需要好好道別,來幫助我們在開啟新的一段工作時,能夠處於比較好的狀態。
Thumbnail
延續在上一篇文章中談論到,如何判斷結束一段工作關係。然而,在真正做了決定之後,又該如何為一段工作關係劃下句點呢?
Thumbnail
#離職程序 各公司所規範的人員離職程序可能有些不同,以過去的經驗來看,多半會是人員跟直屬主管提出離職,經過一些主管的基本了解,然後就會請人事提供離職申請單。又或是有的人員會直接找人事拿離職單,甚至自己從系統列印單據。 如果還沒有單位主管的確認,雖然離職的發起權在員工身上,通常還是會再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職場中,總是想著如何把工作做好,提供自身的價值給公司,希望能加薪升職,作者提倡專業者的態度,而非只是單純的上班族,幫助讀者重新思考在職場中的價值。並分享了從書中獲得的對於上班族與專業者不同的認知。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具體的方法與面對離職的問題。
Thumbnail
我明明都已經給他特別照顧,無論調薪或分紅都沒有少給他,什麼好處全都拿了,竟然跟我說因為心累所以要走了- 前兩天聽到隔壁團隊的主管言語激動的描述著申請離職同仁的狀況。
Thumbnail
年後很害怕收到員工要離職的訊息嗎?國外許多大型企業都開始推出更完善的心理健康計畫,尤其亞洲相較於歐美國家,在工作場域中較為壓抑,面對工時長高壓的工作。往往當薪水已經到一定的程度時,能留下好人才,金錢的吸引力就沒那麼重要。工資高的工作其實也是工作壓力大的代表,最後會選擇離職不在只考量到薪資。
Thumbnail
又到了在職場上離別的季節,同事開始紛紛離職,你是否也想離職呢?利用檢核表一起來思考自己是否應該離職吧!
Thumbnail
職場資深被PUA患者告訴你前方有大坑! 附上正向調頻秘方,給有需要的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