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為了避免「大家混吃等死」的狀況,會導入所謂的「員工分級評鑑」(Stack Ranking)制度。
簡單來說,就是把員工表現拿來排名,前20%是菁英、70%是普通,最後10%就是被輔導或淘汰的對象。 聽起來很有效率,還能激發競爭力,但現實真的這麼美好嗎?其實,這套制度的副作用,可能比想像中嚴重得多。

為什麼企業愛用「分級評鑑」?
這套制度最早受到奇異(GE)前總裁 Jack Welch 的推崇,甚至《財星》500大企業中也有不少採用。企業看中的,是它能快速找出「最強的人才」並給予獎勵,激勵大家往前衝;同時,也能剔除表現最差的人,避免資源浪費。 理論上,這樣一來整體績效就會被拉高,領導品質也會提升。
微軟的故事:從熱愛到放棄
微軟曾經是分級評鑑的愛用者。
在90年代末期,微軟用高薪吸引菁英,內部調查也顯示員工喜歡明確的目標和清楚的評分標準。 然而,14年後,微軟卻宣布放棄這個制度。為什麼?
因為它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
- 主管必須硬生生把某些員工排進「表現最差」的一群,即使整隊都是高手。
- 員工為了避免被列為末位,開始設定「低標準目標」來自保。
- 大家害怕失敗,於是抗拒創新。
- 更糟的是,員工之間出現「不合作」甚至「故意藏招」的氛圍,因為幫助別人可能讓自己變成被犧牲的人。
這些問題最終讓微軟在與蘋果、Google 的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
制度的殘酷與人性的掙扎
分級評鑑的核心是「相對比較」,你的分數不取決於你表現多好,而是「你比別人好多少」。
在這種環境下,即便大家能力都很強,還是得有人當「最後一名」。 這對主管是一種折磨,對員工更是一種壓力。結果就是,團隊合作被犧牲,創新能量被削弱。
那該怎麼辦?
後來,微軟引入了「360度評量」與「平衡計分卡」來替代,希望讓跨部門合作更公平,也避免單純的排名淘汰。
雖然新制度也有繁瑣、指標過多的問題,但至少在方向上,更重視團隊與創新,而不是單純的「你輸我贏」。
🌱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 給你的三個思考問題
- 你覺得「員工分級評鑑」公平嗎?
- 在你的公司,競爭和合作哪一個被重視得更多?
- 如果你是主管,你會選擇「分級評鑑」還是「360度評量」?為什麼?
👉 想看更多關於職場管理與企業文化的分享?快來加入我們的 @LINE 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