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績效評估關乎升遷、加薪、甚至工作去留。
但你知道嗎?再專業的主管,也可能因為一些「看不見的心理偏差」,讓評估結果打了折扣。 今天,我們就用輕鬆的方式,帶你認識績效評估中最常出現的5種偏誤,並透過真實職場情境,幫助你在評估與被評估時都更公平、更準確。

1. 分配偏誤:不是你不好,是分數不敢給太高或太低
現象有些主管很保守,評分時喜歡「取中間值」,不想用太高或太低的分數(趨中偏誤); 有些主管則比較嚴格,大家的分數都偏低(嚴格偏誤); 相反地,也有人天生好好先生,分數都給偏高(寬大偏誤)。
案例
小美在客服部工作,整年度績效指標達成率高達120%,但主管習慣給所有員工都在「中間分數」3到4之間,認為「不要給太極端,才公平」。結果,小美的超高努力和成績,和一般同事的分數差不多,讓她覺得很挫折。
2. 對比偏誤:你被拿來和別人比了
現象
如果評估不是看「標準」,而是拿員工互相比,就會出現對比偏誤。 舉例來說,你表現超好,但部門裡全是高手,你的優秀反而不明顯; 反過來,如果部門整體表現差,你即使只是中規中矩,也可能被評成優秀。
案例
阿明在A分公司銷售額排名第二,但因為第一名的業績幾乎是他的兩倍,主管在評估時覺得他「差了一大截」,評分偏低; 另一位在B分公司的業務小芳,雖然成績只是全公司中等,但她部門其他人表現很差,因此她的評分反而比阿明還高。
3. 似我偏誤:跟我像的,我比較喜歡
現象
人類都有「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的傾向。 當主管評估員工時,如果覺得對方在性格、背景、價值觀、專業領域甚至性別、種族上和自己很像,就可能給出更好的評價; 相反地,差異太大的員工,分數可能就不那麼亮眼。
案例
主管小張是台大畢業,喜歡打高爾夫,也很重視職場禮儀。某位新進員工小林剛好也是台大畢業、興趣相同,兩人在茶水間聊天常聊得很投緣。到了績效評估時,小林雖然在專案進度稍慢,但整體分數仍比其他表現更穩定的同事高出不少。
4. 暈輪效應:因為你某一點好,其他也都加分
現象
暈輪效應就像一個「光環」: 如果員工在人際關係特別好,主管可能會因為這一點,而在其他評估項目(如工作效率、專案品質)也打高分; 反之,如果某個特質讓主管不喜歡,也可能整體被低估。
案例
小陳是辦公室的開心果,總是能快速和同事打成一片,連跨部門合作都很順暢。主管在評估時,因為對他印象很好,連與他專業能力無直接關係的「專案管理」與「問題解決」等項目也給了高分; 但其實,小陳在專案管理上還有不少改善空間。
5. 近期行為偏誤:最後一段時間決定你的成績
現象
主管對近期發生的事情記憶最清楚,因此更容易影響評估結果。 例如,平常你表現都很穩定,但評估前一個月出了幾次小差錯,分數可能就被拉低; 反過來,如果最後一個月特別亮眼,也可能被高估。
案例
小華上半年專案進度落後不少,但下半年努力追回,最後一個月甚至提早完成任務,主管因此在績效表上給了他接近滿分的成績; 而另一位同事小安,雖然前10個月表現穩定優秀,但因最後一個月請假多,交件稍慢,分數被扣得不少。
🌱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 給你的三個思考問題
- 你在工作中,有沒有遇過被不公平評估的經驗?
- 如果你是主管,你會怎麼避免這些偏誤?
- 你覺得哪一種偏誤在你公司最常發生?
👉 加入我們的 @LINE 官方帳號,獲取更多職場洞察與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