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獅向來做什麼事都很努力,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本獅其實臉皮很薄,很怕做錯了丟自己、丟別人的臉,也不喜歡自己覺得「我好沒用」的感覺,所以某種程度,跟某些男性的心理狀態蠻像的(?!)另一個隱藏版原因,是因為自己內心深處會覺得自己腦袋有時不太靈光,學得比較慢,所以就會更花費功夫、花費心力、花費更多時間一個一個紮實地學。總而言之,別人眼中努力認真的我,其實內心常有很多焦慮存在,眾多焦慮驅使自己那麼努力地學。但這幾年有慢慢好一點,從每天都在「跟焦慮搏鬥」,變成每天都「學著與焦慮共存」,甚至看到焦慮背後的意義就是「讓我更有動力努力學習,更聚精會神地去突破困境,結果有時也學得更好」。
工作轉換之後,新工作的業務都是從零開始學起,每天一點一滴地吸收,難免會有「啊!這個跟我想得不一樣!」、「這個也太難了吧?」或「我跟它(某業務內容)好不熟喔!」而覺得挫折的時候。最近的過程,就讓我想到很久以前我教學的經驗。曾有學生對於學習非常排斥,只要某個科目的課堂一到,他就會有各種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在學習該科目的過程中,即便身邊的所有人(包括我)跟他說:「這科不難,只要多練習就好。」他也不會相信。因為他的人生中始終缺乏「多練習這科,結果考試成績就不錯或學起來順利」的經驗,有滿滿的習得無助感(見備註一)。最近我終於比較能體會跟理解這位學生的心情了。回到我對於新工作的業務適應,也曾有內心焦慮到不行,感覺自己「表現得不好」,有「就算努力學習,未來可能也會表現不好」的想法,也有好幾度想著:「我這樣努力,最後的結果會值得嗎?」我想,以上心情或許有某部份就是我的學生的心情。即便不安,覺得努力可能沒有回報,或甚至有努力跟沒努力的結果不一定會有明顯差別,但還是要努力。那樣的心情,我終於在職涯轉換的過程中間接懂了。
在社會上打滾幾年,就會了解到以下殘酷的事實。在某A事情上,你努力100分,回報只有30分,別人努力70分,回報就是90分。但好消息是,在某B事情上,你努力80分,回報是95分,別人努力100分,反過來的回報卻只有30分。後來本獅有漸漸看開一點,覺得人就是各有長處,同時每個人身處的環境也有各種限制,在某些面向我就算努力了,現階段成績也只能到達50、60分,是心裡自己覺得很爛很爛的分數,但練習接受這樣的自己,也是我在轉換到新工作後最常調適的部份。
幸好,在自己低潮的時候,我都會蠻主動跟前輩或同事、朋友求助,前輩、同事或朋友也都蠻樂意分享自身工作的經驗,讓我稍微能有個參照點,去看看自己現在工作卡關的地方在哪裡。透過敘說的過程,那種對工作內容感到茫然、徬徨、不知所措的焦慮感跟恐懼感就會漸漸化解開來。現在自己每天都在同事們無私的協助下,試著執行各種業務。很感謝某個朋友給予我中肯的鼓勵,他說:「試試看,不吃虧」,也很感謝主管、前輩、同事不帶評價地鼓勵我多學多問,鼓勵我也支持我試試看。正因為他們都是抱持著「你可以試試看」的態度,無形中,也讓我覺得自己就算犯錯,好像也會被寬容地對待,也讓我在工作上有挫折感或搞不太清楚狀況時,還是會告訴自己「再試一下」,有勇氣嘗試更多次,有勇氣開口發問,有勇氣想盡各種方式試著解決問題。他們無疑是我生涯轉換過程中的貴人,讓我在顛簸的轉職路上,鼓勵著我「試試看」,支持著我每一天上班的時候都能更穩健地向前踏出每一小步。
*備註一:「習得無助感」是心理學教授Seligman提出的概念,指個人面對挑戰情境時有消極的心態,即便眼前的事情只要有做就很容易成功,也缺乏嘗試的勇氣。習得無助感的來源往往起因於個人面對衝突和壓力時無法解決,長期處在失敗與挫折中,心理上認為自己無法控制也無法改變環境,進而產生了消極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