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長到放不下,完整的中文書名是《母親的歷史:懷胎、分娩、哺乳、一夜無眠、安撫嬰孩、教養育兒……跨越時間與地域,思索母性、理解母職,並探尋人母身分的歷史及演變軌跡》,可是瑞凡,人家英文書名很簡要,只有《Mother: An Unconventional History》,科科。友人笑說,看了一堆媽媽經的書,貌似準備好進入母職。但其實此言差矣,只是想透過閱讀增添點目前人生尚未擁有的經歷(不隨便立flag),暫時沒有要開副本的打算,玩別人的就可以。
作者也是從進入母職開始對這個角色產生興趣,又根據自己的歷史研究訓練,爬梳出一系列有趣的社會史內容。拜各種研究進步之賜,養兒育女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且不論老本行各種學前教育蓬勃發展,父母親們有點資本的無不爭相採取更能夠產生階級複製效果的教養方法,即便所費不貲。而生育的各樣醫學、衛生研究的進展,也使得懷孕生產與過去大不相同。
書的一開始先來個生育統計衝擊波。沒想到19世紀初北美的子女數的平均值曾經來到8這個驚人的數字,一個祖母生養3男3女也沒能追上的數字。如果再把當時的醫療衛生條件考慮進去,這個數字就更顯得驚人。衝擊的程度大概差不多和在書的起始把母親當作一個動詞來理解這樣。
現在可能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驗孕棒,究竟是要怎麼知道懷孕的。月經浪港好幾個月?君不見當年營養也不見得這麼充足,加上多數重男輕女的社會,女生的營養就更顯貧脊,姨媽不每月來恐怕也不那麼罕見。經過一番整理舊有的歷史資料、私人信件、育兒手冊等等資料,發現可能是懷孕的生理變化,包含孕吐、其他外顯身體變化,才能確知懷孕。
懷孕之前的交配,過去也有很多神秘的詞彙來形容這個行為。翻雲覆雨和生養子女本來就是連動,現在都還有保守假道學人士覺得兒童不宜,但這種終究是生理現象的事情羞於啟齒其實真的滿奇怪的。影視媒體那麼多腥羶色還不是天天放送,到底有什麼好不能說、不好說的,希望隨著社會通念的演進能有些許解放的可能。
生產、坐月子、乳養嬰幼兒到尿布、濕紙巾,以現在多數家庭來看,生產前弄個生產包以便破水可以趕往醫院;坐月子還能選月嫂或者月子中心;乳養小孩除了親餵、配方奶之外,還出現各種水解、添加各種營養素的選項,過去尿布濕紙巾還沒出現的年代,更難想像當初的媽媽們怎麼度過那些手忙腳亂,小孩又罵罵號的日子。
這本結合了個人經驗、歷史考據的書,在書後還附上了寫作方法的小篇章,說明了他在整理資料的取徑,也適合想要做社會史的朋友,參考一下這篇小文章。
推薦給已經是媽媽的朋友,想必有很多都是心有戚戚焉,或者想想現在當媽媽條件也沒真的這麼不好。也推薦給還不是母親的朋友,能看到這篇文章你肯定是有個母親的,了解一下他所經歷的和關於這個身分、工作的歷史,也是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