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內耗》與《冷暴力》還要搞多久?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精神內耗」就是沒來由的「內咎」,積極心理學家瓦洛麗·伯頓在她所寫的《擺脫精神內耗:為什麼我們總被內疚、自責和負罪感支配》是這麼解釋的:
...我有不足,我做得還不夠,我做得不對。我應該做更多的事情,應該做有所不同的事情,應該做更好的事情,但我沒有,所以我會感到內疚。
內咎是自己折磨自己,「冷暴力」則是直接指責人的「熱暴力」的反向施暴。法國精神分析學家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博士,在她那本經典之作《冷暴力:揭開日常生活中精神虐待的真相》最早提出了「精神虐待」這個概念。
她說冷暴力就是,用間接而不是直接攻擊的語言跟行為,來諷刺、嘲笑、輕蔑、否定對方。這種看不見肢體受傷的暴力,讓受害者有苦說不出,只會不斷檢討自己。
造成內咎的虧欠感,到底是真是假?
冷暴力有可能形成別人的精神內耗,精神內耗者也有可能用自己所受的苦,去發展出對別人的冷暴力。
人為什麼會內咎?因為你曾經沒有完成某件事,所此心生虧欠。
這顆「虧欠感」的種子,被你種到心中而且還發芽茁壯成精神內耗。冷暴力,就是把這顆種子種到別人的身上。
《擺脫精神內耗》的作者說,有價值的內咎會讓人更有責任感,對人更友善。可是,我們很多時候都被「虛假內咎」給弄得很苦:懷疑自己做得不夠,做錯事了,給別人造成傷害。
怎麼辦?
你得檢查是什麼原因讓你內咎,那個「虧欠」是真是假?可以補救或者不可補救?然後,要接受已經盡了力的今天的你。現在就停止,無窮無盡的自我折磨。
內咎的人,自己就是「被害人」。冷暴力的被害人,很多時候都會求救無門。因為,那個加害人一直用不吐髒字的方式,往你心裏灌注毒液。
瑪麗博士說,冷暴力最早會出現的是「誘惑期」。施暴者會引誘受虐者去信任跟認同他,有時候他們甚至就是你的配偶、親人、好友。
接下來會出現「影響期」,你覺得對方說得都對,他的發言跟行為都是為你好。再來是「糾纏期」,你會覺得沒有對方,你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會很無助。
最後就是「控制期」,你的人格跟認知被扭曲,你無力抵抗施暴者對你的評語跟建議。然後,你就會因為想要取悅對方,從此陷入萬劫不復的受虐深淵。
怎麼辦?除了分手,除了不來往,還有沒有解決之道?
施暴者帶來冷暴力,他絕對就是惡人
《冷暴力》一書告訴我們,想用語言去辯解跟對抗是下下策。因為施暴者,永遠會用謊言來證明並加深你的罪惡感。如果不能在誘惑期或糾纏期就發現對方的詭計,你能做的是認定對方是,惡人。
惡人有可能變成好人嗎?可能,但機率很低很低。
我打不過你,但是我可以躲你。你想操控我,我閃人總可以吧。
遇到冷暴力,不用檢討你有什麼做錯的地方,而是要療愈自己。
婚姻、家庭、組織,都有可能出現或大或小的冷暴力。我們要記得,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你不尊重我,而且不可能改變。不是你滾,就是我走人。只能這樣,必須這樣。
校園裏,職場上,那些罷淩是不是冷暴力?顯然就是。但是,他們都該死嗎?我的意思是,那些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年輕人,他們沒有救了嗎?
所有的大問題都是先從小問題慢慢累積出來的。有些問題可以面對面解決,有些問題就是得用法律層面來解決,來禁止,來懲罰。
精神上面的虐待,很多時候說不清道不明,很難用實際的案例來解說。因為,那是累積的,那是層層疊加的。
心理疾病,燥鬱症,很多時候也是一點一點被逼出來的。必須說,加害者說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個說法根本不能讓他得到饒恕。
我一點都不會同情這種人,因為惡人是宗教家才會去教化的對象。
我不是宗教家,我討厭惡人。
停止虛假的內咎,不要當冷暴力幫凶
你還在內咎嗎?問問自己是真的還是假的,想像出來的。
當你自責內咎的時候,請踩一下煞車想想,你有錯嗎?你有害人嗎?沒有的話,請拔掉這只被想像出來的箭。
你旁邊有那種會放毒,會冷暴力的人嗎?如果你還在被冷暴力,你必須離開那個現場。快。
因為會使用冷暴力的人,很多時候會吸收你成為他的同夥。或者,你被虐待久了之後,你也有可能會發展出你自己的冷暴力招數。
你要成為惡人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詩人筆下的17歲少年,離開喧囂的首都波哥大, 乘船沿著海岸線去走走看看愛愛心傷惆悵。 如果用一句話來點評的話,我會這麼寫: 「年輕人離開家鄉到海上,到岸邊,到酒館, 到甲板,夢跟想像跟眼睛看到的一切都化成了詩。」
17歲的亞諾施見到37歲的卡夫卡,他們彼此都不知道, 四年之後,卡夫卡就會過世。小青年在筆記本跟日記裡, 記下了他跟卡夫卡的對話,二戰結束之後,內容被整理 成這本《閱讀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卡夫卡談話錄》。
這是一本以動物園為名的書,但是, 內容並沒有在比較動物的種類、數目多寡, 更沒有在比較動物園的建築跟設計。 關鍵的切入點是,人怎麼看動物園,為什麼會這樣看。
古希臘劇場入口的一排字,一在在的提醒我們:人啊,認識你自己。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情緒。 這句話為真,但也不為真。因為,生活一直在發生變化,人的情緒跟反應也是。 有時候,變化來得太快(或者太慢),我們根本招架不住。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說: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的深處。 不管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 或者是很少留下旅人足跡的那條, 已然不是我們長大之後才要面對的選擇。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用文字徐徐開展, 青年馬可˙波羅與老年忽必烈之間,關於城市記憶和欲望的對話。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裏,但有些人看見了天上的星星。」 我們希望跟看得見天上星星的人在一起,我們應該成為看得見天上星星的人。
詩人筆下的17歲少年,離開喧囂的首都波哥大, 乘船沿著海岸線去走走看看愛愛心傷惆悵。 如果用一句話來點評的話,我會這麼寫: 「年輕人離開家鄉到海上,到岸邊,到酒館, 到甲板,夢跟想像跟眼睛看到的一切都化成了詩。」
17歲的亞諾施見到37歲的卡夫卡,他們彼此都不知道, 四年之後,卡夫卡就會過世。小青年在筆記本跟日記裡, 記下了他跟卡夫卡的對話,二戰結束之後,內容被整理 成這本《閱讀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卡夫卡談話錄》。
這是一本以動物園為名的書,但是, 內容並沒有在比較動物的種類、數目多寡, 更沒有在比較動物園的建築跟設計。 關鍵的切入點是,人怎麼看動物園,為什麼會這樣看。
古希臘劇場入口的一排字,一在在的提醒我們:人啊,認識你自己。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情緒。 這句話為真,但也不為真。因為,生活一直在發生變化,人的情緒跟反應也是。 有時候,變化來得太快(或者太慢),我們根本招架不住。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說: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的深處。 不管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的路, 或者是很少留下旅人足跡的那條, 已然不是我們長大之後才要面對的選擇。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用文字徐徐開展, 青年馬可˙波羅與老年忽必烈之間,關於城市記憶和欲望的對話。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裏,但有些人看見了天上的星星。」 我們希望跟看得見天上星星的人在一起,我們應該成為看得見天上星星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精神內耗解釋 精神 精神,是我們生命中的驅動系統,失去了精神,肉體便不能活動了,精神和意識不同,生命都有精神,可以看作生命力,情緒,狀態等等,你也能看到動物們的“精神”,例如他們的毛色,身體狀態,都能反映出他們的精神。
精神內耗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因為人是社會群居的動物,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有太多的訊息和關係需要我們去關注和維護,當我們的心力被過度掏空運轉,就很容易產生精神內耗的現象。
Thumbnail
案例 在一個小鎮上,住著一個名叫艾米的年輕女性。她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女孩,但她卻經常陷入一種內心的痛苦之中。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感情上,艾米總是過度地要求自己,她對自己的期望太高了。  每天晚上,當大家都已經入睡時,艾米卻躺在床上反復思考過去發生的事情。她會想著自己做錯的事情,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
导语: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了精神内耗的困扰中。这种内耗使得我们难以集中注意力,产生焦虑和疲惫感,甚至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然而,摆脱精神内耗并重拾内心的平衡与力量并非不可能,本文将为您揭示其中的奥秘。 1. 理解精神内耗的本质 精神内耗是指我们内心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例如工作与生活的
Thumbnail
🌿「假山假水假原鄉,真心真意真尷尬」 來賓介紹👏👏👏 -- 徐堰鈴:導演,是一位道地的客家人 -- 游以德:編劇+演員,拉拉山的泰雅族人 ➡➡ 都是超級優秀的劇場人😏😏😏
Thumbnail
亞里斯多德思想很能夠吸引當時的人、也許還有今天的我們的一點:是他對「可感世界」的重視,並且從可感世界出發來探究所有的問題。「可感世界」就是這個我們用感官去看到、聽到、摸到的這個世界。
Thumbnail
5月2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初審《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近日在立法院進行黨團協商。這份由行政院提出的修正案,為加強對於病患的人權保護,加入了「社區支持」的相關內容。不過,民間團體卻認為行政院版本仍以強制醫療為導向,對於社區支持的內容空泛、缺少法治上的實質支持......
Thumbnail
平凡一如你我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殺人凶手?毒死久病妻子的深情丈夫、扼殺新生兒的未婚媽媽、陷入妄想幻覺的弒母暴徒……司法精神鑑定醫師娜拉‧塞美 (Dr. med. Nahlah Saimeh)執業生涯中最真實的九則案例回顧,都濃縮記錄在《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一書中,帶我們探測罪犯與凡人、瘋狂與理智、
Thumbnail
法國哲學、政治、藝文指標期刊,"Esprit"《精神》,今年歡度九十歲生日,為極少數於新資本主義全球宰制下,以無圖、思想、議題的文字雜誌,能夠歷經歷史波濤巨浪,近一世紀存活下來的反抗聲音,持續社會與政治「介入」...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精神內耗解釋 精神 精神,是我們生命中的驅動系統,失去了精神,肉體便不能活動了,精神和意識不同,生命都有精神,可以看作生命力,情緒,狀態等等,你也能看到動物們的“精神”,例如他們的毛色,身體狀態,都能反映出他們的精神。
精神內耗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因為人是社會群居的動物,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有太多的訊息和關係需要我們去關注和維護,當我們的心力被過度掏空運轉,就很容易產生精神內耗的現象。
Thumbnail
案例 在一個小鎮上,住著一個名叫艾米的年輕女性。她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女孩,但她卻經常陷入一種內心的痛苦之中。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感情上,艾米總是過度地要求自己,她對自己的期望太高了。  每天晚上,當大家都已經入睡時,艾米卻躺在床上反復思考過去發生的事情。她會想著自己做錯的事情,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
导语: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了精神内耗的困扰中。这种内耗使得我们难以集中注意力,产生焦虑和疲惫感,甚至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然而,摆脱精神内耗并重拾内心的平衡与力量并非不可能,本文将为您揭示其中的奥秘。 1. 理解精神内耗的本质 精神内耗是指我们内心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例如工作与生活的
Thumbnail
🌿「假山假水假原鄉,真心真意真尷尬」 來賓介紹👏👏👏 -- 徐堰鈴:導演,是一位道地的客家人 -- 游以德:編劇+演員,拉拉山的泰雅族人 ➡➡ 都是超級優秀的劇場人😏😏😏
Thumbnail
亞里斯多德思想很能夠吸引當時的人、也許還有今天的我們的一點:是他對「可感世界」的重視,並且從可感世界出發來探究所有的問題。「可感世界」就是這個我們用感官去看到、聽到、摸到的這個世界。
Thumbnail
5月2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初審《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近日在立法院進行黨團協商。這份由行政院提出的修正案,為加強對於病患的人權保護,加入了「社區支持」的相關內容。不過,民間團體卻認為行政院版本仍以強制醫療為導向,對於社區支持的內容空泛、缺少法治上的實質支持......
Thumbnail
平凡一如你我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殺人凶手?毒死久病妻子的深情丈夫、扼殺新生兒的未婚媽媽、陷入妄想幻覺的弒母暴徒……司法精神鑑定醫師娜拉‧塞美 (Dr. med. Nahlah Saimeh)執業生涯中最真實的九則案例回顧,都濃縮記錄在《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一書中,帶我們探測罪犯與凡人、瘋狂與理智、
Thumbnail
法國哲學、政治、藝文指標期刊,"Esprit"《精神》,今年歡度九十歲生日,為極少數於新資本主義全球宰制下,以無圖、思想、議題的文字雜誌,能夠歷經歷史波濤巨浪,近一世紀存活下來的反抗聲音,持續社會與政治「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