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幾個學生問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念大學?如果我不唸大學,會怎樣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看著學生困惑的眼神,我知道,他們是真的對「求學」感到迷惑。
甚至,他們問的,恐怕也是我這個前線高三教師,某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疑惑。
再三督責著小羊們用功念書,但把他們都送上理想大學,就是我的使命了嗎?
思來想去,花了兩週的時間,我想認真回覆孩子這個大哉問。
從最現實的層面來看,這是當前「普遍流行」的觀念。
不可否認的,我們的科系錄取分數,幾乎被畢業起薪、平均年收入綁架。在普遍觀念下,導致「選冷門科系」等同未來失業,考進熱門科系,就是全家歡騰,里民同賀。
而大學普及化,也使得大學畢業文憑,已經跟義務教育文憑一樣,幾乎人手一張。 文科教授的領域國文學習筆記 提到「棒球場上的齊頭式平等」,說明了這個「不得不有大學學歷」的狀況:
棒球看台上,第一排的觀眾都站起來了,後面的人也不得不起身。最後,所有觀眾都只好站著看完比賽。
當人手一張大學文憑時,少了這張紙,可能連應徵時的基本門檻都過不了。
所以,整體風氣下,
台灣其實是,16年義務教育(假設你沒延畢的話)。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大學滿地開花的政策,造成兩個狀況:
第一,大學生遍地皆是,企業錄取時依舊有心儀的某幾個大學科系。(甚至職場上也會有所謂學長姐人脈)所以重視頂大的觀念,並不會因為大學普及化而降低。
第二,少子化衝擊,導致大學科系倒閉縮編潮湧現。你的科系會不會念一念就收掉?這已經是讓人笑不大出來的現實狀況。
而就算考上了所謂的「熱門科系」,也別以為就能高枕無憂。目前台灣許多領域市場早就飽和,教師、會計師、律師僧多粥少,醫學院畢業但醫院四大部門「四大皆空」.....國家的政策很多是不斷放寬國考或是證照門檻,但通過門檻降低的後果,就是全民為市場飽和、人才良莠不齊買單。
尤其當AI全面來襲,以AI發展的速度來看,未來十年間會有多少產業受到AI衝擊,被迫消失或是轉型?
過去「一技傍身」就能吃一輩子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過去二十年被視為「熱門科系」的產業,此後十年,前景是否依舊?
變為不變之理,未來世代是以翻倍速度更新,相信「擠入熱門科系」就能高枕無憂,這是很危險的迷信。
換言之,只把高等教育當成配合市場的職業訓練所的思考,現在反而會被市場咬一口。
那麼,大學到底是什麼?
哲學家斯賓諾沙曾說過:「大學是要奉獻給宇宙精神的。」而這個概念,台大校長傅斯年先生也曾引用。
理想中,大學的存在是要讓人活在一個無窮無盡的探索和追尋中,學習更高深的知識,訓練思辨能力,讓人不要畫地自限,不要只安於現在的生活,被生活的淺灘給淹死。
但很可惜的是,這樣的精神在「職業訓練中心」的前題下是淪喪的。現今講精神講理想,似乎會被嘲笑為不切實際。
但我依然很想跟孩子們說:去期待大學吧!
那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在一個區域中,聚集了各學院不同的學問。只要你願意,隨時可以推開一扇教室的門,坐下聆聽你好奇的學問。
大學時我最喜歡跑去社科院旁聽,通識跑去海科院聽海洋生物;跑去藝術學院聽戲劇課程,還在那時聆聽京劇天后魏海敏老師的演講,一聽成迷妹。
就算不是課程,大學時社團辦活動、志工團出營隊,那些籌辦過程的訓練,在我進入職場,第一次當導師時,成了比師培中心還管用的即戰力。
我希望你們進入那個學術的殿堂,是去看更多元的課程。眼睛亮閃閃的,充滿興味的──趁著年輕朝氣,又還沒有職場或家庭的負擔之前,多看多聽,不要只困在自己的科系所學、只困在「學這有什麼用」的淺灘之中。
同樣的,大學的學習也可能是痛苦的。我一進嚮往以久的中文系,才發現國高中的我只是「很會考國文」而已,進去後學術思辯的訓練,從文本句讀開始累積的基礎,每一堂課都是震撼教育。徹底感受自己的能力不足,
河伯到了北海,才發現自己所知不過爾爾。海神笑道:爾之乃醜,然可語大理也。
我希望,你們可以去感受那種學習的痛苦與快樂。品嘗自己找問題、翻資料,被教授電翻,讀到令人驚嘆的論文,打開眼界時的震撼與驚喜。
當然,高學歷不代表高情商或是高道德,如果錯把高學歷當成是人生圓滿成就,這是很狹隘的。
學習知識,還只是「技」的層次。就像莊子〈庖丁解牛〉中所言,從技達到「官止神行」,還能領悟到應用於養生的「道」──
能應用到人生體悟的,才叫作「智慧」。
所以,你的學習不會只停留在大學。
更請你不用擔心,十八歲你作的決定,就會鎖定你的人生。
很多同學最迷惘的就是,自己其實也還不清楚興趣在哪,甚至連各領域在幹嘛都不知道(一直關在學校裡,怎麼會知道?)
如果我選錯科系怎麼辦?如果我實在不適合怎麼辦?
不會怎麼辦,就再換條路走啊!
其實你身邊很多長輩,也是換了很多工作、多次轉變跑道,最後才找到自己的「天命」。
這才是常態,十八歲就此定案的反而是少數。
你真的不用擔心,18歲一張志願卡,就會買斷你的人生。
會毀掉人生的,只有「做哪行怨哪行」、「眼高手低」、「短視近利」這些負面心態。
如果心態正確,就如道家所言,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端看你如何解讀。人生就沒有白走的冤枉路。每一刻的累積,都在厚實你的生命。
當然,家長、師長們,可能會期望你選一條「看似平穩」的路,那是出自對孩子的保護與心疼,我們總想著,希望孩子少些波折、少繞些遠路。
但事實上,回到前文所述,過去我們這個世代的價值觀,很可能已不符合未來。最終大人們必須學習的,是「陪伴的智慧」,而不是「為你保駕護航」的憐愛。
放手讓你去學,讓你碰撞,讓你在痛苦又快樂的學習中,品嘗生活的味道。
我希望你們能擁有學習者的眼神,而不是被社會化同化,只剩下利益計算、現實考量,麻木昏暗的雙眸。
《進擊的巨人》裡,我最喜歡的就是韓吉這個角色。初次登場,韓吉像個科學怪咖,有別於大家對巨人的恐懼或憎恨,韓吉總是抱著「太有趣了」的心情研究巨人。
當別人對巨人只有恐懼和憎恨時,他試圖用既有看法以外的觀點來看巨人。
走出牆外,面對島外的科技與文化,韓吉也是最早願意接觸、學習的人:「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那就試著去理解,這就是調查軍團不是嗎?」
在最終之戰前,為了拖住地鳴巨人的腳步,韓吉挺身而出,英勇犧牲。他將團長意志交託給後輩時說:「調查軍團團長所具備的資質,就是與不放棄去理解。」
直到壯烈犧牲前的最後一刻,韓吉飛到空中看著地鳴巨人,說的依舊是:「巨人真是太有趣了啊!」
從不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心,勇敢接觸、理解不同的文化,這是調查兵團最重要的宗旨,也是韓吉奉行一生的信念。
而我認為,讀書,就是一場場調查兵團的探索。
如果能的話,我真心希望,未來當你們回到母校找老師聊天時,眼神是亮閃閃的,很興奮的跟我說:「XX真是太有趣了啊!」
學習者的眼神,應該是──
明亮而充滿好奇的,
溫和而嘗試理解的,
智慧的蘊藏圓融的──那種眼神。
大學只是一個過渡,我更期待的,是你能將世界活成大學該有的精神。
心裡有火,眼裡有光,腳下有根,路有遠方。
這是我思考兩週後,盡力回覆的答案。
也許還不足以解答每位孩子的困惑,
也期待你自己能找,屬於你的,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