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正式告別已持續25年的上班族角色,開始展開對新職涯的探索之後,免不了會常常被問問到以下問題「你會不會想太多了?」「真的有需要這樣嗎?」
有一次,和之前我服務企業的總經理(是我上班族身份的最後一個老闆)吃飯,他也問「老查,以你的能力與經驗,應該還可以在企業呆很長時間吧?這麼早就進行中年轉型,未免太早了吧?」
「老闆,那我問你,如果我繼續在你公司擔任我原本的職務,你會希望我在幾歲的時候把位子讓出來,給有能力的部屬能夠被拔擢、接班?」(我原本的職務是帶兩個部門的副總經理)
「嗯…大概是55歲左右」老闆沒有打哈哈,很認真的回答。
「很合理啊,到那時我的直屬部屬們年紀大約45歲左右,經驗與歷練都可以承擔更大的責任。且若不讓他們有更上一層的機會,對他們也不公平。」
「沒錯!」
「但老闆,若你希望我55歲就把位子讓出來,那到時我要做什麼呢?真的就擔個閒差等退休了嗎?若到時我再開始自己的中年轉型,難度不就更高了嗎?」
「你這樣說也有道理啦」
當然,我這樣選擇是基於我把廣義的「工作」視為人生裡很重要的部分,工作能讓我從中學習並有所成長,讓我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與創意,以及為我帶來成就感與滿足。故我希望我的職涯可以盡可能延長,希望能發展出新的工作樣態,因此轉型是必要的。基於上述的思考,這時候我套用英國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的「第二曲線」理論來採取行動。
「第二曲線」指的是: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其成長和發展往往遵循一個S型曲線模式進行。在這個S型曲線的起初階段,成長緩慢,甚至因為必須摸索試錯,會有一段下滑期;隨後,隨著學習和經驗的累積,成長速度加快;但最終,當達到一定的成熟或飽和點後,成長將放緩甚至停滯,然後開始走下坡。
韓第認為,在現有成長曲線還沒到達頂峰,所有跡象都顯示狀況良好不需要改變時,反而正是該啟動變革,培養第二條成長曲線的最佳時機。第二曲線代表了新的機會、思維方式、業務模式或生活方式的開始,可能會在短期內導致表現下降或不確定性增加,這意味著必須離開舒適區並承擔風險。但長期來看,它提供了再次成長和成功的機會。
相反的,若沒有預先投入資源進行探索和嘗試,為第二條曲線做準備,等衰退的危機迫近才願意變革,屆時很有可能因為資源、時間均無餘裕,難以成功。
韓第的「第二曲線」理論不僅適用於商業管理,應用在個人生涯規劃也相當合適,事實上韓第本身就是「第二曲線」最好的實踐案例:他原本在殼牌石油公司擔任高階經理人,之後與英國的商界菁英創辦倫敦商學院並擔任該校教授,49歲時,韓第離開組織,身兼自由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教授、演說家、企管顧問等多職,身體力行自己的理論。
但我發現,許多人在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還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薪水高,位子又好。」「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是「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就如同前述我的前老闆問我時類似的想法「會不會想太多啦?」
但根據內政部2023年發布,臺灣人平均壽命為80.8 歲,其中男性77.7 歲、女性84.3 歲。以五十世代來說,看起來要再活三、四十年的問題不大。如果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到二十五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就時間長度來說,第一曲線無法延續那麼長(65歲要退休),但完全足夠發展出第二條曲線,這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非想不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即便我的伴侶與我完全不同,她反而期待有一天退休之後,能夠展開另一段有別於工作的人生,但也絕對需要預先規劃,不管是財務、興趣或技能發展,都不會憑空出現等在那裡的。
除了很實際的財務考量、必須的資源發展之外,人生第二曲線的課題還包括需要探索出適合自己,能藉此安身立命的領域究竟是什麼。甚至,我們可以用「人生的第二次機會」來看待,與既有的「退休」觀念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人生的第二曲線是有機會發展另一段高峰的,甚至有機會超越第一曲線的高點。
不要只把中年之後的時光用「過好過滿」的心態去思考,把人生視野放更長遠,大器可以晚成,你我也許都有許多潛能和可能性尚未開發,運用「第二曲線」的思考開啟不同人生維度,讓人生下半場更加豐盛。
(本文原發表於「104高年級」,標題:【老查的中年級觀察】那一年我問老闆會聘我到幾歲?老闆很誠實的說「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