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值得理直氣壯地活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過去我被別人否定時,我會很生氣的說,事情不是這樣的,現在我知道自己的真相後,明白我是怎樣的人,而不是你說的如此,我的價值不再建構在別人的嘴裡,我明白自己的價值。
我老闆就跟我說,他希望我不要那麼內向,多外向一點,散發溫暖的特質點。我只是點點頭,並不多做解釋,因為我知道那是他的期待和認知,並不是正確的。
人的特質是天生的禮物,不論外向與內向都是,更不代表成為領導者必須是具備外向特質。
領導者的意義是什麼?是帶領大家往前的人,他必然看的更遠更清楚,他必然有大家信任的特質,內外一致性的人格魅力以及能夠照顧大家的心情。
這些都跟內外向沒有關係。
內向依舊可以開朗的與他人社交,不見的要滔滔不絕的說著自己遠大的夢想,我們可以從自己團員身上學習到很多,從夥伴身上看到自己沒有的,團隊是互補的,領導者不見的一定都是同一個人。
內向不見的是安靜,不說話不代表沒有能力,我們不見得要用說話來代表我們很行。內向就是一種閉起嘴巴思考的特質,沉靜在自己腦海中,這是一種天賦的技能,讓我們可以安靜的思考事情,這是我們的思考武器,所以身為內向者的我們記得自己這項天賦。
別人不懂沒關係,不用害怕被否定,做給他看。
內向者我們值得理直氣壯地活著。
#內向不代表害羞
#我有我的溫暖呈現方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做為一個高敏共感者,認識自己、調節情緒是我們一生的功課,不為了其他,就是為了治療自己。 作為治療的最佳處方就是誠實的面對自己,唯有誠實,我才知道我該怎麼調整自己的狀態,我內心最深處、我的潛意識、我的身體究竟想要告訴我什麼? 「嘿,別叫我不焦慮」 讓他繼續焦慮一下,就如讓子彈飛一下,焦慮想說些話
「永遠記的自己擁有選擇權」 這句話讓我在陷入焦慮時,這句話喚起我的理性。 我並不是沒有選擇權,只是我願不願面對面前這條已經阻斷的道路,我有沒有急流勇退的決心,我是不是被執著推向了自己的絕望呢?
我發現很多人都有一個壞習慣(包含自己),就是預設別人會怎麼想,或許是我們身處的文化,常常告訴我們要避免衝突,但預測他人的想法往往就是一個溝通的障礙。 我們需要承認,別人怎麼想,我們很難用隻字片語就能夠猜得出來,而我們的負面預期往往影響著我們怎麼應對。
我猶記著有一次在社團的夥伴溝通時,我用文字打出很直接的要求,結果導致我那個夥伴直接退出整場活動,這讓我非常困惑以及不解,我非常平靜打出了一段平鋪直敘的文字,卻造就對方的憤怒,為什麼呢? 我要怎麼說話,才能把我的意思真正表達清楚且不會造成誤會呢?而對方的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區別真相與否的工具,用於科學或是哲學是非常強而有力,但如果用於沒有標準答案的事物上,往往淪為一種傷害。
做為一個高敏共感者,認識自己、調節情緒是我們一生的功課,不為了其他,就是為了治療自己。 作為治療的最佳處方就是誠實的面對自己,唯有誠實,我才知道我該怎麼調整自己的狀態,我內心最深處、我的潛意識、我的身體究竟想要告訴我什麼? 「嘿,別叫我不焦慮」 讓他繼續焦慮一下,就如讓子彈飛一下,焦慮想說些話
「永遠記的自己擁有選擇權」 這句話讓我在陷入焦慮時,這句話喚起我的理性。 我並不是沒有選擇權,只是我願不願面對面前這條已經阻斷的道路,我有沒有急流勇退的決心,我是不是被執著推向了自己的絕望呢?
我發現很多人都有一個壞習慣(包含自己),就是預設別人會怎麼想,或許是我們身處的文化,常常告訴我們要避免衝突,但預測他人的想法往往就是一個溝通的障礙。 我們需要承認,別人怎麼想,我們很難用隻字片語就能夠猜得出來,而我們的負面預期往往影響著我們怎麼應對。
我猶記著有一次在社團的夥伴溝通時,我用文字打出很直接的要求,結果導致我那個夥伴直接退出整場活動,這讓我非常困惑以及不解,我非常平靜打出了一段平鋪直敘的文字,卻造就對方的憤怒,為什麼呢? 我要怎麼說話,才能把我的意思真正表達清楚且不會造成誤會呢?而對方的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區別真相與否的工具,用於科學或是哲學是非常強而有力,但如果用於沒有標準答案的事物上,往往淪為一種傷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只是小資的我們值得更好,應著眼於資產放大 高股息以息養股,股數變多息就更多,無限循環 大多數朋友買高股息的產品,就是一種反正我放著也不知道會不會漲,但只要我放著,至少會拿到利息! 只要有拿到利息,我就沒有虧! 大概就是這種概念。 不外乎就是不知道該
Thumbnail
許多30-50歲的「三明治世代」在職場與家庭間承受巨大壓力,如何在夾縫中找到自我?
Thumbnail
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被錯待,沒有誰例外。 或許,你也在自己的人生故事裡,努力完成自己的功課;或許,你也在通往自己的路上,追尋真正的幸福與永不失落的快樂。 即使如此,你還是很可能在旅途中遭遇挫敗和痛苦。 你知道嗎?有好多的雜音同時進駐你的心,有時候它是冒牌症候群者,有時候它是嚴厲的內在
Thumbnail
內向者雖然在社交上可能需要更多獨處時間,但他們能夠敏銳地感知他人的需求,並在一定的社交環境中找到成就感。職業選擇不僅需考量個性,還需重視能力、興趣及價值觀的配合。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互動優勢,透過自我覺察與調整,內向者同樣可以在職場中找到滿足。
Thumbnail
你是一個內向者嗎?對於內向,你的解讀是什麼呢? 你會覺得內向者不合群嗎?還是你覺得,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 過去我們總認為內向者偏向負面,但內向者也可以很健談、很樂觀。 內向和外向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獲取心理能量方式不同。
Thumbnail
內向人的特徵為,喜歡獨處、喜歡深度思考、言語表達謹慎、對於外部的刺激容易感到疲累,但並不排斥社交活動。 害羞是一種情感狀態,在社交中容易感到緊張、不安或尷尬。害羞的人對於他人的評價過於敏感、容易擔心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不佳而產生焦慮感。這樣的焦慮,會產生迴避與他人互動、退縮等行為。 產生害
Thumbnail
鄭華娟的音樂才華,無庸置疑。 金韻獎比賽獲得名次後,受李宗盛賞識,以一首輕盈森巴曲風的「一千個夜」進入流行音樂圈,收錄於鄭怡『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專輯。1987年,與王新蓮共同製作的『快樂天堂』和『往天涯的盡頭單飛』專輯發行。 1989年,華視週六劇場《全家福》主題曲—「家和我一起成長」,描述家庭
Thumbnail
從小我算是個內向的人,內向到上台會發抖的程度,內心同時也會有很多很劇場,加上有口吃又很在乎別人的想法,常常把自己搞的很累。經過了這幾年的自我啟發跟探索,其實內向又如何?他就是我的一部分,台灣的教育好像都會定義一定要外向活潑。人的個性很多種,我如果自己都覺得不好,憑什麼要別人接受我。這幾年接受自己之後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透過 [ 只能喝酒的圖書館 ] Podcast 發現徐譽庭編劇是一個很有深度歷練、心思細膩的人,對於自己與戲本都有一套見解,寫出《不夠善良的我們》深度人生故事情節,引起觀者共鳴並深入人心。 - 整理了一下編劇在 Podcast 裡訪談內容,與你們分享在這部劇裡編劇的心路歷程。 人家說四十不
Thumbnail
只是小資的我們值得更好,應著眼於資產放大 高股息以息養股,股數變多息就更多,無限循環 大多數朋友買高股息的產品,就是一種反正我放著也不知道會不會漲,但只要我放著,至少會拿到利息! 只要有拿到利息,我就沒有虧! 大概就是這種概念。 不外乎就是不知道該
Thumbnail
許多30-50歲的「三明治世代」在職場與家庭間承受巨大壓力,如何在夾縫中找到自我?
Thumbnail
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被錯待,沒有誰例外。 或許,你也在自己的人生故事裡,努力完成自己的功課;或許,你也在通往自己的路上,追尋真正的幸福與永不失落的快樂。 即使如此,你還是很可能在旅途中遭遇挫敗和痛苦。 你知道嗎?有好多的雜音同時進駐你的心,有時候它是冒牌症候群者,有時候它是嚴厲的內在
Thumbnail
內向者雖然在社交上可能需要更多獨處時間,但他們能夠敏銳地感知他人的需求,並在一定的社交環境中找到成就感。職業選擇不僅需考量個性,還需重視能力、興趣及價值觀的配合。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互動優勢,透過自我覺察與調整,內向者同樣可以在職場中找到滿足。
Thumbnail
你是一個內向者嗎?對於內向,你的解讀是什麼呢? 你會覺得內向者不合群嗎?還是你覺得,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 過去我們總認為內向者偏向負面,但內向者也可以很健談、很樂觀。 內向和外向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獲取心理能量方式不同。
Thumbnail
內向人的特徵為,喜歡獨處、喜歡深度思考、言語表達謹慎、對於外部的刺激容易感到疲累,但並不排斥社交活動。 害羞是一種情感狀態,在社交中容易感到緊張、不安或尷尬。害羞的人對於他人的評價過於敏感、容易擔心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不佳而產生焦慮感。這樣的焦慮,會產生迴避與他人互動、退縮等行為。 產生害
Thumbnail
鄭華娟的音樂才華,無庸置疑。 金韻獎比賽獲得名次後,受李宗盛賞識,以一首輕盈森巴曲風的「一千個夜」進入流行音樂圈,收錄於鄭怡『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專輯。1987年,與王新蓮共同製作的『快樂天堂』和『往天涯的盡頭單飛』專輯發行。 1989年,華視週六劇場《全家福》主題曲—「家和我一起成長」,描述家庭
Thumbnail
從小我算是個內向的人,內向到上台會發抖的程度,內心同時也會有很多很劇場,加上有口吃又很在乎別人的想法,常常把自己搞的很累。經過了這幾年的自我啟發跟探索,其實內向又如何?他就是我的一部分,台灣的教育好像都會定義一定要外向活潑。人的個性很多種,我如果自己都覺得不好,憑什麼要別人接受我。這幾年接受自己之後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透過 [ 只能喝酒的圖書館 ] Podcast 發現徐譽庭編劇是一個很有深度歷練、心思細膩的人,對於自己與戲本都有一套見解,寫出《不夠善良的我們》深度人生故事情節,引起觀者共鳴並深入人心。 - 整理了一下編劇在 Podcast 裡訪談內容,與你們分享在這部劇裡編劇的心路歷程。 人家說四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