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this is Allee. 今天想聊聊一本育兒書,羅寶鴻老師的《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如果你身為父母,很常被打不打孩子、罵不罵孩子、怎麼處罰孩子等問題困惑著,那麼我十分推薦這本書。看完這本書,我相信可以打消你百分之八十以上執行上述行為的念頭。
羅寶鴻老師可說是育兒界的媽媽殺手,在老大出生後,我開始搜尋檽育兒相關的書籍(這個日後也可以分享),從作息、飲食到教養,各個面向我都想瞭解!我想,這應該也是很多新手爸媽的必經之路吧。
在教養書籍中,最吸引我的便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一開始,我是被蒙氏鼓勵讓孩子嘗試、動手做的理念吸引,因為這也是我從小長大的方式。回想起來,我的父母真的很先進,許多時候我仍無法像他們一樣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在收集資料之時,剛好羅寶鴻老師的第一本新書《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以下簡稱《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出版了,當時我家老大正值半獸人時期,這本書讓我瞭解了很多一歲兒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應對他們給予父母的難題。
而我在2019年時,也參加了一次羅寶鴻老師的講座,當時在講座上,羅寶鴻老師透露出他這些年來學習阿德勒、薩提爾的心得感想,結合原有的蒙特梭利理論,讓他在教導育兒與親職的路上,可以用用的工具更多,不僅照顧到孩子的內心發展,也療育了照顧者(也就是父母們)的內在創傷。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便誕生了。
蒙特梭利:主要闡述孩子的內在發展需求。
阿德勒正向教養:培養孩子擁有正向人格的關鍵。
薩提爾冰山理論:協助孩子與大人處理內在情緒。
教養的理論百百種,但彼此之間並非是不相容、排他的理論。《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我覺得成功地結合了三種理論學說,引導父母在教養的路上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來面對孩子的不同問題。
相較於《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中有更多的求助案例,多半來自於羅寶鴻老師臉書上的投書。在這些投書中,老師不僅回應了父母對於孩子的問題,也回應了他所觀察到的成人本身的問題。
這幾年來,不少成長類書籍都注意到「習慣」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通常,不好的習慣,會被以「慣性」稱之。多數個人成長的文章宣導不要落入慣性思維,要覺知覺察自己的內心,但其實教養中,也有很多慣性的誤區。
像是「小孩不乖就是要打,你們/我們都是這樣被打長大的,現在還不是好好的」,當聽到「○○就是○○」的句型,就是慣性思維出現的線索。
當父母打小孩是一種不經思考的反射動作時,他真的有想過孩子行為的意義、懲罰的意義嗎?小孩不乖又是怎麼定義出來的呢?
以及更衍伸的問題:父母是絕對正義/正確的嗎?如果我們評論孩子的行為背後,有著自己童年的不好經驗/社會價值觀/別人的說法等等因素干擾,那我們決定孩子行為的標準絕對公正嗎?
原來離開慣性後,教養背後的思索層面可以如此廣泛。
每位父母的經歷不同,像我和我老公,我們對於孩子的爆點便有不同。即便是一件都讓我們生氣的事件,讓我們生氣的原因也不見得一樣。
我喜歡《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中以「安定」為教養定調。我們都認同安定的環境最不會帶來心理壓力,也最容易培養孩子健全人格。但如果父母每天因為生活、工作,讓自己的內心都不安定時,又怎麼安定地教養孩子呢?
難道要父母營造一個「我很安定」的假象,強迫自己在孩子面前只能笑不能哭嗎?
這絕對是錯誤的。作為成人,我們也會有自己的情緒;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分辨當下的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孩子的。
我今天被孩子激怒了,是因為他本身行為有問題?還是我當下情緒不好?還是兩者兼有?
當我發現是我的情緒不好時,我可以和孩子說「今天我的心情不好,請你給我一點時間靜一靜」。
如果是孩子行為有問題,我可以和他說「你這樣做會讓我不舒服,請停止」。
兩者兼有的話,也許我靜完可以和他討論。雖然不是每一次都可以有和善、正面的結果與結論,但我相信,我和孩子都會成長。我不是以先知的角色告訴他該怎麼做,而是旅伴的身份陪他一起走「成長」這條路。
有一句老話說:每個人都是成為父母後,才學習如何當父母。我想,這就是親子相長吧。因此,我最最喜歡書中後記的這句話:親子相長,核心是愛。成為母親之後,最為感動的是孩子對我的愛,是無私且高尚。每次在他們的眼睛裡,我都見到那些星星,閃爍光芒。
為此,我希望可以將我們之間的愛延續,直至生命的終結。我願意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生命中的旅伴,一起旅行,最後分開。
我是Allee,希望你喜歡今天的分享,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