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才發現,我做很多事情,不是來自於我想做,而是來自於『害怕』。」——《過度努力》
這本書已經暢銷了好一段時間,每次看到它都遲遲沒有買下手,我想有一部分是我害怕內心那個不敢觸碰的區域被撩起。
直到上個月某個下著雨的天,鬱鬱寡歡的我把它買回家了。
我生長的環境不是在世俗中「健全」的家庭,在閱讀的過程,我屢屢落淚,甚至有種我看不下去了的傷痛感。
本書建構在八個不同人的諮商故事,但核心主題都是「家」。探討家庭對於內在小孩的影響,而我們會栽進書裡,與個案一起經歷人生轉折。
雖然書中寫的是別人的故事,但對家庭受過創傷的人來說,絕對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塊縮影。
寫過這本書的書評筆記有很多,今天我不著重討論書中的故事,而是藉由閱讀後的綜合感受來整理與探討兩個主題。
為什麼我們必須努力?不能閒下來?
這個社會很微妙,大家習慣說自己很忙碌,卻鮮少聽人說「我很閒」。
就算真的很閒的人,也很難承認自己很閒,不忙也得裝忙。
好似要把自己忙得團團轉,自身的存在才有價值、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好似很閒,代表自己「不努力」;不努力的人,就不值得被青睞。
然而家庭是我們經歷的第一個社會,我們的努力,可以說終其一生很大部分都是表現給家庭成員看、深受其影響。
「我們家的小孩不能被看不起!」
「你怎麼不學學那個誰誰誰家的小孩?」
「你不要讓我丟臉!」
這些話,你聽過嗎?我聽過,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
休學住精神科病房那年,家人對我說過的話,還牢記在我心裡。或許是覺得丟臉,他們總是跟外界講了許多休學的藉口,就是不提我生病了。
從那之後幾年,我陷入了過度努力,逼迫著自己、證明著自己。馬不停蹄地工作,總在細節中糾結、在小過錯裡懊悔,對自己苛薄,最終搞壞自己的身體。
但直到這兩年我才認清事實,我並不是完美的孩子。
沒有人是完美的孩子。
不過度努力、不努力,都不能稱為錯誤,只是一種選擇。
若努力的終點是為了證明,那永遠都到不了終點,因為自己不會有覺得完美的那天。
世界上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嗎?
書中有段故事提到:在五歲時,爸爸會四處帶著他吃冰看飛機,且說是男人間的約會;而在九歲開始入學後,卻會因為成績遭受爸爸的羞辱毒打。只有在成績好、聽從指示時,爸爸才會和顏相待。
上次諮商時,諮商師問過我:「妳是不是覺得愛是有條件的?」
是也不是。
我們的努力,大多是為了得到愛、得到關注,滿足他人的期待。
想被家人認同,於是認真讀書、認真工作;想得到伴侶的愛,付出所有。
反而我們開始會害怕——不求不報的愛。
再反觀最一開始,家人只期待我們身體健康、只想見喜歡的人開心。
(應該沒人會對著嬰兒講說,你18年後要考上台大吧)
那純粹的時刻,都是無條件的愛啊!
一切的條件,都是在日積月累的環境驅使下產生。那份純粹的愛,一定還在每個人的心裡,等待被挖掘。
我也相信,我家人也是愛我的,只是我們彼此都還沒有勇氣抽絲剝繭那份愛。
收到許多讀者的來信,很多都是跟我一樣,有家不敢回的孩子。
或許是成長歷程中發生一些悲傷的故事、或許是家人間的情緒勒索、或許是恨自己不成材,讓我們面對家庭有股膽怯。
很推薦大家可以看看這本書的故事,我們都能在故事的某個章節裡看到自己。
看完這本書,也許不能直接改善我們的家庭狀況,但至少內心會感受到被同理了。
我也在練習,不讓前面家庭給我的18年,牽制未來的60年人生。
我是Louna,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
訂閱、
按愛心、
留言。
想看更多關於簡單生活、閱讀、自我成長、憂鬱症、手寫字,或者是你想找一個樹洞聊聊天,歡迎來到我的IG
@Na個樹洞。
或是你想寫信給我,也非常歡迎!
lounalee199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