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 Main 的安全依附關係(上)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安全依附關係」這六個字在現代親子關係中的討論裡,差不多是一種你不可能會錯過它的概念。

「小孩缺乏安全感」這幾個字,好常出現在各種親子討論板上告誡家長,並且用一些讓我很想翻白眼的方式出現,我感覺幾乎到有點情緒勒索和威脅的程度...

所以我有點難以忍耐......尤其在我進修完Mary Main所認證的成人安全依附關係課程後,更是在老師的鼓勵下,要成為安全依附關係大使,於是,要求自己盡量不要太機歪盡量平靜分享一下我對安全依附關係的認知。

一、並不是一次或是幾歲定終生,依附關係是可以改變的

不知道是不是太習觀「威脅」,或是太習慣升學制度、或公式教育?在針對安全依附關係的討論裡,很常看到:嬰幼兒時期的安全依附關係會「決定」長遠的親密關係.....或是「幾歲」前依附關係定型......這種類似的說法。
#或許可能不是升學主義畢竟可以重考

但實際上這既然是一個「關係」,就不可能在幾歲的時候就完全結束。(除非這個關係人已經完全不可能再有任何互動)

『關係』是:只要兩個人有來往,就會持續進行以及改變的,今天可能+5,明天可能吵架-3,然後再和好+6.......這樣不斷的改變。

即使原生家庭一直是負面關係,當事人也可以藉由後來個人修煉、諮商、身心靈的追求、生命中不同階段關係的影響,改變其原生家的負面依附關係,變成正向依附關係的人。
#原生家庭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二、哭與不哭不是分類標準

安全依附關係是否健康,並不是用小孩哭或不哭來判斷的!

哭有哭的問題,不哭也有不哭的問題,

安全依附關係沒有要反情緒,情緒都是正確的,所以安全依附關係的判定就和孩子愛哭不愛哭無關,他可以很愛哭、超愛哭,並且是超級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

而最有趣的是,似乎家長希望的「不哭」小孩,反而是最容易被判斷出警訊、安全依附關係上有狀況的孩子。

三、你不可能藉由觀察自己的小孩和你分開的狀況反應來判定你們的依附關係

這是我某次無意間聽到的:「可以看一下你孩子和你分開時的反應,來推測孩子和你的依附關係屬於哪一類。」

針對上面的這句話,完全沒有任何灰色地帶,只能給予『錯誤』的評價!

這個第三點一定要接著第二點說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人以為可以自己觀察孩子去猜測或判斷孩子的安全依附關係為何........於是搞得家長很緊張.........

這個說法真的很危險!

並沒有好好控制變因的「社會實驗」,是沒有足夠能力提出論證的!實驗都會仔細控制很多變因,提供控制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差距,才能夠真正找出想要研究的結果推論!

尤其,安全依附關係中的Strange Situation(陌生情境實驗)的創始者Mary Ainsworth一開始就在他的研究裡面清楚指出:寶寶在實驗室裡面對 Strange Situation(陌生情境實驗)中與母親互動所出現的反應,和寶寶在家中環境裡與母親互動所出現的反應不同。

實驗室在做實驗時,創造出的特殊性,是『無法』在日常生活裡複製的。

所以要拿日常生活行為,套用研究的結論,是一件很荒謬不合理的方式。

請 不 要 這 麼 小 看 實 驗 的 完 整 性 ,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才能確實判斷依附關係

四、安全依附關係系統非常龐大複雜完整

安全依附關係的分類並不是四大項而已,每一個大類項都還有自己的子項目,有的子項目還有自己的小子項目!並且在論文方法裡有寫著一堆
#因此我必須強烈反對大家幫自己或他人簡易判斷分類

也就再次說明這個系統的龐大複雜完整,不是一般人可以自己看看就決定的。

即使是完成受訓的評判員,也只有在特定的訪談方式下,用特定的問題、規定提問的順序,加上訪談後四倍的時間分析,才能決定出一個人的安全依附關係定位,
講這個大概就是要呼應上一點:

所以要拿日常生活行為,套用研究的結論,是一件很荒謬不合理的方式。

請 不 要 這 麼 小 看 實 驗 的 完 整 性 ,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才能確實判斷依附關係

五、最好的安全依附關係也不是電視奶粉廣告的家庭樣貌

最好的安全依附關係,並不是,不是大部分人心中美好幻想,彷彿電視奶粉廣告中的家庭樣貌,那個是廣告!而且只是幾秒鐘的家庭樣貌而已。

一個真實的家庭樣貌,即使是最好的安全依附關係,當中都有摩擦、有爭執、有誤會、有傷心、等等,這才是真實的樣貌,所以如果你回朔自己的童年回憶,感覺你和你的家人之間有負面的記憶,就這樣判斷自己是一個沒有健康安全依附關係的人,也是一個太快下定論的情況。

也因此,與其一直想幫自己和孩子的安全依附關係,或是自己和原生家庭的依附關係找到一個定位,其實更好的方向是: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經營現在的關係。

關係是只要活著就在進行的,而就算是不好的關係,也可以經由各種努力而改變方向,而就算是再好的關係,也可能被擺爛就.....轉向了。

再次再次強調:關係是動態的,重點應該放在我們是否有盡力在經營。

相信自己為孩子所經營的關係是好的,給自己多一點信心、少一點苛責吧!

同時也真的鼓勵有興趣的人都趕緊去報名上課,這堂課非常專業,絕大多數報名的同學都是心理相關專業背景、擁有多年同領域工作經驗,絕對讓你真實理解安全依附關係,打破你原來的認知系統,超級值回票價!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也給我拍拍手的鼓勵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寶寶睡眠顧問糖果家好好睡的沙龍
76會員
265內容數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02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2024/11/02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很多人對於創傷的概念,都是關於童年、青少年時期,甚至是成年時期所遭遇的深刻事件,而事實,上當母親還在懷胎時期,創傷就有可能發生了。 在創傷療癒的個案研究裡,發現羊膜穿刺、剖腹生產,都可能對嬰兒帶來影響,而當胎兒離開母親的子宮,從產道出來到剪斷臍帶,也有機會產生分離創傷...就此部分,國外近年來已有學
Thumbnail
很多人對於創傷的概念,都是關於童年、青少年時期,甚至是成年時期所遭遇的深刻事件,而事實,上當母親還在懷胎時期,創傷就有可能發生了。 在創傷療癒的個案研究裡,發現羊膜穿刺、剖腹生產,都可能對嬰兒帶來影響,而當胎兒離開母親的子宮,從產道出來到剪斷臍帶,也有機會產生分離創傷...就此部分,國外近年來已有學
Thumbnail
「依戀關係」是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進行的早年依附行為。小生命出生時,一定都要依靠、依附環境中的主要照顧者才能存活下來。一般情況是誕生時,就在我們身旁的母親。特殊情況下,可能必須仰賴其他出現的主要照顧者,來讓自己存活。如此也影響我們依戀關係的安全感品質...
Thumbnail
「依戀關係」是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進行的早年依附行為。小生命出生時,一定都要依靠、依附環境中的主要照顧者才能存活下來。一般情況是誕生時,就在我們身旁的母親。特殊情況下,可能必須仰賴其他出現的主要照顧者,來讓自己存活。如此也影響我們依戀關係的安全感品質...
Thumbnail
愛情中的互動與應對,真的只是我與生俱來的「個性」嗎? 沒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理所當然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但是是什麼塑造了你的個性呢?人「天生」就是這樣子嗎?
Thumbnail
愛情中的互動與應對,真的只是我與生俱來的「個性」嗎? 沒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理所當然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但是是什麼塑造了你的個性呢?人「天生」就是這樣子嗎?
Thumbnail
我們的傷害不會在孤立的狀態中發生,所以治療也不能在無他人存在下發生。我們的傷害與脆弱需要人際連結的修復,我們無法獨自療癒。 ─ Arielle Schwartz
Thumbnail
我們的傷害不會在孤立的狀態中發生,所以治療也不能在無他人存在下發生。我們的傷害與脆弱需要人際連結的修復,我們無法獨自療癒。 ─ Arielle Schwartz
Thumbnail
依附創傷會導致你離開關係,以避免進一步的拒絕或傷害,或者在關係裡,您可能會感到過度依賴他人並害怕被拒絕。如果您與這些有關,重要的是,其實你並不孤單。這些痛苦的情緒是你過去的殘餘。 ─ Dr. Arielle Schwartz
Thumbnail
依附創傷會導致你離開關係,以避免進一步的拒絕或傷害,或者在關係裡,您可能會感到過度依賴他人並害怕被拒絕。如果您與這些有關,重要的是,其實你並不孤單。這些痛苦的情緒是你過去的殘餘。 ─ Dr. Arielle Schwartz
Thumbnail
《依戀效應:為什麼我們總在愛中受傷,在人際關係中受挫?》一書,皮特‧羅文海姆著,廖綉玉譯,三采文化出版。 在人際關係的盲點中載浮載沉了許久,透過與他人談天、閱讀書籍來省思自己,想釐清自己要找的答案。 某天隨手點了網頁,突然一瞥看到這些問項,於是也反問了自己。 1.如果對方不符合你的想像,你還能保持
Thumbnail
《依戀效應:為什麼我們總在愛中受傷,在人際關係中受挫?》一書,皮特‧羅文海姆著,廖綉玉譯,三采文化出版。 在人際關係的盲點中載浮載沉了許久,透過與他人談天、閱讀書籍來省思自己,想釐清自己要找的答案。 某天隨手點了網頁,突然一瞥看到這些問項,於是也反問了自己。 1.如果對方不符合你的想像,你還能保持
Thumbnail
「安全依附關係」這六個字在現代親子關係中的討論裡,差不多是一種你不可能會錯過它的概念。 「小孩缺乏安全感」這幾個字,好常出現在各種親子討論板上告誡家長,並且用一些讓我很想翻白眼的方式出現,我感覺幾乎到有點情緒勒索和威脅的程度,所以我有點難以忍耐,尤其在我進修完Mary Main的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後
Thumbnail
「安全依附關係」這六個字在現代親子關係中的討論裡,差不多是一種你不可能會錯過它的概念。 「小孩缺乏安全感」這幾個字,好常出現在各種親子討論板上告誡家長,並且用一些讓我很想翻白眼的方式出現,我感覺幾乎到有點情緒勒索和威脅的程度,所以我有點難以忍耐,尤其在我進修完Mary Main的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後
Thumbnail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我們無法想像若是失去了主要照顧者,我們能怎麼活下去。就像是一個在大街上和父母家長走失的孩子,他的恐懼和驚嚇,還有無助的情緒,讓他真的好害怕自己被丟掉了,回不到父母身邊該怎麼辦? 這是一種依戀天性。我們需要這份重要的連結關係,讓我們深信我們不會遭遇被丟棄和被遺忘,我們不會無家可歸..
Thumbnail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我們無法想像若是失去了主要照顧者,我們能怎麼活下去。就像是一個在大街上和父母家長走失的孩子,他的恐懼和驚嚇,還有無助的情緒,讓他真的好害怕自己被丟掉了,回不到父母身邊該怎麼辦? 這是一種依戀天性。我們需要這份重要的連結關係,讓我們深信我們不會遭遇被丟棄和被遺忘,我們不會無家可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