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鄧惠文不想說時間以外,最近迷上劉軒How to學院,內容大多與心理學相關,聽著軒哥用沉穩的嗓音剖析許多議題,感覺還不錯療育也長知識。昨日恰好聽到一集有關給予者的內容,提到很多成功者,都以利他為出發點。不過,有些利他者,不一定會成功,軒哥進一步解釋,利他其實還分"有效率利他"和"無效率利他"兩種。
有效率的利他,會利用方法並且有界限的給予共好,但無效率利他,通常是無限度給予,導致自己能量耗竭,而這也是為什麼利他者成就通常在研究上,是站在天平兩端的原因。
這讓我想起上週末公視誰來晚餐那集-
我的電子花車姊姊事實上,我並不覺得,利他給予者性格全來自天生,反而部份應該是環境驅使,才塑造出他不得不的模樣。在誰來晚餐主角-電子花車姐姐身上,我嗅到了給予者獨特的抑鬱氣息,在一副以愛為名的枷鎖下,她犧牲奉獻,照顧父母弟妹。但或許,她其實也渴望能有自己的人生,只不過時至今日,愛自己這件事情早就毫無頭緒。
同樣的戲碼,也在我父母輩上演,長子長女被冠上照顧者角色,而他們也毫無懸念一肩扛起,反而換來 一人是超人,全家是廢人的後果。不僅處處被埋怨,任何照顧關愛也變成理所當然。當然,直到白髮蒼蒼,他們仍不知道,自己在哪?!
如果,"利他給予"真是天生性格,實質上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德
"道"既如此,我們能不能學學不同的 "術" 呢?
我想,這需要學習,也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