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手記|下定決心了,為什麼還無法改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真的很想改變。」尹娠突如其來將宣告投入我的視線裡。言表中是滿溢的真誠與神態。
這對我來說有點突然,尤其是這份赤誠坦白了她的需求,之於印象中的她是很不容易的。這次的經驗很寶貴,讓我發現想要改變只有「決心」還不夠,也需要當事人意識到自己的「慣性反應」,才能打破習氣、事半功倍。
故事是這樣的
沒見過幾次面,尹娠是朋友的前女友,我對她的感受不多,免強稱得上的發現大概只有「這個人不想要深聊自己」。當初大家在談論想要面對與改變的課題時,她參與的回饋是:誰誰誰也有這個需要、誰誰誰也需要被幫助。她像是供給的分配員,彷彿知道誰最適合什麼,而她只是分配員,並不參與其中。
「怎麼說呢?」幾次聚會碰面後,我對於尹娠提出的說法有點詫異。像是巴士突然停在一站新設的站牌,突兀且讓人摸不著頭緒。
「我很想改變,卻始終找不到方法。」尹娠緩慢且眉頭緊皺,隨後便完整陳述目前的感情困擾。
「好,我知道了。」我信任想改變的人,還有她展現的外在情感。
幫助他人拿回自己的力量
幫助他人拿回原本就屬於自己的力量,是我的熱情與使命感所在,為了避免看起來像過度熱心(雞婆)、或像是一廂情願,我只會對明確表達改變意願的人有所應答。我幫助他人拿回自己力量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催眠療癒。
我判斷尹娠下定決心,才願意說出她的煩惱與困境。然而,在催眠療癒過程中我能夠感受到某些面向的遲疑與滯塞。催眠是一種需要剖析自我的療癒方式,可能會出現日常意識上想壓下來,卻源源不絕湧出的情緒、記憶片段或身體感受。
身體代替意識發出訊號
身體的感受很奇妙,它像是自動導航一樣,出現異常訊號會立即以感覺來提醒你,讓你判斷出該對哪一個需求做出回應。例如:肚子餓的感覺、疲倦的感覺、冷熱的感覺等。
「我剛剛到新場景,最想問的就是:廁所在哪裡?」她被喚醒後半笑的陳述她在催眠狀態中的想法,這也是她當時身體明確感知到的訊號。
「你信任我嗎?」我問。她的停頓彷彿漏了一拍的心跳,不快也不慢,就只是停止一拍。
尚未完全交付的信任
「我信任你。」尹娠的表情我無法讀取,或許我認為答案在那個瞬間已經呈現,而這個補充顯得無力。
我願意信任她如口頭說的「想要改變」。我很欽佩她的決心,自發消融原本的防備與隔閡,只為了想要成為更喜歡的自己,我認為這能夠對療癒效果起很大的作用。然而,她身體的本能反應,讓我注意到還有尚未交付的信任握在她手中。
「想上廁所的感覺曾經有過嗎?」我問。
「去學校的時候、去新環境的時候。」尹娠想了一下後回覆我。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你的經驗:有些人到特定的地方會想上廁所,這是身體反應,更深層的說是下意識想離開那個空間。但~你不一定是這樣。」我說。
理智上準備好改變,然後呢?
「我覺得是耶。」她明確的回應。
她想要改變不是說說而已,信任我也是一樣,都不是說謊。想「逃離現場」是一個慣性反應,一種深植在潛意識裡的安全機制,總是在最佳時刻保護住自己不受傷害,這也驅動了身體製造一個合宜且不失禮貌的需求。
整體而言,從她的回饋得知她還是有得到想要的解答。我也因此而認知到:有時候理智上、情感上、意識上想要改變與接納,不代表自己準備好了。更精確的說,不代表身心靈都準備好了。
改變的決心縱然重要,但也絕對不能止於「下定決心」,還要觀察自己的慣性。
*故事已經過編改

準備好改變也包含意識到自己的慣性
改變最重要的要素還包含了:意識到自己的「慣性反應」。這很不容易,對我來說這是份細微的堆疊,需要一些時間累積成可辨。
只要是能感受到自己心情的人,幾乎都能夠辨識出「反覆出現的狀況」,像是:我待過的公司老闆「都」很廢、人性「就是」想佔便宜等⋯⋯。但要意識到自己習以為常的「應對方式」也只是一個「慣性」,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 【例1】老闆很廢還在那邊發脾氣,我覺得很不爽!(慣性:遇到老闆亂發脾氣導致我不爽,我的立即反應是覺得不爽。)
  • 【例2】每個人都只想佔我便宜,所以我要保護我自己!(慣性:對人性有特定預設,面對人會先習慣保護自己。)
情緒與慣性反應的連結
那些被「負面情緒抓走」的瞬間、被「慣性反應自動帶領」的時刻,每一個感受肯定是非常真切的,以至於沒想過還有其他的反應可以選擇。因為這個慣性、自動的反應方式已經在人生當中被反覆使用上百次、上千次,可謂使用起來覆毫不費力、不需要懷疑就能啟動這些反應。
就像常被提起的:自動駕駛。這沒什麼不好,聰明的大腦總是能夠選擇最佳的應對途徑,來減輕我們的負擔,這是讓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更值得的地方。然而,這個節省損耗的機制也讓我們依賴慣性反應,不去思考或留意是否足以應對任何情況。
辨識出慣性讓改變事半功倍
辨識出自己的慣性反應、慣性思維、慣性情緒,就能夠掌控並且重新定義情境帶來的影響,進而達到想要的「改變」。
除了辨識出慣性外,保持開放的心、不輕易下結論也都是很有幫助的。
  • 【例1】慣性:想要變瘦卻總是多吃一碗飯,發現自己的情緒反應是對自己生氣。(重新定義:為什麼想多吃這一碗呢?不對自己生氣,重新理解自己的需求。)
  • 【例2】慣性:想要完成夢想卻不斷拖延,為此覺得很氣餒。(重新定義:是不是有什麼地方讓自己無法動起來呢?不急著氣餒,才有機會理解自己真正的阻礙。)
辨識出慣性,或你也可以用其他習慣的用詞替代,例如:覺察到自己不想卻還是反覆這麼做、意識到自己正在重複舊有的應對方式等。重點只在辨識出自己正在重複想要去改變的舊反應或舊習慣,還有達成目標前的自我挖坑。

結語

改變的決心本身就是很有力量的開始,在這次的經歷中,我體會到改變是方方面面的,不僅僅是意志上的用力,也是現實生活中的體現。
「辨識出慣性」這個方法,其實能夠從更多的角度延伸和詮釋,篇幅關係先寫到這裡,祝福大家。
最後提醒:現實生活就是你意識的延伸。
改變不只是在腦中播種,還要延伸到你的生活,才會開花結果。
【改變的小整理】
  1. 下定決心
  2. 找出慣性反應
  3. 保持開放的心態
  4. 重新定義造成失敗的情境與感受
  5. 回到1重複步驟直到達成目標

一個喜歡觀察的閒人
以片段的眼界紀錄小事
👉🏻感謝您閱讀閒人的覺察心得
👉🏻如果能為您提供一點靈感並按下愛心❤️
將會是我持續分享的燃料
🚀
avatar-img
18.1K會員
297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我不知道為什麼要突然又提起。害我戒菸兩個禮拜又開始抽了。」說著說著,她抓起菸盒拿出一支煙。她決定為自己而活、為自己一直以來因為配合家庭而犧牲掉的理想,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決定了的事情,為什麼會被他人的言語動搖?這個現象讓我對這股憤怒背後蘊含的警訊敏銳起來,對我來說這是個檢視決心與行動的機會。
或許是理智上、意識上想要逃離,但卻有某種吸引力將腦中的想法向悲觀拉近。如果這個狀態這不是故意的,那麼就是無法控制。有一種常見的說法,推敲著無法控制的原因:大腦中調節情緒的物質異常。這並非意識上可控的範圍,我想或許正是因為感到不對勁而想要掙扎,卻眼睜睜看著自己下沉,無法將自己拉回理想的模樣,讓人痛苦。
帶著新誓言回望過去,注定無法逃離人間。最後你停留一側,抬起的寫著過去。過去的承諾交錯著新的誓言,那種禁不住摔的薄弱,連喀喳一聲都發不出,就如煙塵寂靜地飛散。可是啊,新發的誓再次被推到王帝面前,依舊是經過百官合議、無數背書。無可撼動、無法不再嘗試一次。
同理心就像戰逃間的真空狀態,是行動前的靜止、決策中的覺知,同時也是一種選擇。 「但我因為同理心而感到痛苦。感受到他人的難受所以自己的情緒也很不好。」友人說。我透過對話,整理了從「同理心」切入的不同視角,用更立體的詮釋覺察到那些尚未被同理的地方,並且允許自己也有被關照的需求,就有機會重新選擇人生。
決定焦慮程度的細節就在「等待時想什麼」。也就是說,在等待的同時,我們是如何看待、解讀與思考這份等待,將影響我們應對問題的方式。其結果就是思維邏輯不同,同一份等待帶給每個人的焦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思考路徑沒有好壞之分,只要能夠幫助自己釐清生活中的難題,覺察自己的內在需求,對我而言都是很好的思考方式。
孤寂的就像背景一樣,襯在難以發現的場景中。當你發現它時,你就融入在整個場景裡,無法切割開來。我想被孤寂包圍的感覺非常難受,以至於伴侶也曾為孤寂感做出讓人出乎意料的反應與結論(當然還有行為)。當人處在孤獨又寂寞的狀態,會非常焦慮、無助和恐慌,想要趕快有一個結果來脫離這個黑色旋渦。我所能做的就是看見她
「我不知道為什麼要突然又提起。害我戒菸兩個禮拜又開始抽了。」說著說著,她抓起菸盒拿出一支煙。她決定為自己而活、為自己一直以來因為配合家庭而犧牲掉的理想,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決定了的事情,為什麼會被他人的言語動搖?這個現象讓我對這股憤怒背後蘊含的警訊敏銳起來,對我來說這是個檢視決心與行動的機會。
或許是理智上、意識上想要逃離,但卻有某種吸引力將腦中的想法向悲觀拉近。如果這個狀態這不是故意的,那麼就是無法控制。有一種常見的說法,推敲著無法控制的原因:大腦中調節情緒的物質異常。這並非意識上可控的範圍,我想或許正是因為感到不對勁而想要掙扎,卻眼睜睜看著自己下沉,無法將自己拉回理想的模樣,讓人痛苦。
帶著新誓言回望過去,注定無法逃離人間。最後你停留一側,抬起的寫著過去。過去的承諾交錯著新的誓言,那種禁不住摔的薄弱,連喀喳一聲都發不出,就如煙塵寂靜地飛散。可是啊,新發的誓再次被推到王帝面前,依舊是經過百官合議、無數背書。無可撼動、無法不再嘗試一次。
同理心就像戰逃間的真空狀態,是行動前的靜止、決策中的覺知,同時也是一種選擇。 「但我因為同理心而感到痛苦。感受到他人的難受所以自己的情緒也很不好。」友人說。我透過對話,整理了從「同理心」切入的不同視角,用更立體的詮釋覺察到那些尚未被同理的地方,並且允許自己也有被關照的需求,就有機會重新選擇人生。
決定焦慮程度的細節就在「等待時想什麼」。也就是說,在等待的同時,我們是如何看待、解讀與思考這份等待,將影響我們應對問題的方式。其結果就是思維邏輯不同,同一份等待帶給每個人的焦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思考路徑沒有好壞之分,只要能夠幫助自己釐清生活中的難題,覺察自己的內在需求,對我而言都是很好的思考方式。
孤寂的就像背景一樣,襯在難以發現的場景中。當你發現它時,你就融入在整個場景裡,無法切割開來。我想被孤寂包圍的感覺非常難受,以至於伴侶也曾為孤寂感做出讓人出乎意料的反應與結論(當然還有行為)。當人處在孤獨又寂寞的狀態,會非常焦慮、無助和恐慌,想要趕快有一個結果來脫離這個黑色旋渦。我所能做的就是看見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在命理諮商的經驗中,往往可以從情緒的流露來觀察當事人,內外在是否「一致性」?   曾經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諮商者帶著笑敘述有精神障礙的女兒被性侵,法官認為二情相悅而判敗訴,媽媽詢問三審是否勝訴而拿到賠償?另外自己被欠800萬的貨款導致週轉問題,詢問何時可以拿到錢?  我抬頭看著對方想著如
想要改命,就是得改變「現有的慣性」 而要改變現有的慣性,就是要找到自己根深柢固的信念,改變這樣的信念 才能突破自己生命的自動導航模式 這跟我之前學習到的諮商歷程別無二致 只是,現在困住我的 不是如何「覺察自己現有的信念」 而是如何 100% 讓潛意識相信「我想改變的信念」 雖然 Dan
Thumbnail
改變思維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本文提供了三個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怎麼改?代價是什麼?並給出豐富的個人經驗分享,適合對改變思維感興趣的讀者進行學習和探索。
Thumbnail
經由催眠探索了潛意識內的家,朋友發現內心的種種矛盾。才意識到自己內外在不和諧的狀態,並開始朝著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行動。
Thumbnail
催眠是一種讓人與潛意識更親近的方式。利用α波狀態與自己的潛意識連結。不管是感性或是理性的人,在催眠過程中可以看到潛意識中被忽略或習慣的問題,幫我們與自己內在更親近的一種方式。瞭解內心的困惑、梳理情緒來源,並引導解決問題。然而,催眠之後是否能生活得更好,仍然取決於自己與內心的和解和實際改變的行動。
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是我原本寫的訂單還是充滿小我的控制,充滿對願望走向的控制以及它其實內在有很多我不敢觸及的恐懼,於是我下意識地就覺得這根本不是我要的東西,所以才完全沒有動力去拜拜讓願望實現。  
量子催眠心得分享相對於我們充滿創意、畫面和各種可能性的右腦,常常左腦會喋喋不休的質疑、分析和批判,因而有些個案會在催眠後懷疑,有沒有可能一切都是自己編出來的?但往往接收到的訊息卻又那麼神奇與恰到好處,對於正想改變的自己而言,偏偏充滿愛的指引與鼓勵性,何妨用心去感受並給自己一個願意去接受「是的-自己真
Thumbnail
催眠的理論有很多種,還沒有一種明確的定義,不同的理論也不夠完全的來解釋催眠,但認識這些理論都可以幫助我們更理解催眠是什麼。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在命理諮商的經驗中,往往可以從情緒的流露來觀察當事人,內外在是否「一致性」?   曾經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諮商者帶著笑敘述有精神障礙的女兒被性侵,法官認為二情相悅而判敗訴,媽媽詢問三審是否勝訴而拿到賠償?另外自己被欠800萬的貨款導致週轉問題,詢問何時可以拿到錢?  我抬頭看著對方想著如
想要改命,就是得改變「現有的慣性」 而要改變現有的慣性,就是要找到自己根深柢固的信念,改變這樣的信念 才能突破自己生命的自動導航模式 這跟我之前學習到的諮商歷程別無二致 只是,現在困住我的 不是如何「覺察自己現有的信念」 而是如何 100% 讓潛意識相信「我想改變的信念」 雖然 Dan
Thumbnail
改變思維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本文提供了三個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怎麼改?代價是什麼?並給出豐富的個人經驗分享,適合對改變思維感興趣的讀者進行學習和探索。
Thumbnail
經由催眠探索了潛意識內的家,朋友發現內心的種種矛盾。才意識到自己內外在不和諧的狀態,並開始朝著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行動。
Thumbnail
催眠是一種讓人與潛意識更親近的方式。利用α波狀態與自己的潛意識連結。不管是感性或是理性的人,在催眠過程中可以看到潛意識中被忽略或習慣的問題,幫我們與自己內在更親近的一種方式。瞭解內心的困惑、梳理情緒來源,並引導解決問題。然而,催眠之後是否能生活得更好,仍然取決於自己與內心的和解和實際改變的行動。
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是我原本寫的訂單還是充滿小我的控制,充滿對願望走向的控制以及它其實內在有很多我不敢觸及的恐懼,於是我下意識地就覺得這根本不是我要的東西,所以才完全沒有動力去拜拜讓願望實現。  
量子催眠心得分享相對於我們充滿創意、畫面和各種可能性的右腦,常常左腦會喋喋不休的質疑、分析和批判,因而有些個案會在催眠後懷疑,有沒有可能一切都是自己編出來的?但往往接收到的訊息卻又那麼神奇與恰到好處,對於正想改變的自己而言,偏偏充滿愛的指引與鼓勵性,何妨用心去感受並給自己一個願意去接受「是的-自己真
Thumbnail
催眠的理論有很多種,還沒有一種明確的定義,不同的理論也不夠完全的來解釋催眠,但認識這些理論都可以幫助我們更理解催眠是什麼。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