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適性測驗可能造成反效果? 沒有保持開放的心態看待結果,反而可能會掉進錨定效應中

2023/05/2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還記得從學生時期,學校就會讓大家寫適性測驗,透過這樣的測驗來了解你是什麼樣類型的人。通常這樣的測驗結果還會附帶告訴你,像你這樣性格的人適合什麼樣類型的工作。而前一陣子也很多人瘋迷 MBTI 人格解析,依照測驗結果了解自己是哪種類型的特質。
諸如此類的適性測驗也許在某個角度來說,可以幫助受試者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但是這樣的測驗結果是否也影響你,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從而以為自己只適合從事某種類型的職業?
Tversky 和 Kahneman (1974) 的研究指出大家在做決策時,會被某種特定的數值或資訊影響。這個特定的數值或資訊就像個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定住,影響你的決定。

適性測驗的結果是否成為錨定效應?

如果你寫過職業適性測驗、算過星座命理,或是從小到大那些對你有影響力的人,總是對著你說: 「你就是比較適合做____工作。」不論結果是什麼,這些資訊很有可能會成為定在你心裡的錨,讓你在選擇職涯的時候,被這些資訊影響,認為自己只能從事某某職務或是相似性比較高的工作。
尤其對於年紀較輕還沒定性的青少年來說,參與適性測驗是否同時也會過早讓他們在還未多加探索更多人生體驗的時候,就因測驗結果影響自己未來的方向? 認定了自己只適合某個領域?

能不能保持開放的心態看待結果是關鍵

如果能夠把適性測驗的結果看成是一個工具,幫助自己探索的其中一項工具而非定義自己的準則,那也許適性測驗會為你帶來正面的效果。所以想參與這樣的測驗,也許可以先思考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辦法,不完全被結果牽著自己選擇未來的方向。如果自覺自己常常會受到別人的影響,對於這樣的測驗是否真的能夠幫助你,可能就再三考量。
也歡迎追蹤 Open Career 的 Instagram 掌握更多職涯成長資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0會員
45內容數
Open Career會透過職場問題分析,和大家一起開拓對於職場問題的思考與應變能力。也會透過職涯訪談,邀請來賓分享職涯經歷,開啟多元職涯視野,透過這些分享,打破自我職涯限制與框架,建立自我優勢。合作來信: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