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不安的哲學:《被討厭的勇氣》超人氣療癒作家獻給「大疫年代」的重量級代表作!

不安の哲学》

✍️作者:岸見一郎

譯者: 林函鼎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2/09/26

raw-image

📝這本書在IG上有不少大神都詳細且精彩的分享了,大家可以去看看。

整本書需要細心閱讀,對我來說閱讀難易程度是中等的,因此也看得比較慢,我記錄了一小段自己很有感覺的部份。

raw-image

📖書摘:

P128.從病痛中恢復的過程

所謂的恢復,指的不是回到沒有注意身體狀況的時期,也不是處在身體被支配的狀態,而是找回「與身體相處的關係。

P130.回應身體的呼喚

首先,讓我們回應身體的呼喚,不要再無視它,也不要擅自做出自己可以接受的解釋,而是正視身體生病的現實。

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會不會生病不是由運氣來決定的。

raw-image

📝「與身體相處的關係」,才是能不能擁有健康身體的原因,不但是肉體身體的活動、飲食、休息,還有心理的情緒、感受、念頭、想法,都會影響甚至主導我們與身體相處的關係。所有關係都需要溝通、需要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都不是我們可以擅自做出自己決定的解釋就可以逃避的。

這本書提到的「不安」的感覺,其實就是「不可控」的這種感覺讓我們覺得不安(沒有安全感而產生的焦慮擔憂)。身體同樣是不可控的,只是太多人以為身體是可控制的(擅自做出自己決定的解釋),從來不曾真正留意身體的需求(沒有溝通),於是忽略忽視到身體生病了、反撲了,被迫停下來修復與身體的關係。

raw-image

📖書摘:

P136.不要把人生想像成直線

人生就像跳舞,分分秒秒都是「當下」,光是「活著」就有意義,這樣想才能從容地面對人生。

P139.使今天成為圓滿的一天

所謂恢復,並不是指身體回到原本狀態的完全康復,而是找到生病前所沒能想過的思考方式,這就是將人生視為「現時的活動狀態」,如此一來就算身體不能康復,也不必癡癡等待身體復元的那一天。

P140.活著就是在證明自己的價值

要如何才能避免不安,一覺睡到天亮呢?你必須將人生當作「現時的活動狀態」,並且明白自己的價值並不是建立在完成他人眼中的成就上。

人生的每一刻都是完成式,沒有非做不可的事情。

當你發現活著就是自己的價值時,就會發現生病之前在乎的東西,究竟有多麼微不足道。

raw-image

📝雖說書名是《不安的哲學》,內容包含的是從「不安」擴散出去的,更多面對人生的哲學。

有的人面對「未知」會不安,但有的人則是因此而感到變化帶來的興奮。人和人生沒有任何可以套用的公式,透過哲學類書籍,或許可以稍微窺見更多不認識的自己、稍微整理自己到目前為止走出來的人生。

raw-image


☘️閱讀記錄📖、喜歡的書籍📚、偶爾出現生活吃喝☕️、人生感受也有一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解身體的鬱》 📖書籍簡介:   《養氣》+《養心》暢銷作者 高堯楷中西醫師 專文推薦   【向中醫問道,看見病痛的背後】   情緒是身體裡的困獸,悲哀愁憂令五臟六腑皆搖。   悲傷、憤怒、壓力、執著性格都可能讓你生病,   東漢張仲景所著中醫內科學經典《傷寒雜病論》中,   早有
《給自己一個擁抱,給希望一點時間The Comfort Book》 📖書籍簡介:   「書中的文字就像冬日裡的一杯熱可可。」──倫敦《Metro》報   暢銷作家麥特.海格曾走過憂鬱的低谷,並將這趟歷程寫成了自傳《活著的理由》,獲得全球讀者廣大迴響。他從自己克服低潮的經歷中,發現了一個奇妙的
《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書籍簡介: 我們太習慣壓抑焦慮,但心中的小小孩始終知道, 傷口在隱隱作痛。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博安心理師以切身之痛,提出緩解焦慮良方: 內在的13個練習+外在的5種溫柔方式。 我們需要找到焦慮的根源,因為當焦慮的
《解身體的鬱》 📖書籍簡介:   《養氣》+《養心》暢銷作者 高堯楷中西醫師 專文推薦   【向中醫問道,看見病痛的背後】   情緒是身體裡的困獸,悲哀愁憂令五臟六腑皆搖。   悲傷、憤怒、壓力、執著性格都可能讓你生病,   東漢張仲景所著中醫內科學經典《傷寒雜病論》中,   早有
《給自己一個擁抱,給希望一點時間The Comfort Book》 📖書籍簡介:   「書中的文字就像冬日裡的一杯熱可可。」──倫敦《Metro》報   暢銷作家麥特.海格曾走過憂鬱的低谷,並將這趟歷程寫成了自傳《活著的理由》,獲得全球讀者廣大迴響。他從自己克服低潮的經歷中,發現了一個奇妙的
《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書籍簡介: 我們太習慣壓抑焦慮,但心中的小小孩始終知道, 傷口在隱隱作痛。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博安心理師以切身之痛,提出緩解焦慮良方: 內在的13個練習+外在的5種溫柔方式。 我們需要找到焦慮的根源,因為當焦慮的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然我們在意識裡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通常是無意識的)是去愛,去愛意味得不到擔保的委身,是把自己完全地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在被愛者身上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心智經常疲於奔命,為何?因為,它必須用力對抗痛苦的情緒。
Thumbnail
病由心生,是指疾病會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內心狀態支配著身體這件事,許多人都有真切地感受過。 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許多人在下班回家後,腦海裡還是不斷盤旋著白天發生的事。比如:跟同事或客戶之間發生的不愉快,跟家人之間的摩擦,擔心業績壓力、擔心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因壓力和焦慮而導致健康問題,但身心靈實踐能幫助提升整體幸福感和身體健康。本文將探討踏入身心靈領域的好處,並提供開始的方法。
Thumbnail
《踏實感的練習》裡頭所講述的概念絕對不算新穎,你甚至能在裡頭看見許多書籍的影子,然而正因這些需要練習的概念無比稀鬆平常,恰恰強調了它的「無時效性」。書中的案例在2024年的今天依然適用,我想這就是人生本質吧,不可能永遠在高處,而是在高峰與低谷間隨時穿插,不是一次到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然我們在意識裡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通常是無意識的)是去愛,去愛意味得不到擔保的委身,是把自己完全地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在被愛者身上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心智經常疲於奔命,為何?因為,它必須用力對抗痛苦的情緒。
Thumbnail
病由心生,是指疾病會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內心狀態支配著身體這件事,許多人都有真切地感受過。 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許多人在下班回家後,腦海裡還是不斷盤旋著白天發生的事。比如:跟同事或客戶之間發生的不愉快,跟家人之間的摩擦,擔心業績壓力、擔心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因壓力和焦慮而導致健康問題,但身心靈實踐能幫助提升整體幸福感和身體健康。本文將探討踏入身心靈領域的好處,並提供開始的方法。
Thumbnail
《踏實感的練習》裡頭所講述的概念絕對不算新穎,你甚至能在裡頭看見許多書籍的影子,然而正因這些需要練習的概念無比稀鬆平常,恰恰強調了它的「無時效性」。書中的案例在2024年的今天依然適用,我想這就是人生本質吧,不可能永遠在高處,而是在高峰與低谷間隨時穿插,不是一次到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