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正向語言的魔法】讓人心想事成、幸福感滿滿的秘訣的文章,獲得許多很棒的迴響:「實行之後跨部門(或家庭)溝通不再互相指責,關係變得超融洽」、「對自己的評價變正面了,感覺增加了很多自信心」、「跟另一半的感情變好了」、「家庭氛圍變得輕鬆」...等,這些回饋讓我感到很開心,也成為了我寫作的動力之一!
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正向語言的進階語法—「調整限制性的信念」。
限制性的「信念」將產生限制性的「語言」
限制性(或負面)的語言多來自限制性的信念。白話文來說,就是「腦袋想什麼,就會影響我們說什麼」。那麼,只要能夠及時覺察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是否就能及時調整、用正向的語言來表達,甚至進而能夠轉變自己的限制性的信念呢?答案是可行的!只要多加練習以下四個步驟,相信您的自我(或他人)關係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正向效果~
有個女性朋友,兒子目前正就讀國小三年級,朋友下班後回家還要指導兒子的課後作業。有天晚上我去她家還書,她的小孩正巧拿著不會的數學題來詢問媽媽,她看了兩眼後眉頭一皺:「這題昨天才教過怎麼又來問?這麼笨都學不會!」。結果想當然爾,當天晚上母子關係非常地僵、挫折感蔓延在整個空間裡...
一句話限制性的語言只要說出口(尤其是限制性的語言,非常容易脫口而出...),就容易造成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所以時時覺察自己是否處於限制性信念的狀態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當天我這位朋友在把話說出口前能夠先覺察到這點,或許結果會有所不同?
其實我這位朋友那句話,背後的正向意圖不就是「恨鐵不成鋼」嗎?因為對兒子的學習狀況有所期待、希望對方能夠一學就會,所以當孩子來詢問重複的問題時,就會感到不耐煩,進而脫口說出傷害彼此關係的話語;而孩子明知道昨天教過了,但是還是搞不懂、硬著頭皮再來問一次(而不是悶不吭聲),不就是出於想要克服難題以及對母親的信任而展現出來的行為?雙方的正向意圖都非常值得肯定,不是嗎?
只要能夠冷靜並帶著點好奇去思考,背後的正向意圖就不難理解了。
**NLP的其中一個假設前提就是「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對當事者而言正向的意圖」,在之前的〈避免衝突的秘訣(II):運用「同理心」溝通〉文章中也有提及。
如果這時候我的朋友能夠重新思考狀況,轉念去想「孩子不是學不會、是還沒學會,或許是昨天教學的方法不適合他,我再想想可以怎麼換個方式教」,那麼接下來要說出口的話語,一定就不一樣了!
最後,基於孩子的積極與信任,加上母親的重新定義,說出口的話語可能就可以是「你真的很努力想要學會這題,我們來看看你是算到哪裡卡住了?然後一起來想想學習的方法可以怎麼調整~」。這樣一來,雙方的關係是不是就與一開始脫口而出「這題昨天才教過怎麼又來問?這麼笨都學不會!」完全不相同了呢?
看到這裡,您是不是覺得這個正向語言的進階語法非常好用呢?想要能夠自然而然地運用,唯一的訣竅就是「自我覺察+多練習」。
如果您在運用上有任何疑問、有個案想與玉銘討論或正向語言相關課程邀約,歡迎透過以下管道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