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擅長的是什麼領域?
答案可能是:音樂、視覺藝術、體育、數學、科學、烹飪、語文等等,五感明確能接收到的,大家都能理解。
如果要你回答的是,看不到摸不著的領域,你會回答什麼?
溝通協調?領導魅力?親和力?同理心?勇氣?
我在觀察職場上的同事或廠商,也觀察服務學習的青少年。我發現,能有具體成就與作為的人,通常不是看得到的硬實力,而是看不到的軟實力。
如果看不到的軟實力那麼重要,那為什麼我們一天到晚花錢或花時間追求的東西,又都是看得到的呢?
42歲決定留職停薪去唸個碩士時,身邊周遭男同事通常會說:「去拿碩士學位之後,接下來就直攻博士囉!」女同事則說:「好好陪小孩吧!」
「學位」是看得到的東西,「陪伴」是看不到的感覺。
哪個比較有用?
女兒花一年的時間出國唸高中,既拿不到任何國外文憑,也不能拿來當升學加分的資歷,國內的學校還要休學一年,回國要重唸高二。現實條件看不到任何實質的利益(除了台北市政府補助款20萬元),但前陣子茶餘飯後聊天時,即將從大學畢業的她,回想求學期間最讓她大躍進地成長的階段,就是在加拿大的那段時間,為娘花錢讓她學習應該要有的求學求知態度,這種看不到的成就感,比任何證書都重要!
「資歷證明」是看得到的東西,「態度」是看不到的力量。
哪個比較有用?
臺灣社會對於看不到的東西,我們姑且稱它們為軟實力,在理解之後並鼓勵青年花時間去學習的人還是有限。
青年文化大使團隊規範中,有一項自評、互評機制,我們會請學員在以下的問題勾選0到10的分數,並寫下團隊裡自己認為表現優異的同伴:
1、自己獨立學習能力尺度
2、自己的參與程度
3、自己對於課程及活動任務的責任感
4、自己的團隊合作態度是如何
5、依上述學習力、參與度、責任感、團隊合作及勝任文化大使的能力等各個面向,請您列出1位具備各項指標9-10分、7-8分能力的學員姓名
今年有160次的問卷回應中,比較讓我驚訝的是在「獨立學習能力尺度」上,原以為台灣學生獨立學習比團隊學習來得強,但學員們填寫的自評分數居然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覺得自己沒有獨立學習能力。反倒是「團隊合作態度」竟有88%的學員覺得態度良好,這或許跟亞洲人的習性有關,而「合作態度」似乎向來是亞洲人相較於歐美人士來得強。
至於列出團隊中優秀的學員,居然有高達77次的回應中,學員寫下「無」人,也就是這些學員看不出別人有什麼優秀之處,但這些不認為別人有多優異的學員,自評分數全數寫9-10分的人竟有9人之多,實在今人咋舌!
看得到別人的軟實力,是培養領導能力的指標之一。
在團隊運作時,我向來喜歡看到別人善長之處,然後充份地運用那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長處。那些清楚易見的缺點,通常出現三次以上,我才會記在腦袋,再找時間跟學員或夥伴溝通。團隊工作過程只要沒有太大的障礙,那些缺點就讓老天爺去處理就好,我才懶得花精力面對。
長期下來的觀察結果,要培養看不見的能力,似乎要至少花個三年到五年,才能有明顯的成效。
但是,在這個什麼都講求速成的時代,有誰又能體會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底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