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顆兒時不被允許購買的橡皮球:一種稚氣與素樸的保守主義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那顆兒時不被允許購買的橡皮球:一種稚氣與素樸的保守主義〉2024-01-08


  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的其中一個篇章中,大江健三郎談及了一個令人有些意外的觀點。他認為「小孩子一開始都是保守的」。「小嬰兒對於可以接納自己的環境,感到非常心滿意足,而他們也非常需要大人給予關照。這不也就是保守的表現嗎?」他是這麼說的。


  如果說「心滿意足於現狀」是保守的表現還算好理解,但為什麼「需要大人給予關照」,也意味著保守呢?或許,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心中想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裡的孩子與大人的關係,還關聯到「這個時代的人對上一個時代的人的繼承」。


  也就是說,保守不僅僅意味著安於現狀,更是對於前一個時代的人建立起來的準則--也就是所謂「大人說的話」之深信不疑。這樣的人嚮往著一種「某某人是大家的老大,他會照顧大家」的模式。在大江健三郎還是個小孩的時代,年輕人信賴的是軍國主義的國家、是神一般的天皇。



  那次令他記憶猶新的事件發生在軸心國戰敗之前。日本從東南亞帶回了一些搜刮而來的物資,其中包含橡膠,一部分被用來製作給學生運動與遊戲使用的橡皮球。


  當然,那是戰爭的年代。就算前線的士兵處於優勢,國內的生活也很難多麼富裕。橡皮球不夠班上每個孩子都買,還是孩子的健三郎猜拳贏了,興奮地帶著購買券回家,但被寡言的父親澆了一盆冷水。


  父親開口便是要他把券讓給猜輸他的同學。當他在母親的鼓勵下再次鼓起勇氣詢問,得到的是一段更加令人灰心的反問:「如果有某個國家擁有勇敢又強大的軍隊,攻入了這座森林……」他的父親望著屋簷底下,垂掛著的一排乾柿子。「這某國的軍隊也把我們的乾柿子收集起來,運回去給他們國內小孩子吃的話……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那個孩子當時心中的不滿情緒,不僅僅是因為沒辦法買到那顆心心念念的橡皮球(那會是個多好玩的玩具啊!)。更是因為:父親說的和老師說的不一樣。怎麼可能有一個國家的軍隊和日本的軍隊一樣勇敢又強大呢?日本的軍隊又怎麼可能讓那些外國人攻進這座森林裡呢?


  這便是年近六十的他得出「小孩子是保守的」的緣由。父親挑戰了他相信的那一套說法,他想要相信的權威與他不想要相信的權威發生了衝突。他受挫,覺得事情不應該是這樣。



  在一般的語境之中,人們會認定某些價值觀屬於進步、某些價值觀屬於保守,但其實也不一定是這樣。譬如說對特定群體的保護,它既可能是基於進步的理由、也可能是基於保守的理由。而大江在這裡談論的,更像是一種「處於世代之間的個人之思想態度」。


  如果,你所身處的時代之主流意見說的就是你相信的,那很可能不是因為你很「理性」,而是因為你並未從那個稚氣的素樸保守主義之中走出來。你並未形成一套讓你得以成為獨立個體的「進步觀念」。


  就像當時的孩子並未意識到軍國主義思維對自身思想無孔不入的滲透,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站在一個中立的、「反意識形態」的位置。那僅僅是因為他過分保守與缺乏自省能力到--根本發現不了自身的意識形態,而甘於讓自己成為某種空洞的,供更有權勢者擺弄的政治工具,隨時準備好「逆來順受」。



  戰敗之後,美軍真的到他們村子裡來了。卻是在吉普車上友善地和眾人揮手說Hello,有時還發糖果、巧克力給小孩、將糧食分享給村民。人們對美國與美國人的印象才開始改觀。不久前他們是惡魔、是敵人,但現在,日本的重建卻依賴於他們。


  當然,學校裡教的東西也和戰敗前完全不一樣了。



  「突然間他們毫不在意地開始說著完全相反的事情。完全不提之前的想法、教法錯了,現在需要反省,只是非常自然地改口說,我們天皇也是人,而美國人則是朋友。」



  戰爭結束的一個月後,大江就不再去上學了。他開始以自己的方式「進步」,不再隨著權威(或空洞的反權威)擺動。


到粉絲專頁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PreBluePaper/posts/pfbid0gJHK8yCLcvQZ4fmtk1RjkPvez6j3K5uqTp6fQUBHzk2Z1nY6eyUyEBZ5N8h3AyVh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1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皮亞傑-無律、他律、自律 ①無律/道德前期(0-4歲) 缺乏服從規則的意識,人我之別的意識未分化。
Thumbnail
★皮亞傑-無律、他律、自律 ①無律/道德前期(0-4歲) 缺乏服從規則的意識,人我之別的意識未分化。
Thumbnail
學弟似乎被這突如其來的「勸諫」嚇得不輕,不過待片刻的冷靜過後,緊接而來的是很真誠的發言。 「可能我太久沒有感受到競賽的刺激,才會這幾天這麼投入。回想起當初高中的時候可以單純的寫詩,真的是蠻懷念的」 「單純真的很重要呢!」 每首詩都像自己的小孩一樣。有的父母會認為,乖小孩就是要成績好、多才多藝。但
Thumbnail
學弟似乎被這突如其來的「勸諫」嚇得不輕,不過待片刻的冷靜過後,緊接而來的是很真誠的發言。 「可能我太久沒有感受到競賽的刺激,才會這幾天這麼投入。回想起當初高中的時候可以單純的寫詩,真的是蠻懷念的」 「單純真的很重要呢!」 每首詩都像自己的小孩一樣。有的父母會認為,乖小孩就是要成績好、多才多藝。但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孩子共讀圖書的文章,強調了幼兒時期培養孩子責任感、獨立性和處理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此外,還介紹了幾本適合的共讀書籍,以及孩子的反應和情感反應。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孩子共讀圖書的文章,強調了幼兒時期培養孩子責任感、獨立性和處理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此外,還介紹了幾本適合的共讀書籍,以及孩子的反應和情感反應。
Thumbnail
幼齡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有些是為人父母想教的,有些是孩子不知哪來的靈感,就喜歡做什麼事。至於,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當時,我們家才三歲多一點的小弟,經常陪著去接唸小學的哥哥下課,有很多機會在校園溜達。那麼多學校裏哥哥姐姐玩的東西,他就是看上了籃球。很不巧,那剛好是最不適合三歲小孩玩的球
Thumbnail
幼齡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有些是為人父母想教的,有些是孩子不知哪來的靈感,就喜歡做什麼事。至於,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當時,我們家才三歲多一點的小弟,經常陪著去接唸小學的哥哥下課,有很多機會在校園溜達。那麼多學校裏哥哥姐姐玩的東西,他就是看上了籃球。很不巧,那剛好是最不適合三歲小孩玩的球
Thumbnail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Thumbnail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