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創造價值關鍵在人才、組織、領導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從被老師提醒遇到議題不要直接落入HR 的operation ,而是要回到公司的商業策略與商業模式,我就一直思考要怎麼在執行面進行。

湊巧讀到人力資源大師Dave Ulrich在2016年的文章《HR at a crossroads》,讓我對於HR的定位及要如何創造價值的藍圖更加清晰。文章中Dave Ulrich指出,HR應該要有Outside-In的思維模式,將人力資源與客戶、投資人以及利害關係人的想法對齊。

因此,HR需要了解企業的核心業務,並將HR的業務結合企業的業務目標與需求,以確保HR的業務對企業的成功具有價值。

HR了解企業的核心業務,並且參與客戶、產品、營運和財務的討論,這不是說HR要比業務更懂市場或客戶、要比產品經理更懂產品、要比財務更懂財務。在Outside-In思維模式下HR提供人力資源相關的資訊、見解和建議。

Dave Ulrich舉例,就像是市場部門討論客戶時,提供有關目標客戶、客戶反應和客戶聯繫的建議;營運部門提出有關系統、品質和供應鏈的建議。而HR則必須要提供人才、組織能力和領導力的獨特見解。


人才:能力×承諾×貢獻

Dave Ulrich提出人才生產力的公式是:人才=能力×承諾×貢獻。

因此,如果要提高生產力必須要從能力、承諾、貢獻著手。

  • 能力意味著員工具備有現在和未來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Dave Ulrich認為一家公司對能力的定義應該是「正確的技能、正確的位置、正確的工作、正確的時間」。也就是說企業在製定人才計畫時,必須要從客戶的需求或市場趨勢出發,以確保企業擁有未來需要的人才技能和能力的人才梯隊,滿足未來需求,保持競爭優勢。
  • 承諾指的是讓員工將注意力集中在對利害關係人產生價值的工作和活動上。具有承諾員工的企業同時也落實員工價值主張,平衡員工為公司所付出與他們所獲得。而具有承諾的員工將更具生產力。
  • 貢獻不涉及行為參與,而更多涉及與組織的情感連結。當員工找到工作的意義時(幸福感或成長思維)時,他們會與組織的價值連結,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在動機更加投入、自我激勵完成工作。

組織能力:集體大於個體的總合

Dave Ulrich認為光有人才是不夠的,必須要透過組織的集體行動發揮個體的價值,因此他認為從三個步驟可以將HR從爭奪人才戰爭轉為透過組織創造優勢。

  • 第一個步驟,組織能力代表組織擅長做什麼以及如何分配資源在市場中獲勝。因此,組織能力是幫助公司在市場獲勝所需要的能力,例如應對或服務客戶、提高效率、管理變革、內外協作、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獲取資訊等對手不容易模仿的能力。而HR可以確認組織是否具備這些能力。
  • 第二個步驟,文化將變成關鍵能力。在Outside-In的思維中,文化並非儀式、符號、價值觀,而是公司在外部利害關係人對公司的形象認同。這種文化模式指的是,當客戶承諾變化時,公司的文化也會跟著改變,而變革的文化會透過提升客戶份額來創造價值。而HR必須確認組織是否有正確的文化。
  • 第三個步驟,HR必須實施政策來建立與維持企業文化,政策包括了知識、行為和流程。知識著重於管理者對文化的認知和理解,行為則關注員工的行為表現,而流程是在透過制度化來鞏固所期望的文化。

領導力:培養未來領導者的能力

最後,人才與組織將透過領導者的結合解決客戶的問題。然而,Dave Ulrich更加重視領導力。

他認為個人領導者固然很重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組織必須要透過建立良好的領導文化和機制,持續培育和發展新的領導者,確保組織的長期成功。

因此HR除了幫助個人領導者提高管理效能外,更要注重組織整體的領導力系統建立。有效領導的結果不僅是員工參與和組織目標的實現,還有提升股東的信心。

Dave Ulrich以個人和組織兩個面向來評估組織的領導資本指數。個人面向指的是組織中關鍵領導者的個人品質,包括能力、特質和特徵。組織面向指的是如何管理和發展領導力的系統。透過領導資本指數可以了解組織對於領導力的投資和支持程度。


總的來說,人才、組織能力和領導力是企業成功的三大支柱,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支持,共同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和成長提供穩固的基礎。

因此,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HR的各項政策是否在人才、組織能力和領導力三個面向發揮關鍵效果,是否與企業的業務目標一致且緊密結合。唯有如此,HR才能創造價值,成為企業成功的推動者

avatar-img
129會員
133內容數
HR Lab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會議中進行口頭報告時,要具有結構化的能力,以提高效率。結構化思考和表達可以節省雙方更多時間,提高效率。本文介紹了結構化報告的技巧,包括先行結論、提供證據支持、歸類分組和邏輯遞進。透過結構化的報告,可以幫助自己整理資料、整理思路,同時能讓對方快速理解和同意觀點,提升業務處理能力。
改善能量管理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關鍵。透過七個能量管理技巧,包括確定高能量時段、分段進行工作、注重休息、避免無意義的加班、減少完美主義、工作流程SOP化、提升自身能量容許值,在不僅提高個人效能的同時,也能夠在團隊中產生協同的效應。
自從上次主管面談時跟我說:「今年HR的績效這麼好,但明年的挑戰會是要如何再更上一層樓。」我就一直焦慮明年到底還要做什麼呢?周末上了期待許久的景翔老師在小周末的《人資主管應具備的商業思維》課程,終於把卡了我一個多月的困惑解開了。這堂課總計重擊了我三拳以及啟發我三件事情
最近我聽了幾場跨部門的提案之後,發現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常把工作提案做成了大學報告。 每次報告動輒20-30頁,內容非常豐富,一場會議下來開很久,規劃許多待辦事項。可是辛苦做的報告卻因為無法回應大家提出的問題導致案子被放著或退回,提案成功的機率很低。
關於履歷,我得到的收穫遠比我給的多。 當時候我剛從第一份工作休息完畢,準備從社工師轉職到企業擔任人資。當時我想,為什麼我在這個領域已經頗有成果,卻沒有面試機會?後來有幸在職游創辦人韋丞的指點下重新擬定履歷撰寫的策略。履歷還沒完全改完,就收到面試邀約並錄取新工作了。
疫後雖然飯店業、餐飲業、服務業大幅復甦,但卻持續缺工,導致服務量能無法提升或是服務品質低落。企業大部分歸咎給疫情、少子化、科技業的拉力導致無法招募到足夠的一線人員提供服務,而缺乏從自身的人力資源政策思考。
在會議中進行口頭報告時,要具有結構化的能力,以提高效率。結構化思考和表達可以節省雙方更多時間,提高效率。本文介紹了結構化報告的技巧,包括先行結論、提供證據支持、歸類分組和邏輯遞進。透過結構化的報告,可以幫助自己整理資料、整理思路,同時能讓對方快速理解和同意觀點,提升業務處理能力。
改善能量管理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關鍵。透過七個能量管理技巧,包括確定高能量時段、分段進行工作、注重休息、避免無意義的加班、減少完美主義、工作流程SOP化、提升自身能量容許值,在不僅提高個人效能的同時,也能夠在團隊中產生協同的效應。
自從上次主管面談時跟我說:「今年HR的績效這麼好,但明年的挑戰會是要如何再更上一層樓。」我就一直焦慮明年到底還要做什麼呢?周末上了期待許久的景翔老師在小周末的《人資主管應具備的商業思維》課程,終於把卡了我一個多月的困惑解開了。這堂課總計重擊了我三拳以及啟發我三件事情
最近我聽了幾場跨部門的提案之後,發現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常把工作提案做成了大學報告。 每次報告動輒20-30頁,內容非常豐富,一場會議下來開很久,規劃許多待辦事項。可是辛苦做的報告卻因為無法回應大家提出的問題導致案子被放著或退回,提案成功的機率很低。
關於履歷,我得到的收穫遠比我給的多。 當時候我剛從第一份工作休息完畢,準備從社工師轉職到企業擔任人資。當時我想,為什麼我在這個領域已經頗有成果,卻沒有面試機會?後來有幸在職游創辦人韋丞的指點下重新擬定履歷撰寫的策略。履歷還沒完全改完,就收到面試邀約並錄取新工作了。
疫後雖然飯店業、餐飲業、服務業大幅復甦,但卻持續缺工,導致服務量能無法提升或是服務品質低落。企業大部分歸咎給疫情、少子化、科技業的拉力導致無法招募到足夠的一線人員提供服務,而缺乏從自身的人力資源政策思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如何平衡個人與團隊的利益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這個議題不僅影響到員工的工作動力,也直接關係到整個組織的效能和文化。Uri Gneezy 在他的著作《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中,深入探討了個人誘因與團隊誘因這兩種不同策略的利弊。 當談到個人誘因時,我們不得不提
本文介紹了招募、薪酬與績效、訓練與發展、人事、員工關係等 HR 職能及其工作內容,分享了個人經驗和觀點,讓有興趣加入 HR 行業的人對各個職能有更多認識。歡迎留言讓我知道,下一篇預計會重點介紹招募的工作內容。
Thumbnail
企業管理者需要重視員工流失所帶來的影響,並建立良好的員工關係。提供良好的溝通管道、工作環境、待遇及福利,以及重視員工的發展,是留住人才的關鍵。只有真正重視員工,用心經營員工關係,才能建立一支穩定且高效的團隊,為企業創造長期的價值。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組織文化、知識管理、部門目標和策略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各種建議和策略,讓您更好地理解並應對組織中的各種挑戰。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職場文章討論,人資工作被作者歸類到表面行為跟內心傾向差異最極端的公司職務,也就是表面是關懷人本提勞工著想,但內心卻又同時算計如何替公司創造與壓榨最大利益。文章留言也有非常多非人資工作者出來贊同。同樣的內容在自己所處的人資群組就正反兩面意見均有,所以到底我們是勞方還是資方角色呢?
Thumbnail
EP21 精華重點 1.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才能掌握,包括溝通能力、領導力、情商等素質。 2.    在管理員工時,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係非常重要,要給予員工適當的自主空間和創造力發揮。 3.    公平公正的獎勵機制有助於團隊向心力的培養,避免員工之間的對立情
Thumbnail
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強大有效的員工管理能顯著影響公司日常的運作。然而不是每家公司內部都有能力處理員工管理事務,這也就是為何許多企業選擇將人力資源外包給專業第三方處理。
Thumbnail
雖然我的領域一直是行銷公關和市場策略,不過本質都是研究人性,先有人才有市場。 以前的業主和人資部門要面試新人,蠻常詢問我意見,我在乎的始終只有一個點。 這個人能帶給公司的價值是什麼? 而這個價值未必是現有的天賦跟能力,反而是人格特質,還有對事物的理解程度。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想要在招聘市場中脫穎而出,吸引優秀的人才成為其員工,關鍵就在於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雇主品牌。雇主品牌不僅是公司的外在形象,更是代表了企業文化、價值觀和工作環境。通過精心設計的策略和價值觀,企業可以建立一個引人注目的雇主品牌,從而吸引和留住最優秀的人才。
Thumbnail
剛入職埸前幾年有二本火紅的書:由A到A+、執行力,都是作者找了許多成功案例的公司做研究,整理歸納出來成功的方法。 由優秀到卓越的條件之一: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適才適所相信專業。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如何平衡個人與團隊的利益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這個議題不僅影響到員工的工作動力,也直接關係到整個組織的效能和文化。Uri Gneezy 在他的著作《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中,深入探討了個人誘因與團隊誘因這兩種不同策略的利弊。 當談到個人誘因時,我們不得不提
本文介紹了招募、薪酬與績效、訓練與發展、人事、員工關係等 HR 職能及其工作內容,分享了個人經驗和觀點,讓有興趣加入 HR 行業的人對各個職能有更多認識。歡迎留言讓我知道,下一篇預計會重點介紹招募的工作內容。
Thumbnail
企業管理者需要重視員工流失所帶來的影響,並建立良好的員工關係。提供良好的溝通管道、工作環境、待遇及福利,以及重視員工的發展,是留住人才的關鍵。只有真正重視員工,用心經營員工關係,才能建立一支穩定且高效的團隊,為企業創造長期的價值。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組織文化、知識管理、部門目標和策略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各種建議和策略,讓您更好地理解並應對組織中的各種挑戰。
Thumbnail
曾經看過一個職場文章討論,人資工作被作者歸類到表面行為跟內心傾向差異最極端的公司職務,也就是表面是關懷人本提勞工著想,但內心卻又同時算計如何替公司創造與壓榨最大利益。文章留言也有非常多非人資工作者出來贊同。同樣的內容在自己所處的人資群組就正反兩面意見均有,所以到底我們是勞方還是資方角色呢?
Thumbnail
EP21 精華重點 1.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才能掌握,包括溝通能力、領導力、情商等素質。 2.    在管理員工時,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係非常重要,要給予員工適當的自主空間和創造力發揮。 3.    公平公正的獎勵機制有助於團隊向心力的培養,避免員工之間的對立情
Thumbnail
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強大有效的員工管理能顯著影響公司日常的運作。然而不是每家公司內部都有能力處理員工管理事務,這也就是為何許多企業選擇將人力資源外包給專業第三方處理。
Thumbnail
雖然我的領域一直是行銷公關和市場策略,不過本質都是研究人性,先有人才有市場。 以前的業主和人資部門要面試新人,蠻常詢問我意見,我在乎的始終只有一個點。 這個人能帶給公司的價值是什麼? 而這個價值未必是現有的天賦跟能力,反而是人格特質,還有對事物的理解程度。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想要在招聘市場中脫穎而出,吸引優秀的人才成為其員工,關鍵就在於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雇主品牌。雇主品牌不僅是公司的外在形象,更是代表了企業文化、價值觀和工作環境。通過精心設計的策略和價值觀,企業可以建立一個引人注目的雇主品牌,從而吸引和留住最優秀的人才。
Thumbnail
剛入職埸前幾年有二本火紅的書:由A到A+、執行力,都是作者找了許多成功案例的公司做研究,整理歸納出來成功的方法。 由優秀到卓越的條件之一: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適才適所相信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