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寫寫些關於以前學習的一些想法
有種對於教育說法會認為,考試單選題會只求一個標準答案,這種標準化的做法讓人容易忽視真正的思考能力
但是,後來想想,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考題是多選題或開放式問題呢? 反而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加不確定,更難掌握
因為不管怎麼說,考試就是考試,形式如何改變,都還是讓人討厭,甚至改了後還更讓人討厭
而我們真正討厭的是考試嗎? 其實我們更討厭的是排名
那麼為什麼會討厭排名呢?
這和競爭有關,而競爭背後,其實隱藏著社會的壓力和社會整體的價值觀
所以,不管考試怎麼改,其實也還是讓人討厭,考試只是整個系統中的一環
舉個例子,我小時候去過些圍棋營隊,也會有些檢測,會跟別人下棋,最後一天有會有冠軍季軍亞君等等,但那時主要就是去體驗那個過程,所以就不會覺得很反感,跟別人下棋還會覺得有趣
以前國中還有參加過一些校內的社會科知識考驗,裡面有分數和排名,也有標準答案,可以拿獎狀,而拿這獎狀對於課堂或升學都不會有任何加分效果,就是因為如此,那個測驗反而很好玩,有意願拿獎狀的就認真寫寫看,沒有意願不寫也沒關係
實際上,現在的考試改得越多,壓力卻越來越大,比如說,改成開放式問題,學生還是會用考試應答技巧,這也不會有太大改善,而且還增加作答拿分不確定性
單選題有標準答案如果有疑慮,可以大家一起討論,但是開放式作答那種申論題,就會還會依照個別情況
而且,考試類型和批判性思考之間,沒有完全必然的關係,開放式問題並不一定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批判性思考
有個以前到現在都有的例子——國寫作文
以作文為例,雖然它能促進批判性思考,但其實很多人還是覺得它麻煩,甚至比選擇題更討厭
因為作文的分數真的不好掌握耶,很多人都說作文就具有考題主觀因素,所以這樣來說選擇題還比較公平,如果有出現疑慮,可以讓大家來公開討論
選擇題,就不能批判性思考嗎?
明明就可以呀,以前段考大家也還是會檢討有問題的選擇題,以及自己在做作業時候,如果對於選擇題有疑問,也自然會去從課本上、網路資源、問老師問同學方式等等去尋求答案和促進理解
這些過程,不是都在思考嗎?
很多選擇題也不是死記而已,例如現在數學題目有標準答案,可是光是背數學公式當然還不夠,還是要知道如何應用到各個題目裡面
加上,現在大學錄學測錄取,還納入一些課外活動,結果就導致,很多活動其實大部分只是為了刷經歷,結果反而限縮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
例如之前就有傳聞108課綱,讓學生只選擇對於個人學習歷程檔案有用的社團
「我選這個社團,不是因為我喜歡,而是因為它能夠在未來能幫我加分數」,就不就很像心理學的過度辯證效應嗎?
鼓勵發展課外活動,結果反而導致學生參與課外事情的同質化增加,增加標準化的程度
以及因為要讓學生刷更多經歷,導致學習歷程檔案的軍備競賽,這是一種過勞
我先前有跟一些比自己小幾屆的談過,就覺得他們要搞得東西,比我屬於99課綱要搞得東西還多很多
所以,這背後的問題是什麼?
造成所謂的標準化的因素,考試只是其中一個環節
造成標準化的最主要因素,是整個社會現況和價值觀
在東亞文化裡,強調集體主義、強調聽話、強調單一成就、喜歡比較、不重視個人感受、不相信自主學習能力等等,這些種種,才是造成標準化的因素
例如不相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安排很長的教育時間,讓台灣教育時間在全世界數一數二 (但實際上上課只是一種資訊輸入,長時間教育無法保證理解力的提高)
或者是愛比較,以及認為人生一定要怎樣怎樣的想法,我當年做不到你一定要做到…都讓學生的壓力增加
https://www.dcard.tw/f/talk/p/240029052
確實某些學校老師會比較不合理,但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類型的家長觀念,所謂的典型亞洲父母,也就是正個社會現況和價值觀的問題
所以,改變的方向,應多應該是從社會價值觀入手,例如更加強調心理健康、不要過度推崇競爭和奴性、價值觀反思、提倡慢生活等等方式,這樣才有機會改善整個問題
雖然有難度,不過還是有許多機會
例如藉由寫文、做影音、分享、討論等等方式,都可以去反思一下這些觀念
例如先前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可看看這部作品本身或者相關心得
上面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