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士瑩是一位作家、國際NGO工作者、哲學諮商工作者。17歲時開始旅行,學習當世界公民,已經前往世界超過100個國家,包括到南極洲裸泳、 南冰洋划獨木舟。
雖然褚士瑩是一位公眾人物、常出現在螢光幕前,但我對他的認識並不深,最近偶然在書店拿起這本書翻翻時,我被書中的「哲學諮商
」感到相當好奇而不知不覺就愛上這本書。
所謂的「哲學諮商」,就是蘇格拉底的哲學方法,強調「思考」的重要性
今年我看了幾本書,都不約而同的提到,現在的青少年、年輕人,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問他們未來的夢想或目標都一臉茫然😐 包括褚士瑩的「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馬大元醫師為「筆記的魔力」寫的推薦序,以及「國中三年最強父母求生指南」..等,這些書都提到這個令人隱憂的問題。
我想這一切是因為台灣的教育總是以「標準答案」或「直接接受答案(或指示)」為結果,忽略了培養思考的能力,實在相當可惜,加上大家對手機的沉迷,更是造成腦子不必思考,難怪「大腦腐蝕」(Brain rot)被宣布為牛津英語大辭典今年(2024)頭號代表字。
本書作者透過三個改變未來的行動:「認識自己的本質」、「看見未來的自己」以及「培養自己的方法(技術篇)」,分別跟年輕讀者討論「此刻我是誰」、「未來我想成為誰」以及如何「成為那個我喜歡的自己」。而我自己則是對作者與年輕讀者們實際哲學諮商的案例對話,感到相當有趣與著迷。(原來有哲學諮商這麼有趣的工作啊)
哲學諮商的本質,是透過思考來幫助遇到問題的人,看到自己的問題
、面對自己的問題
,然後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不是由哲學諮商師來告訴對方,問題是什麼、要怎麼想這個問題、或是該怎麼解決。
哲學諮商師的任務是在看到對方思考的盲點後,針對這個盲點提出「好的問題」。而一個所謂的「好的問題」,是要讓對方聽到以後能受到刺激、開始思考,也開始察覺到自己的盲點,類似「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效果。透過提問,看到真正的自己,因為看到了自己的盲點,困擾自己的問題就變小、甚至消失不見,這就是哲學諮商有趣的地方。
書中提到幾個哲學諮商的案例,年輕人容易被困住的問題,例如:
人往往因為對自我的保護,而對自己產生過高的評價,或是過高的自尊,可能就會需要過度合理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因此產生認知失調,好比我們常因為尊嚴、面子、不想承擔而去逃避、合理化、或是歸因於個性、或是不敢放下現有的...這些都會阻礙思考。作者鼓勵大家學習哲學諮商,經由這樣的思辯練習,更認識自己,學習到誠實面對自己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
學會用邏輯想清楚現實的困境,就可以幫助自己一一做出決定。如果會思考,就會發現,與其追求「冒險」的人生,還不如追求「勇敢」。而真正的勇敢,就是會思考,並且對自己誠實。
如果你還是不太懂什麼是哲學諮商,我舉書中一個簡單的例子:
某年輕人:我對新創企業有興趣,想去大陸的新創應徵營銷(marketing),但我發現當地團隊不會用一個不懂當地市場的台灣人,但我聽說他們缺大量寫程式的前端工程師,所以我三個月前開始學習HTML、CSS、Javascript..,如果我當上了工程師,進去後再轉營銷,我這樣的想法對嗎?
作者來回提問幾個問題:
以上這些問題當然不是一口氣問完,是在哲學諮商的過程,一來一往的問答與思考,抽絲剝繭地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有興趣多了解的人建議可以找這本書來看,你會在這一來一返的過程中,更了解「哲學諮商」,甚至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盲點?自己是不是也經常過度合理化自己的思維?
最後送給大家作者的一句話:
現實人生不用完美,但是只要有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就可以帶著我們走向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人。
以上簡單心得分享,如果喜歡,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妳,歡迎訂閱我或贊助我,給我小小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