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有點累,最近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好。」
小安在午休時低聲說,眼神裡透著疲憊。
「不會啊!妳表現已經很好了!」同事阿傑立刻接話,語氣帶著過度用力的輕快感,「妳只是太在意了啦,我幫妳分析一下…最近是不是壓力太大?要不要試試冥想?或者早點睡?」小安微笑點頭,心裡卻像悶住了一口氣。
她只是想被聽見,卻被「修理」了。 那一刻,她更覺得孤單。

為什麼我們總是急著修理別人的情緒?
因為「不舒服」令人焦慮。
當看到別人難過,我們會本能地想趕快幫忙、處理、給解方。 但說到底,是我們無法忍受那份無力感。
「陪伴」是坐在對方的情緒旁邊,什麼都不做,只是接住。
「修理」則是急著打開對方的情緒,翻找原因,試圖用方法把它「弄好」。
修理讓我們感覺掌控、有貢獻,
但陪伴,卻需要勇氣去接受——有些事情此刻無解。 只是「在」就已經足夠。
我們對朋友這樣,也常對自己這樣
下班後,你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
洗完澡,坐在床邊,感覺心裡有個洞。 腦中立刻冒出聲音:
「別想太多!」
「快去做點什麼轉移注意力!」
「振作起來,你不能這樣!」
你開始滑手機、看影片、找事情做,
不讓自己停下來感受。 就像對待朋友那樣,急著「處理」, 卻忘了,情緒不是問題,不需要修理,它只是想被聽懂。
情緒,其實像是一隻流浪的小狗
它跑過來,不是要你立刻給牠一間豪華狗屋,
只是想找個地方蹲下,靠著你,安靜一下。
但我們常常做的,是拍拍牠的頭、說「乖乖」,
然後迅速把牠趕走,彷彿牠的存在會打亂我們的生活秩序。
事實上,如果你蹲下來,輕輕抱住牠,
牠會慢慢安靜下來,甚至,在你懷裡睡著。
怎麼做?
當朋友向你傾訴時,不一定要給建議。
你可以試著說:
「嗯,我聽見了,真的很辛苦吧。」
「我在這裡,妳想說,我就聽。」
你會發現,他們的表情會柔和下來,
因為被接住,比被分析,更有力量。
當你自己有情緒時,也練習不催促、不打斷:
「我知道你害怕,我在。」
「我知道你覺得委屈,我聽見了。」
這時候,你會發現,
情緒不再是需要趕走的壞孩子, 而是需要擁抱的小孩。
結語
在職場裡,我們習慣解決問題。
但面對情緒,不是問題解決,而是溫柔接納。
下次,當有人在你面前露出疲憊或脆弱,
試著收起你的「工具箱」, 坐下來,靜靜陪著他。
當你自己感到混亂或低落時,
也別急著自我說教或強硬打起精神。 給自己一杯熱茶、一句溫柔的話:
「沒關係,我懂,你已經很努力了。」
情緒只是想被聽懂。
被聽見的那一刻,
它就開始慢慢被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