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總是做得很好,但你知道她其實每天都在催吐嗎?
Maggie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部門主管,也是大家口中的模範生。報告準時交、總是支援團隊,開會永遠面帶微笑、表現得從容不迫。
直到某次績效回饋會議,主管Kevin留她下來聊聊。原以為她會開心自己的優秀表現,沒想到她卻沉默許久,低聲說了一句:
「主管,我有件事,不知道該不該說……我每天下班後會暴食,然後……催吐。」
當下Kevin很震驚,但更多的是心疼。因為她接下來說的故事,揭開了許多職場人從不敢說出口的真相。
你看到的「優秀表現」,其實是她最後的防線
從國中開始,Maggie就習慣靠吃東西來撫慰自己。媽媽在她十歲那年離家,爸爸酗酒暴力,唯一不會離開她的,是食物。
進了職場後,她把所有不安轉化成績效與努力:「只要我夠好,就不會被拋棄。」
但每當開完會,或覺得自己表現不夠好,她就會買回一桶炸雞、一堆蛋糕、大瓶可樂,狼吞虎嚥後再催吐——這成了她唯一能掌控的情緒出口。
她笑著說:「吃完吐掉那一刻,會鬆一口氣;但也更討厭自己。」
「不能犯錯」的信念,正在慢慢摧毀她
「Shame is the intensely painful feeling or experience of believing we are flawed and therefore unworthy of love and belonging.」——Brené Brown(布芮尼.布朗)
「羞愧,是一種深刻且痛苦的情緒經驗,它讓我們相信:因為自己有缺陷,所以不值得被愛。」
Maggie的暴食與催吐,不是她的錯,而是她用盡全力想要「撐住」的方式。那些不敢說出口的痛、那個從小深埋的「我不夠好」,才是問題的根源。
主管可以做什麼?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看見人」
當一位主管,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教會他們怎麼工作」,而是「願意看見他們是誰」。
當員工說出「我最近壓力很大」,請別急著回:「大家都一樣啦,要撐住。」
有時候,一個真心的提問——「你還好嗎?」
一次專注的聆聽——「你願意多說一點嗎?」
一個理解的回應——「你真的很努力了,我很心疼你這樣。」
都可能,成為員工不再隱藏情緒、願意求助的開始。
你可以開始做的3件事:
- 練習非評價式的聆聽:不要急著給建議,先讓對方「被聽見」。
- 營造可說錯話的安全空間:讓團隊知道「出錯」不代表「不被喜歡」。
- 將關心放進日常語言:例如:「你最近的狀態如何?我可以支持什麼?」
真正的績效,是心理健康的果實
每位表現亮眼的員工背後,都可能有一段無聲的掙扎。
如果你是一位主管,願你不只看見KPI,也看見那些想要「被喜歡、被接納」的靈魂。
如果你是一位員工,也請記得:
你已經很好了,不需要靠受苦,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所共鳴,歡迎留言分享,也歡迎私訊討論更多你在職場中看見的沉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