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了提高效率,我有時用語音輸入打工作紀錄。
忘了是哪一天,我說了「機構」,卻自動轉成了「雞肉」,我盯著那個字愣住,然後噗嗤一聲的笑出來。(又錯字了🤣)
「如果我是一隻雞,在被做成宮保雞丁之前,是不是也該被通知一下?」
那瞬間我突然覺得:我們的工作,就像一鍋永遠煮不完的料理。
不斷被加料、加火、加班,但沒人問:「你還可以嗎?」
這不是第一次有這種感覺。
我的原本職責是服務與關懷,另外加上社工相關的評估與社工相關業務,但卻有越來越多「臨時新增」的行政任務:
像是外訓上課後,回機構安排課程、公文文件回報、各種表單統整、計劃內容串接等。
有些還是政府獎勵金專案,但這些「新增內容」從未換來額外支援或人力調整,最後都變成:
「這你比較懂,交給你就好了。」
起初我還接得下來,甚至告訴自己:「誰來都一樣累,那就我來吧。」
但我發現,不只是工作變多,而是那種「你應該可以、你不能垮」的氛圍越來越重。
當我終於試著說出:「這樣我有點撐不住」,沒有被責怪,但也沒有被真正回應。
它被略過、被模糊、被忽略。
那一刻我沒有受傷的感覺,可能內心早已習慣,但明顯發現,這是被遺忘。
覺察到一個念頭:
我明明一直站在現場,然後發現自己的辛苦,從來沒被計算在內。
後來我才明白「我不是壞掉了,我只是用一顆電池,在撐一台早該插電的機器。」
很多工作,其實原本應該是行政、主管、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的任務。
但因為你「比較會」、「比較懂」、「比較好說話」、「比較有經驗」 這些事就被塞給你,還加上一句:「你應該沒問題吧?」
直到有天,某件資料被退件,我終於意識到我有澎潰感,然後對自己說:
「我不是撐不住,我只是撐太久了。」
但當獎勵金發下來、職等晉升機會來臨時,沒人記得你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曾以為自己變得脾氣不好、容易煩躁,是因為「不夠專業」。
直到我靜下來,看見這幾個月加上的負擔,我才懂:
「我只是太久沒被問過『你還好嗎』了。」
正念讓我開始練習說出:
我不是要對抗,我是想要不會自我崩壞的工作生活。
「我會累、我會煩、我不是救世主,也不需要一直無條件的配合到底。」
我們是:
但我們不是超人,也不該只在「撐到出事」時才被看見。
「如果這不是我該負責的事,我還要一直接著嗎?」
「如果我的善良只是幫制度撐過空缺,那這樣的善良健康嗎?」
這些覺察與反思沒有馬上讓我不累,
但它們開始幫我撐出自己的位置與界線。
如果你也曾在某個加班的夜裡、某個評鑑報表前、計畫案被打槍退件時,
懷疑自己是不是變得不夠快、不夠好、不夠有耐心
我想告訴你:
不是你壞掉,是你一直太重要,卻沒被好好對待。
我們不需要去邀功,我們只要自我覺察。
我開始學習了正念,正念不是教你忍耐,而是幫你誠實的告訴自己,
該把專注力放回忙碌的自己身上,覺察自己所產生的各種情緒與反應,然後好好善待自己。
我們可以從今天起,就在每一次感到過重的時候,學會輕聲地對自己說:
就算制度還看不見你,你自己要先看見自己,一起善待自己。
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