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心裡浮現過一個問題
為什麼會這麼害怕衝突,以致於總犧牲自己的權益?
這期YT一開始,心理師說自己是一個老好人,習慣討好別人
他也不太喜歡自己的這一面,但同時也告訴大家
首先要知道,這是你在童年時期最好的生存策略
理解自己在童年時期,為了因應環境而產生出的策略
「討好」的行為模式背後,有它的意義和必要性
因此,先接納自己,接納這種討好的傾向
慢慢地,這種糾結就可以逐漸化開了
接著,心理師還提到一位他遇過的女性
在與對方的對話中,他很驚訝,因為對方表達自己從來沒有過憤怒的情緒
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從小這位女士的「憤怒」就不曾被父母看見、接住過
所以她無法識別憤怒這種情緒,自然也不懂得如何表達
憤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有時候難免帶有攻擊性
如果是小孩子,哭鬧、吼叫,都是攻擊性的表達
當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這種「壞」、「不乖」
那麼孩子有可能有兩種表現,一種就是釋放更強的力量去表達憤怒
另一種,則是將憤怒掐滅,轉為討好父母,以獲得正面關注
憤怒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提醒著我們權益受損、邊界被踩踏
提醒你,外在的人事物讓你不舒服了,而你的內心希望這些事物停止
因此,「憤怒」其實是在保護你
要容許憤怒出現,容許自己不那麼「乖」
可以偶爾表達自己的「壞」
最後,以最近看的古裝劇柳舟記作結,
裡面的女主角是個土匪頭子,一身匪氣,但充滿了生命力
她不避諱想賺錢過上好日子的想法,也不介意旁人怎麼說她
認定丈夫後就熱烈的表達愛意,而後發現被欺騙了
也無所顧忌的大哭一場,然後擦乾眼淚,重新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
「我想要的,便會自己去取」
「即使是月亮,我也會爬著梯子去摘,你只要幫我扶穩梯子就好」
「如此,我們的恩怨便了結了,從今往後,兩不相欠,一別兩寬」
女主角重情重義,亦快意恩仇
所謂的仇,所謂的恨,不是指去傷害別人,而是理解自己內心的不滿
然後學著去表達、為自己採取止損行動
讓愛與恨自然的流動,生命力也能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