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發文求救,真的有用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Gemini 協作摘要)

網路上的陌生人情緒性支持對憂鬱症患者的影響是複雜且多面向的。儘管其在特定情境下展現出潛在益處,例如緩解孤獨感、提供賦權感及補充傳統治療,但同時也伴隨著顯著的風險,包括不實資訊、負面情緒傳染及加劇心理困擾。

主要發現顯示,匿名性有助於降低求助污名,促進患者連結與分享經驗,提升社會支持感和自我效能 。在疫情期間,線上干預尤其顯著地緩解了壓力與憂鬱症狀 。然而,未經審核的平台可能散播不實資訊、引發網路霸凌、加劇負面情緒傳染,甚至導致誤診或不當治療建議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本身與憂鬱症狀的增加相關 。決定其效益與安全性的核心在於平台是否經由專業人士審核與引導 。線上支持應被視為專業治療的輔助,而非替代 。儘管有 promising 的研究結果,但許多關於線上支持群組有效性的研究品質仍有待提高,特別是需要更多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 。

本報告建議,憂鬱症患者應在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下,謹慎選擇經審核、有明確規範的線上支持平台,將其作為綜合治療計畫的一部分。同時,需加強對線上支持提供者的培訓與支持,並持續進行嚴謹的學術研究以釐清其長期影響。

引言

憂鬱症是一種全球性的精神疾病,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盛行率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顯著增加,伴隨著焦慮、壓力、睡眠問題和心理困擾的普遍上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支持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有效減輕壓力,並被認為是預防精神疾病的保護性因素 。研究顯示,強大的社會連結能夠緩解壓力、焦慮和憂鬱,提升自我價值,提供慰藉和快樂,並預防孤獨感 。相反,缺乏穩固的社會連結則會對心理和情感健康構成嚴重風險 。

隨著數位科技的普及,網路平台已成為人們尋求健康資訊和社會支持的新興途徑。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由於居家隔離和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人際連結和支持減少,孤獨感增加,導致對線上心理干預的需求急劇上升 。網路平台因此被視為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的有用工具 。估計每天有數百萬人訪問線上同儕討論群組,且有證據表明超過28%的網路使用者曾至少訪問過一次線上支持群組 。

疫情的爆發顯著加速了數位心理健康服務的發展,這不僅滿足了當時的即時需求,也同時揭示了這類服務的潛在雙面性。在危機中快速擴張的線上支持服務,其質量和安全性的審查可能未能完全跟上其發展速度,為後續的效益與風險並存埋下伏筆 。

本報告旨在透過系統性地審查現有學術文獻,全面評估陌生人(特別是線上)提供的情緒性支持對憂鬱症患者的影響,包括其潛在益處、風險、作用機制、影響因素,並提出實證基礎的考量與建議。

線上情緒性支持的潛在益處

線上情緒性支持為憂鬱症患者提供了一系列潛在的積極影響,尤其是在傳統社會支持受限或污名化問題突出的情況下。

減少孤獨感與社會隔離

線上支持群組為憂鬱症患者提供了一個安全、接納的空間,讓他們分享經驗、討論應對技巧並相互給予希望 。研究顯示,社會連結能夠緩解壓力、焦慮和憂鬱,提升自我價值,提供慰藉和快樂,並預防孤獨感 。線上同儕支持有助於打破孤立感和污名,提醒個體在康復旅程中並不孤單 。對於社會孤立或難以獲得面對面支持的慢性病患者,線上支持群組尤其有效 。

值得注意的是,匿名性是線上支持克服傳統治療障礙的關鍵優勢。文獻明確指出,匿名與他人連結的能力是線上支持群組的一個重要特徵,這使參與者能夠克服對污名化的恐懼 。憂鬱症患者常因污名而懼怕透露病情,這反而阻礙了他們與他人的互動並加劇社會孤立感 。透過提供匿名性,線上平台直接解決了尋求幫助的一個主要障礙,從而增加了易受傷害人群的可及性。這建立了一個明確的因果關係:匿名性降低了污名,進而增加了個體尋求幫助和參與支持群組的意願。

緩解憂鬱症狀與心理壓力

多項研究指出,線上干預措施能有效應對人們因疫情而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並減輕焦慮、憂鬱和壓力的症狀 。例如,一項研究證明單次線上干預能減少青少年在疫情下的憂鬱症狀 。在慢性病患者的研究中,線上單次干預組也被發現能減少疼痛、焦慮和憂鬱等負面情緒 。情緒性支持在社交媒體中可以作為緩衝,減輕情感障礙(如恐懼、焦慮和憂鬱)的負面影響 。一項針對網路支持群組的1年期前瞻性研究發現,重度使用者(每兩週使用5小時或以上)比不常使用者更有可能憂鬱症狀緩解 (42.9% vs 20.7%) 。一項系統性回顧和薈萃分析發現,網路尋求幫助行為(透過線上支持群組)與憂鬱症狀呈正相關,且與賦權感呈正相關 。

社會支持對憂鬱症狀的保護作用可能透過多種機制,其中「負面自我評價的減少」和「孤獨感的降低」是關鍵的中介因素。一項縱向研究直接指出,社會支持對關鍵憂鬱症狀具有單向保護作用,部分透過孤獨感介導 。該研究還強調,更高數量的親密知己和可獲得的實際幫助與快感缺乏和負面自我評價症狀的減少相關 。這項研究進一步表明,負面自我評價的減少可能作為社會支持與其他憂鬱症狀之間的橋樑,揭示了社會支持如何影響心理健康的更深層機制 。這超越了簡單地陳述「益處」,而是解釋了益處是如何產生的機制。

賦權與自我效能提升

網路尋求幫助與賦權感呈正相關 (r=0.245),這包括了對疾病和治療選項的更好理解(意義感),以及管理疾病和相關症狀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同儕支持能促進賦權感,鼓勵個體積極採取措施邁向康復 。賦權感的提升不僅是症狀緩解的結果,也可能是患者積極參與和堅持治療的驅動力。如果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有了更好的理解,並感覺更有能力管理它,他們可能會感到更有掌控感和希望。這種增強的自主感隨後可能會激勵他們更積極地參與其整體治療計劃,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

補充傳統治療與填補治療缺口

線上支持群組的用戶大多沒有放棄面對面治療,有81.0%的用戶仍在接受常規憂鬱症護理 。許多參與者表示線上經驗影響了他們「向醫療提供者提問」(62.3%) 或「改變用藥」(26.2%) 。這表明線上支持可以作為傳統護理的補充,而非替代。同儕支持被視為專業護理的補充,而非替代療法或藥物治療,它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的應對策略 。

此外,線上支持在填補全球心理健康「治療缺口」方面具有獨特潛力。文獻提及了顯著的治療缺口(72%-93%需要護理的人未獲得護理)。線上同儕支持平台具有巨大的公共衛生影響潛力,因為它們具有高度可擴展性,並且可以觸及更多傳統面對面方法無法觸及的人群,尤其是在心理健康資源稀缺的中低收入國家 。這指向了一個關鍵的公共衛生影響:線上支持,即使來自陌生人,也可以為那些原本無法獲得任何護理的個體提供重要的橋樑,從而解決心理健康服務可及性方面的系統性問題。

以下表格總結了線上情緒性支持對憂鬱症患者的潛在益處:

表1:線上情緒性支持對憂鬱症患者的潛在益處摘要

| 益處類別 | 具體描述/機制 | 支持文獻 (Snippet ID) | 關鍵發現/效果 |

|---|---|---|---|

| 減少孤獨感與社會隔離 | 提供安全接納空間,打破污名,匿名性促進連結,尤其對社會孤立者有效。 | | 提升社會連結,降低孤獨感。 |

| 緩解憂鬱症狀與心理壓力 | 線上干預有效減輕焦慮、憂鬱和壓力症狀;社會支持透過減少負面自我評價和孤獨感來發揮保護作用。 | | 憂鬱症狀顯著緩解,心理壓力減輕。 |

| 賦權與自我效能提升 | 提升對疾病和治療的理解,增強管理疾病的能力,促進積極康復。 | | 賦權感與自我效能提升,可能促進治療依從性。 |

| 補充傳統治療與填補治療缺口 | 作為專業護理的輔助,而非替代;提供可及性支持,尤其在資源稀缺地區。 | | 協同專業治療,擴大心理健康服務覆蓋面。 |

線上情緒性支持的潛在風險與挑戰

儘管線上情緒性支持具有潛在益處,但其固有的特性也帶來了顯著的風險和挑戰,可能對憂鬱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資訊過載與負面情緒傳染

社交媒體中的情緒性支持翻譯機制複雜且非線性,這意味著提供的情緒支持不一定能被有效接收 。過於頻繁的資訊發布可能導致「資訊疫情」(infodemic),反而加速恐懼傳播,對個體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 。情感傳染理論指出,線上社群中個體的情緒狀態容易在社會連結的個體間傳播 。長期與重度患者的線上互動可能惡化憂鬱症狀,因為成員暴露於其他成員的負面情緒時,可能導致焦慮、憤怒甚至自殺風險的顯著增加 。這凸顯了「過猶不及」的原則在線上情緒性支持中尤為顯著,過量的支持或負面內容反而會成為心理負擔。未經篩選、過多的負面內容,即使是出於好意,也可能壓倒並傷害,而非幫助。

誤診與不當治療建議

數位時代的資訊民主化在心理健康領域帶來了「假性專業化」的風險,模糊了專業知識與個人經驗的界限。社交媒體上心理學術語的濫用和誤用,可能稀釋其真實含義,例如將「創傷」用於描述輕微不適,或將「煤氣燈效應」誤用於簡單爭執 。使用者可能基於社群媒體內容進行自我診斷和制定治療計畫,這會使專業治療更為困難,甚至導致個體避免尋求專業幫助,轉而選擇未經證實的實驗性治療 。未經訓練的健康專業人士可能不會引導線上支持群組,這增加了錯誤資訊傳播的風險 。當持牌專業人士也分享可能被誤解的內容時,這種界限的模糊性進一步加劇 。這造成了一個挑戰:資訊的可及性反而諷刺地破壞了對「經過驗證」來源的信任,並鼓勵潛在有害的自我治療,反映了區分線上可信資訊的更廣泛社會問題。

網路霸凌與有害內容

社交媒體平台可能成為網路霸凌的溫床,散布傷人的謠言、謊言和辱罵,造成持久的情感創傷 。約10%的青少年報告在社交媒體上遭受霸凌 。未經審核的社群可能傳播觸發性內容、錯誤資訊或敵意互動,對使用者造成潛在傷害 。缺乏有效的內容審核機制,線上支持平台可能從「安全空間」轉變為「危險場域」。文獻明確指出,不安全或未經審核的社群可能透過傳播觸發性內容、錯誤資訊或敵意互動對使用者造成潛在傷害 。詳細說明內容審核不足如何導致網路霸凌、錯誤資訊傳播和暴露於令人不安的內容,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點 。這直接與線上支持作為「安全空間」的益處相矛盾,清晰地表明缺乏審核會導致有害內容氾濫,進而引發心理困擾和傷害。

加劇孤獨感與社會隔離

諷刺的是,儘管社交媒體旨在將人們連結起來,但過度使用反而會增加孤獨感和隔離感 。一項研究發現,高頻率使用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會增加而非減少孤獨感 。優先考慮虛擬互動而非面對面關係,會增加罹患或加劇情緒障礙的風險 。社交媒體使用過度會形成一個負面的惡性循環:感到孤獨、憂鬱或焦慮會導致更多地使用社交媒體來緩解無聊或尋求連結,然而這反而會加劇錯失恐懼症(FOMO)和不足感、不滿及孤立感,進而惡化情緒並加重憂鬱、焦慮和壓力的症狀 。這表明對於某些個體而言,線上互動並非「增加」社會連結,而是「取代」了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的更有意義的、面對面的互動。遠程醫療中「情感連結的缺失」也暗示了這種局限性,即數位互動可能無法完全複製面對面同理心的深度 。

對支持提供者的潛在負擔

提供線上同儕支持可能帶來顯著的情感勞動和倦怠風險 。同儕支持者的角色定義不清、難以維持界限、缺乏監督和支持,都可能導致情感困擾、耗竭和倦怠 。線上支持的可擴展性與提供者福祉之間存在潛在的權衡。線上同儕支持「具有巨大的公共衛生影響潛力,因為它們具有高度可擴展性」。然而,這項能力卻是以提供者所承受的顯著「情感勞動」和「倦怠風險」為代價 。這產生了一種張力:線上支持越成功、越普及,其提供者(尤其是缺乏專業培訓和支持的志願者或同儕)的負擔就越大。這引發了關於平台道德責任以及在缺乏強大提供者支持系統的情況下,這些模式長期可行性的問題。

研究品質與證據限制

儘管線上支持的普及性日益增加,但其學術研究的成熟度尚未跟上其應用速度,導致實證基礎存在顯著的「證據鴻溝」。關於網路支持群組對憂鬱症狀影響的高質量證據匱乏,迫切需要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 (RCTs) 。許多研究缺乏對照組、隨機化方法不足或未指定,且很少使用意向性治療分析 (ITT) 。系統性回顧發現,設計質量較低的研究往往報告積極結果,這令人擔憂 。這表明線上支持的廣泛採用和感知效用與循證實踐所需的嚴格科學驗證之間存在差距。文獻中「設計質量較低的研究往往報告積極結果」的趨勢尤其令人擔憂,這暗示了可能存在出版偏見或方法學缺陷,誇大了感知到的益處。這種「證據鴻溝」意味著,儘管線上支持很受歡迎,但我們尚未完全理解「誰」受益最大、「為什麼」受益,以及「在什麼條件下」受益,這限制了臨床建議的制定。對網路尋求幫助行為的評估方法需要更嚴謹和一致,應超越自我報告,採用混合方法 。此外,許多研究缺乏理論背景來指導概念討論 。

以下表格總結了線上情緒性支持的潛在風險與挑戰:

表2:線上情緒性支持的潛在風險與挑戰摘要

| 風險/挑戰類別 | 具體描述/機制 | 支持文獻 (Snippet ID) | 潛在後果 |

|---|---|---|---|

| 資訊過載與負面情緒傳染 | 情感傳染,過量資訊導致「資訊疫情」,加劇心理負擔。 | | 憂鬱症狀惡化,焦慮、憤怒增加,甚至自殺風險。 |

| 誤診與不當治療建議 | 心理學術語濫用,自我診斷,選擇未經證實治療,專業信任受損。 | | 不當治療,延誤正規治療,人際關係受損。 |

| 網路霸凌與有害內容 | 未經審核社群傳播觸發性內容、錯誤資訊、敵意互動。 | | 心理創傷,加劇污名化,平台不安全。 |

| 加劇孤獨感與社會隔離 |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反而增加孤獨感,取代真實人際互動,形成惡性循環。 | | 孤獨感加劇,情緒障礙惡化。 |

| 對支持提供者的潛在負擔 | 情感勞動,角色定義不清,缺乏支持導致倦怠。 | | 支持提供者身心健康受損,服務可持續性受影響。 |

| 研究品質與證據限制 | 高質量證據匱乏,方法學缺陷,結果不一致。 | | 難以得出確切結論,臨床建議缺乏堅實基礎。 |

關鍵考量與建議

鑑於線上情緒性支持的雙重性質,為確保其效益並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以下關鍵考量和建議至關重要。

平台審核與專業引導的重要性

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引導的線上支持群組,能有效提供心理支持並減輕心理壓力 。審核者在線上心理健康社群中扮演關鍵角色,確保互動符合臨床安全和平台政策,並積極促進有意義的參與 。審核者能快速回應潛在的危險情境,管理可能觸發情緒的內容,並處理敵意互動 。未經審核的線上論壇可能變得不健康和不安全,傳播觸發性內容、錯誤資訊、敵意互動、網路霸凌和強化心理健康污名 。

專業審核不僅是風險控制,更是將線上互動從「潛在危險」轉化為「治療性干預」的關鍵要素。文獻明確指出,審核不僅是刪除不良內容,它關乎「塑造」環境,培養積極連結,挑戰污名,並確保安全 。這種積極的、專業的指導將混亂的線上空間轉變為結構化的、治療性的空間。沒有它,線上交流的固有風險(如匿名導致粗魯行為、資訊過載、情感傳染)將不受控制。因此,審核是一個「轉化性」元素,而不僅僅是被動的反應。

區分同儕支持與專業治療

同儕支持由有相同經歷的人提供,而非專業人士,其價值來自於個人經歷和同理心 。同儕支持補充專業護理,而非替代治療或藥物 。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受過評估、診斷和制定適當治療計畫的訓練,而線上資訊可能導致誤診和不當治療 。

模糊同儕支持與專業治療的界限,可能導致患者延誤或放棄正規治療,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文獻明確警告,基於社交媒體的自我診斷和治療可能會使專業治療更加困難,甚至導致完全避免專業幫助 。如果個體將同儕支持視為等同於專業治療,他們可能會錯過循證的、個性化的護理。這強調了線上平台和使用者在道德上必須清楚理解同儕支持的範圍和局限性,確保它作為一個支持層次,而不是一個誤導性的替代方案。

個人化與情境考量

個體差異(如性別、年齡、人格特質)可能影響對社交媒體干預的反應 。例如,一項研究顯示社群媒體戒斷對女性的積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有益,但對男性則無 。不同疾病會導致不同的網路尋求幫助模式 。

這些發現表明,「一刀切」的線上支持模式可能無效甚至有害,需要針對特定人群和需求進行設計。不同人群(例如,男性與女性對社會支持的反應強度不同 )和不同疾病類型(例如,不同疾病有不同的網路尋求幫助模式 )的有效性差異表明,通用的線上支持方法不足以應對。文獻中警告的「一刀切」心態在這裡尤為相關 。有效的線上支持需要量身定制,考慮不同使用者群體的特定脆弱性和需求,而不是假設普遍適用性。這意味著需要更細緻的設計和實施策略。

未來研究方向

為彌補現有研究的「證據鴻溝」,未來的研究應著重於以下幾個方面:

* 高質量隨機對照試驗: 迫切需要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來評估線上支持群組的功效和有效性 。這將提供更為堅實的證據基礎。

* 結果與負面影響的檢驗: 需要更多研究來檢驗線上尋求幫助的結果,特別是潛在的負面影響(醫源性效應)以及對正式服務使用的影響 。

* 嚴謹的衡量方法: 需要更嚴謹、一致的方法來衡量網路尋求幫助行為,應超越自我報告,採用混合方法 。

* 擴大地理範圍: 應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等非西方國家進行更多研究,以解決現有研究的地理偏差 。

* 個性化與人本設計: 應探索更多個性化和以人為本的干預功能,以提高使用者參與度、治療依從性和有效性 。

彌補「證據鴻溝」需要跨學科合作,結合心理學、數據科學和人機互動設計,以開發並驗證更安全、有效的數位心理健康干預。已識別的研究限制(缺乏RCTs、衡量不一致、地理偏差、缺乏理論背景 )指向需要更強大的科學探究。關於審核重要性 、參與度 和個性化 的觀察表明,未來研究不應僅限於功效,還應關注有效數位干預的「設計原則」。這需要臨床心理學家、數據科學家(用於分析大型線上數據集)和人機互動專家(用於設計用戶友好和引人入勝的平台)之間的合作,以建立更強大的證據基礎。

結論

總結而言,網路陌生人提供的情緒性支持對憂鬱症患者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提供可及的社會連結、緩解孤獨感、提升賦權感及作為專業治療補充方面具有顯著潛力 。然而,未經審核、無結構的線上互動,則可能導致資訊過載、負面情緒傳染、不實資訊、網路霸凌,甚至加劇憂鬱症狀和孤立感 。

為確保線上支持的效益並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其設計和實施必須強調專業審核、明確的指導原則和使用者教育 。線上支持應始終被視為專業心理健康治療的輔助工具,而非替代品 。

儘管現有研究存在局限性,但線上支持在填補全球心理健康治療缺口方面的潛力不容忽視 。未來的研究應著重於高質量、長期追蹤的隨機對照試驗,以更精確地評估不同類型線上支持的長期影響,並探討其在不同人群中的適用性 。同時,也需關注和支持線上支持提供者的福祉,確保這一重要資源的可持續性 。透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和負責任的平台開發,線上情緒性支持有望在未來為憂鬱症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輔助。

參考文獻

* url: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22.1047364/full

* url: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365927/

* url: https://www.dbsalliance.org/support/chapters-and-support-groups/online-support-groups/

* url: https://www.ucsf.edu/news/2025/05/430011/yes-social-media-might-be-making-kids-depressed

* url: https://www.helpguide.org/mental-health/wellbeing/social-media-and-mental-health

* url: https://www.jmir.org/2023/1/e36964/

* url: https://www.jmir.org/2023/1/e44922

* url: https://psychiatryonline.org/doi/10.1176/appi.ajp.159.12.2062

* url: https://www.jmir.org/2009/3/e40/

* url: https://changemh.org/resources/the-importance-of-peer-support/

* url: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stress-management/in-depth/support-groups/art-20044655

* url: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ublic-health/articles/10.3389/fpubh.2020.581088/full

* url: https://www.osplabs.com/insights/telehealth-for-mental-health/

* url: https://www.jmir.org/2009/3/e40/

* url: https://archivespsy.com/menu-script/index.php/ACF/article/download/1613/1533/3420

* url: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933803/

* url: https://faculty.washington.edu/wobbrock/pubs/chi-18.02.pdf

* url: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632624/

* url: https://www.lvc.edu/news/the-impact-of-social-media-misinformation-on-mental-health/

* url: https://tafaseel.ae/the-importance-of-content-moderation-ensuring-safety-and-quality-in-online-communities/

* url: https://mentalhealth.bmj.com/content/26/1/e300802

* url: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481211/

* url: https://mental.jmir.org/2024/1/e56650

* url: https://www.lvc.edu/news/the-impact-of-social-media-misinformation-on-mental-health/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熊客廳-歡迎入座
237會員
54內容數
提供各種又硬又軟的心理學知識,期待與你的討論與交流,讓我們在彼此生命裏靠岸。
2025/05/08
你上次去海邊是什麼時候?我印象中最美的一個海邊回憶,是大概在20幾歲,跟那時候的高中同學們,騎著機車到北海岸,看著夕陽、被浪花打在身上,那時候的青春好像也永遠不會擱淺,但在那之後,所有有關於海邊的回憶,都再也無法被超越⋯ 跟大家分享這本由插畫家擬泥繼《帶殼的牡蠣是大人的心臟》後的最新力作⋯
Thumbnail
2025/05/08
你上次去海邊是什麼時候?我印象中最美的一個海邊回憶,是大概在20幾歲,跟那時候的高中同學們,騎著機車到北海岸,看著夕陽、被浪花打在身上,那時候的青春好像也永遠不會擱淺,但在那之後,所有有關於海邊的回憶,都再也無法被超越⋯ 跟大家分享這本由插畫家擬泥繼《帶殼的牡蠣是大人的心臟》後的最新力作⋯
Thumbnail
2025/04/24
1.非暴力溝通=/=四步驟 2.要求=/=情緒勒索 3.先連結自己,再連結他人,最後才是連結事務。
Thumbnail
2025/04/24
1.非暴力溝通=/=四步驟 2.要求=/=情緒勒索 3.先連結自己,再連結他人,最後才是連結事務。
Thumbnail
2025/04/22
「什麼是你生命的根系?」 白瑜老師問我,我還真的一時想不出來。老實說最近面臨創作的低潮,總覺得我寫什麼東西AI也寫得出來,有一種頓失意義的感覺。 老師談到,建立 #安全感 有三個階段: 1.沒錢的時候在書裡找到安全感,在文字裡棲居。 2.努力賺錢至少在物質上面不要虧待自己,身體過得舒
Thumbnail
2025/04/22
「什麼是你生命的根系?」 白瑜老師問我,我還真的一時想不出來。老實說最近面臨創作的低潮,總覺得我寫什麼東西AI也寫得出來,有一種頓失意義的感覺。 老師談到,建立 #安全感 有三個階段: 1.沒錢的時候在書裡找到安全感,在文字裡棲居。 2.努力賺錢至少在物質上面不要虧待自己,身體過得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與其說被諮詢,倒不如說透過諮詢看見自己!
Thumbnail
與其說被諮詢,倒不如說透過諮詢看見自己!
Thumbnail
心理諮商不僅適用於心理生病的人,對於各種年齡層的人生困難、伴侶、家庭等問題都能提供幫助。衛福部今年推動免費心理諮商方案,希望大家善用免費資源。另外,衛福部去年已推動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今年預算更高,預計可服務更多人。8/1號即將推動這個方案。
Thumbnail
心理諮商不僅適用於心理生病的人,對於各種年齡層的人生困難、伴侶、家庭等問題都能提供幫助。衛福部今年推動免費心理諮商方案,希望大家善用免費資源。另外,衛福部去年已推動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今年預算更高,預計可服務更多人。8/1號即將推動這個方案。
Thumbnail
分享憂鬱症治療心得,探討談話與藥物對治療的重要性,並強調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分享憂鬱症治療心得,探討談話與藥物對治療的重要性,並強調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憂鬱的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內容描述了一位青少年被診斷患有憂鬱症後的生活狀況,藥物治療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在家庭、學校和人際關係中的困境。文章最後透露了作者內心最深的痛苦和無助。整篇文章充滿了憂鬱的情感和絕望的描述。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憂鬱的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內容描述了一位青少年被診斷患有憂鬱症後的生活狀況,藥物治療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在家庭、學校和人際關係中的困境。文章最後透露了作者內心最深的痛苦和無助。整篇文章充滿了憂鬱的情感和絕望的描述。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璞成歡慶九周年回饋講座 #掌握心理健康關鍵技能 #學會做自己的療傷者 □你是否常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家庭、社會或友情的支持? □你是否曾經因各種原因無法立即獲得專業心理輔導,例如財務限制或地理位置? □你是否渴望提升自我認識、增強心理韌性並實現個人成長? □你是否希望了解
Thumbnail
面對憂鬱症時,我們不能輕易用「拯救」來表達。這個病痛不是能夠簡單涉及的,也不應該輕易嘗試救治。瞭解憂鬱症的含義,認識病情的沈重感,才能更好地支持和幫助患者。
Thumbnail
面對憂鬱症時,我們不能輕易用「拯救」來表達。這個病痛不是能夠簡單涉及的,也不應該輕易嘗試救治。瞭解憂鬱症的含義,認識病情的沈重感,才能更好地支持和幫助患者。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透過敘事治療的增能對話方式,本文分享了一位高功能助人者如何走出痛苦,並呼籲人們在面對他人的困難時,重視聆聽與陪伴的重要性,而不是急著提出解決方案。情緒的真正需要是一份同在與理解。讀者將得到一些實用的敘事治療技巧。 若對敘事有好奇,歡迎寄信或留言互動。
Thumbnail
能夠敏銳的覺察到別人的情緒狀況是不是有憂鬱症,是一件沒這麼容易的事情。但,這個敏感與覺察,其實也有可能給了你一些責任,或許我們可以先請你停一下,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內在感受是什麼。
Thumbnail
能夠敏銳的覺察到別人的情緒狀況是不是有憂鬱症,是一件沒這麼容易的事情。但,這個敏感與覺察,其實也有可能給了你一些責任,或許我們可以先請你停一下,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內在感受是什麼。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面對自己的脆弱,常常感到無助和害怕。有時她會害怕失控,幸好她懂得尋求外部的支持與資源。 作者表達,如果有人願意聆聽、接納她的脆弱,她一定會願意告訴這個世界。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面對自己的脆弱,常常感到無助和害怕。有時她會害怕失控,幸好她懂得尋求外部的支持與資源。 作者表達,如果有人願意聆聽、接納她的脆弱,她一定會願意告訴這個世界。
Thumbnail
最近,在陪伴一位因遭逢重大失落而引起憂鬱到後來恐慌急性發作的朋友,一路走來,感觸良多 多年來,因為糾結於心中那份”不可得”以及一路走來的錯誤決定而心情低落,暴躁易怒,再加上較為固執和不知變通,使得身邊的人紛紛走避,又因為對身心科的排斥及情緒療癒的懷疑及不信任,認為靠大量健身及轉移目標,就可改善,殊
Thumbnail
最近,在陪伴一位因遭逢重大失落而引起憂鬱到後來恐慌急性發作的朋友,一路走來,感觸良多 多年來,因為糾結於心中那份”不可得”以及一路走來的錯誤決定而心情低落,暴躁易怒,再加上較為固執和不知變通,使得身邊的人紛紛走避,又因為對身心科的排斥及情緒療癒的懷疑及不信任,認為靠大量健身及轉移目標,就可改善,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