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35歲職場斷層的警訊

近年來,中國社群平台與主流媒體頻頻報導所謂「35歲職場天花板」的現象,我認為這可能不是個別產業的短期波動,而是逐漸顯示出一種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許多35歲以上的職場人,即便有亮眼資歷與管理經驗,卻在企業招聘過程中屢屢遭到拒絕,甚至連面試機會都難以取得。
例如:在這篇新聞中提到的AI項目總監「老馬」,在被裁員後求職屢屢碰壁,甚至被00後的面試官明確表示「35歲以上基本不考慮」,顯示出年齡在職場上已非潛規則,而是赤裸裸的門檻。另外文中也談到金融業的中年菁英從朋友圈「消失」、IT工程師被無預警裁員,自媒體成為他們轉型的避風港,卻也不是長久之計。這些曾經在城市職場中打拼多年的人,正逐步「隱匿在生活的褶皺裡」,用行動體現著一場無聲的職場流放。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並非個案,而是跨產業、跨階層的普遍現象。不只是外商或互聯網公司,連教育、金融、建築等傳統行業也出現類似的結構性裁員與年齡篩選機制。
報導中提及的「假裝上班公司」、「圖書館穿西裝找 Wi-Fi」等荒謬寫實畫面,更突顯出中年職場人在社會壓力與尊嚴維繫之間所承受的張力。(以前我看日本的漫畫和小說中都有出現這種反應現實的情境,但沒想到其他國家也陸續開始。)
當失業的羞恥感與經濟壓力交織,加上對家庭的責任與現實的恐懼,這群中年人並非不願轉型,而是無處可轉,無人可依。
雖然這樣的現象在中國發現,但也值得在台灣的我們警惕,因為它反映出一個社會對中年價值的貶抑,更是預示著整體就業結構的脆弱與資源分配的失衡。
中國的35歲現象,你認為在台灣也有嗎?
二、台灣職場的隱性焦慮:年齡限制的包裝形態

我個人認為,雖然台灣目前看起來還沒有像中國那樣明顯的「35歲職場天花板」,但這並不代表問題不存在,只是它出現的方式比較隱晦。
根據勞動部和主計總處的資料,45歲以上求職者的平均失業週數已達26.2週,雖然低於中國某些極端案例,但也足以說明這個年齡層面臨的挑戰並不輕鬆。
真正讓人感到壓力的,是這種年齡限制,會出現求職公司的描述當中,而且常常被包裝在一些看似正面的用語裡面,比如「團隊年輕化」、「彈性文化」、「充滿活力的工作氛圍」。
這些詞聽起來好像是在描繪理想職場,其實常常是對中高齡工作者的一種潛在排除。即使台灣在法律上不能明言歧視年齡,但在實際篩選履歷或面試時,年齡仍然是一道無形的篩子。
許多45歲以上的求職者明明工作經驗豐富、表現穩定,但卻在「太資深」、「適應力不夠快」、「老油條」、「可能不合群」這些模糊理由下被刷掉。特別是在新創產業、數位行銷、科技業等節奏快速的領域,中年人常常被視為「風險」而不是「資產」。
如果我們再從更大的結構來看,台灣6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僅有9.9%,不但遠低於日本、美國、韓國,甚至在亞洲都排不上前段班。這不只是人口老化的問題,更是我們還沒學會如何善用有經驗、有責任感、而且多半還有經濟壓力的中年與高齡人才。職場上對這群人的態度,從「你還沒退休?」到「你怎麼還要找工作?」這些潛台詞無所不在。
所以,在台灣這個問題並不是「還沒發生」,而是它早就發生,只是我們沒勇氣說出來。就我來看,這不只是中年人的課題,更是整個社會怎麼看待經驗、怎麼安排世代共融的議題。我們需要一個更誠實的討論,也需要一個更開放的職場,讓每個人不會因為年齡而被預設淘汰。
三、從年齡困境看見職涯設計的斷裂

從職涯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認為說到底,現在這麼多中年人在轉職時覺得寸步難行,問題並不只是「工作不好找」,而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為「職涯會變動」這件事做好準備。
很多人從年輕時就在一家公司待了十幾年,習慣了同一套系統、固定的職位,甚至把升遷當成唯一的目標。但世界變得太快,產業在變,公司在變,連我們自己也在變,原本的那套職涯邏輯早就跟不上了。
問題是,當變化來臨,我們手上有什麼?
有些人發現自己除了那個職稱、那家公司的名片,沒有其他可以帶走的東西。當你離開那個熟悉的職位,才意識到自己其實沒有太多能在市場上被認識的「個人價值」。加上對數位工具不熟、學習動力下降、家裡有經濟和家庭照顧壓力下,這些種種,讓中年轉職不只是挑戰,更像是一場硬仗。
其實,職涯從來就不該是線性的。不是從畢業→工作→升遷→退休這麼簡單的路,而是會不斷迴轉、變形、重新開始的過程。問題是,我們的學校、制度、職場文化都沒有教我們怎麼應對這些轉折。
許多人第一次認真思考「我接下來該怎麼辦」,已經是在收到資遣通知的那一天。
這時候,如果社會上沒有足夠的支援,像是針對中高齡的職涯探索課程、轉職補助、企業內部的轉調機會,那這些人很容易就掉出職場,很難再回來了。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都要開始改變觀念。不只是年輕人需要職涯規劃,中年人也需要「職涯重新設計」。
企業不能只想用最年輕、最便宜的人,也要思考怎麼留住有經驗的人才。每個人也要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讓自己不只是某家公司的誰,而是擁有一套可轉移價值的人。
當我們能接受「職涯會重來」,就比較不會害怕眼前的轉變。真正的危機不是轉職,而是當轉職來了,我們什麼準備都沒有。
四、中年求職者該怎麼做?從焦慮到主導的職涯逆轉法

要走出「中年轉職困境」,不是只有單一對策,而需要一整套「重新設計職涯」的方法論。
簡單來說,這可以拆解為三個層次,分別是:
- 理解自己的價值
- 學習如何轉譯它
- 在市場上重新布局
第一步,是重估自己。
這裡不是泛泛地寫一份履歷,而是回到核心問題:「我到底擅長什麼?別人會為了什麼付錢請我?」很多人在原公司做久了,以為自己只會那份工作,但其實你可能是個有極高說服力的簡報者、是個善於協調多方的中介者、或是個培養新人極有一套的Mentor。這些看起來零碎的能力,就是你職涯的原料。
第二步,是學會重新包裝。
這裡我推薦你使用一個簡單的架構:T型職能模型。
想像一個XY軸的畫,垂直軸是你過去的專業深度,水平軸是你能與其他領域結合的橫向能力。比如說:你過去是工程背景出身,但開始學會專案管理、溝通簡報、跨部門整合,那你就能從「技術職」轉型成「技術導向的管理者」。這個作法其是幫助你重新理解自己可以解什麼問題,是讓市場重新認識你的關鍵。
第三步,主動佈局市場而不是等職缺來找你。
如果你只是用制式履歷投投104、1111這些人力銀行的話,很可能會一直石沉大海。建議你嘗試一個更積極的做法包括:參與產業交流社群、針對特定領域寫觀點文章、參加實體或線上講座建立新連結,或是透過熟人內推或提出合作提案。
有些人會誤以為這樣的做法並不是走捷徑,而是換跑道該有的基本準備。
最後再補充一點給你:「我們不求一次就成功,但要不斷測試市場反應」。
你可以把找工作的過程當成創業的早期市場調查,不斷優化自己的簡報、作品集、甚至是提案方式,逐步找出什麼樣的公司、角色、文化真正適合你。
這套架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但好消息是,它不需要你完美、也不需要你立刻成功,它需要的是你願意正視轉變,把焦慮轉化為計畫,把資歷轉化為可被理解的價值。
寫在最後:不是被市場定義,而是重寫自己的版本
我認為中年就職者的難,不在於能力消失,而在於環境已經不再用熟悉的語言評價我們。當企業文化變年輕、數位技能變基本、工作速度變更快,年齡不再只是經驗的代名詞,而成了誤解的起點。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沒有選擇。選擇轉念、選擇學習、選擇主動出擊,這些不是口號,而是一種實際而具體的練習。如果說年輕的優勢是潛力,那麼我輩中年的優勢,就是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
社會還沒準備好給中年人公平的機會,這點卻實沒錯,但這不妨礙我們先給自己一個機會。因為機會往往,不是來自市場的施捨,而是來自我們對自己價值的重新定義。
. . .
對我的課程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購買。

如果您覺得在提升工作效率、時間管理,或是職場溝通等職場軟技能方面,有需要更具體的指導,我有提供專業的職場教練服務,專注於協助職場人士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工作表現與職涯成長。
歡迎您預約一對一的教練諮詢
讓我們一起打造屬於您的專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