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年齡卡住的履歷表:中年求職的真實難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一、中國35歲職場斷層的警訊

raw-image

近年來,中國社群平台與主流媒體頻頻報導所謂「35歲職場天花板」的現象,我認為這可能不是個別產業的短期波動,而是逐漸顯示出一種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許多35歲以上的職場人,即便有亮眼資歷與管理經驗,卻在企業招聘過程中屢屢遭到拒絕,甚至連面試機會都難以取得。

例如:在這篇新聞中提到的AI項目總監「老馬」,在被裁員後求職屢屢碰壁,甚至被00後的面試官明確表示「35歲以上基本不考慮」,顯示出年齡在職場上已非潛規則,而是赤裸裸的門檻。

另外文中也談到金融業的中年菁英從朋友圈「消失」、IT工程師被無預警裁員,自媒體成為他們轉型的避風港,卻也不是長久之計。這些曾經在城市職場中打拼多年的人,正逐步「隱匿在生活的褶皺裡」,用行動體現著一場無聲的職場流放。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並非個案,而是跨產業、跨階層的普遍現象。不只是外商或互聯網公司,連教育、金融、建築等傳統行業也出現類似的結構性裁員與年齡篩選機制

報導中提及的「假裝上班公司」、「圖書館穿西裝找 Wi-Fi」等荒謬寫實畫面,更突顯出中年職場人在社會壓力與尊嚴維繫之間所承受的張力。(以前我看日本的漫畫和小說中都有出現這種反應現實的情境,但沒想到其他國家也陸續開始。)

當失業的羞恥感與經濟壓力交織,加上對家庭的責任與現實的恐懼,這群中年人並非不願轉型,而是無處可轉,無人可依。

雖然這樣的現象在中國發現,但也值得在台灣的我們警惕,因為它反映出一個社會對中年價值的貶抑,更是預示著整體就業結構的脆弱與資源分配的失衡。

中國的35歲現象,你認為在台灣也有嗎?

二、台灣職場的隱性焦慮:年齡限制的包裝形態

raw-image

我個人認為,雖然台灣目前看起來還沒有像中國那樣明顯的「35歲職場天花板」,但這並不代表問題不存在,只是它出現的方式比較隱晦。

根據勞動部和主計總處的資料,45歲以上求職者的平均失業週數已達26.2週,雖然低於中國某些極端案例,但也足以說明這個年齡層面臨的挑戰並不輕鬆。

真正讓人感到壓力的,是這種年齡限制,會出現求職公司的描述當中,而且常常被包裝在一些看似正面的用語裡面,比如「團隊年輕化」、「彈性文化」、「充滿活力的工作氛圍」。

這些詞聽起來好像是在描繪理想職場,其實常常是對中高齡工作者的一種潛在排除。即使台灣在法律上不能明言歧視年齡,但在實際篩選履歷或面試時,年齡仍然是一道無形的篩子。

許多45歲以上的求職者明明工作經驗豐富、表現穩定,但卻在「太資深」、「適應力不夠快」、「老油條」、「可能不合群」這些模糊理由下被刷掉。特別是在新創產業、數位行銷、科技業等節奏快速的領域,中年人常常被視為「風險」而不是「資產」

如果我們再從更大的結構來看,台灣6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僅有9.9%,不但遠低於日本、美國、韓國,甚至在亞洲都排不上前段班。這不只是人口老化的問題,更是我們還沒學會如何善用有經驗、有責任感、而且多半還有經濟壓力的中年與高齡人才。職場上對這群人的態度,從「你還沒退休?」「你怎麼還要找工作?」這些潛台詞無所不在。

所以,在台灣這個問題並不是「還沒發生」,而是它早就發生,只是我們沒勇氣說出來。就我來看,這不只是中年人的課題,更是整個社會怎麼看待經驗、怎麼安排世代共融的議題。我們需要一個更誠實的討論,也需要一個更開放的職場,讓每個人不會因為年齡而被預設淘汰。

三、從年齡困境看見職涯設計的斷裂

raw-image

從職涯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認為說到底,現在這麼多中年人在轉職時覺得寸步難行,問題並不只是「工作不好找」,而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為「職涯會變動」這件事做好準備。

很多人從年輕時就在一家公司待了十幾年,習慣了同一套系統、固定的職位,甚至把升遷當成唯一的目標。但世界變得太快,產業在變,公司在變,連我們自己也在變,原本的那套職涯邏輯早就跟不上了。

問題是,當變化來臨,我們手上有什麼?

有些人發現自己除了那個職稱、那家公司的名片,沒有其他可以帶走的東西。當你離開那個熟悉的職位,才意識到自己其實沒有太多能在市場上被認識的「個人價值」。加上對數位工具不熟、學習動力下降、家裡有經濟和家庭照顧壓力下,這些種種,讓中年轉職不只是挑戰,更像是一場硬仗。

其實,職涯從來就不該是線性的。不是從畢業→工作→升遷→退休這麼簡單的路,而是會不斷迴轉、變形、重新開始的過程。問題是,我們的學校、制度、職場文化都沒有教我們怎麼應對這些轉折。

許多人第一次認真思考「我接下來該怎麼辦」,已經是在收到資遣通知的那一天。

這時候,如果社會上沒有足夠的支援,像是針對中高齡的職涯探索課程、轉職補助、企業內部的轉調機會,那這些人很容易就掉出職場,很難再回來了。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都要開始改變觀念。不只是年輕人需要職涯規劃,中年人也需要「職涯重新設計」。

企業不能只想用最年輕、最便宜的人,也要思考怎麼留住有經驗的人才。每個人也要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讓自己不只是某家公司的誰,而是擁有一套可轉移價值的人。

當我們能接受「職涯會重來」,就比較不會害怕眼前的轉變。真正的危機不是轉職,而是當轉職來了,我們什麼準備都沒有。

四、中年求職者該怎麼做?從焦慮到主導的職涯逆轉法

raw-image

要走出「中年轉職困境」,不是只有單一對策,而需要一整套「重新設計職涯」的方法論。

簡單來說,這可以拆解為三個層次,分別是:

  • 理解自己的價值
  • 學習如何轉譯它
  • 在市場上重新布局

第一步,是重估自己。

這裡不是泛泛地寫一份履歷,而是回到核心問題:「我到底擅長什麼?別人會為了什麼付錢請我?」很多人在原公司做久了,以為自己只會那份工作,但其實你可能是個有極高說服力的簡報者、是個善於協調多方的中介者、或是個培養新人極有一套的Mentor。這些看起來零碎的能力,就是你職涯的原料。

第二步,是學會重新包裝。

這裡我推薦你使用一個簡單的架構:T型職能模型

想像一個XY軸的畫,垂直軸是你過去的專業深度,水平軸是你能與其他領域結合的橫向能力。比如說:你過去是工程背景出身,但開始學會專案管理、溝通簡報、跨部門整合,那你就能從「技術職」轉型成「技術導向的管理者」。這個作法其是幫助你重新理解自己可以解什麼問題,是讓市場重新認識你的關鍵。

第三步,主動佈局市場而不是等職缺來找你。

如果你只是用制式履歷投投104、1111這些人力銀行的話,很可能會一直石沉大海。建議你嘗試一個更積極的做法包括:參與產業交流社群、針對特定領域寫觀點文章、參加實體或線上講座建立新連結,或是透過熟人內推或提出合作提案

有些人會誤以為這樣的做法並不是走捷徑,而是換跑道該有的基本準備。

最後再補充一點給你:「我們不求一次就成功,但要不斷測試市場反應」。

你可以把找工作的過程當成創業的早期市場調查,不斷優化自己的簡報、作品集、甚至是提案方式,逐步找出什麼樣的公司、角色、文化真正適合你。

這套架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但好消息是,它不需要你完美、也不需要你立刻成功,它需要的是你願意正視轉變,把焦慮轉化為計畫,把資歷轉化為可被理解的價值。

寫在最後:不是被市場定義,而是重寫自己的版本

我認為中年就職者的難,不在於能力消失,而在於環境已經不再用熟悉的語言評價我們。當企業文化變年輕、數位技能變基本、工作速度變更快,年齡不再只是經驗的代名詞,而成了誤解的起點。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沒有選擇。選擇轉念、選擇學習、選擇主動出擊,這些不是口號,而是一種實際而具體的練習。如果說年輕的優勢是潛力,那麼我輩中年的優勢,就是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

社會還沒準備好給中年人公平的機會,這點卻實沒錯,但這不妨礙我們先給自己一個機會。因為機會往往,不是來自市場的施捨,而是來自我們對自己價值的重新定義。

.  .  .

對我的課程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購買。

學習長阿康:突破學習困境與職涯瓶頸的行動指南

raw-image

如果您覺得在提升工作效率、時間管理,或是職場溝通等職場軟技能方面,有需要更具體的指導,我有提供專業的職場教練服務,專注於協助職場人士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工作表現與職涯成長

歡迎您預約一對一的教練諮詢

讓我們一起打造屬於您的專業優勢。

raw-image

點擊預約諮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第二曲線的修煉
18會員
44內容數
探索中年之路,在中年時期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曲線」。 中年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轉變的階段,面對身體的變化、職涯的再定位以及家庭角色的調整,如何在現有的生活軌跡上開創新的可能,是我們要一起討論的主題。 將聚焦於中年人的心理調適、生活重心的再探索,以及突破自我瓶頸的方法,讓我們在中年時期也能擁抱新的成長與機會。
第二曲線的修煉的其他內容
2025/05/21
當你邁入四十歲後,是否擔心過「記憶力變差、反應變慢、腦袋沒以前靈光」? 別急著灰心,中年大腦並不等於退化,而是開始進入一個更精練、更高階的運作階段。讓我們用大腦科學帶你看清楚──中年之後,你的腦其實越活越值錢!
Thumbnail
2025/05/21
當你邁入四十歲後,是否擔心過「記憶力變差、反應變慢、腦袋沒以前靈光」? 別急著灰心,中年大腦並不等於退化,而是開始進入一個更精練、更高階的運作階段。讓我們用大腦科學帶你看清楚──中年之後,你的腦其實越活越值錢!
Thumbnail
2025/04/18
一、破除迷思:返鄉,不是只能「找工作」 我知道很多人在考慮返鄉時,直覺就想問: 「那邊有什麼工作可以做?」 「有沒有像我這樣資歷的人可以去的地方?」 這樣問,本身就透露了兩個危險的假設: 一、我只能靠現成的工作機會生存 二、地方市場能給的選擇很少 但如果你把職涯思維從「被動等待」轉成「
Thumbnail
2025/04/18
一、破除迷思:返鄉,不是只能「找工作」 我知道很多人在考慮返鄉時,直覺就想問: 「那邊有什麼工作可以做?」 「有沒有像我這樣資歷的人可以去的地方?」 這樣問,本身就透露了兩個危險的假設: 一、我只能靠現成的工作機會生存 二、地方市場能給的選擇很少 但如果你把職涯思維從「被動等待」轉成「
Thumbnail
2025/04/16
你擔心的,從來就不是「沒有錢」 你其實早就知道家裡的狀況撐不了太久。 你也不是沒想過回去,但每次真的動念,心裡就浮出一個模糊又沈重的問題: 「我回去之後……要做什麼?」 「以前在都市累積的那些經驗、那些年薪、那些努力,不就都浪費了?」 說穿了,你不是怕沒錢過生活,你是怕「人生的價值感被抽空
Thumbnail
2025/04/16
你擔心的,從來就不是「沒有錢」 你其實早就知道家裡的狀況撐不了太久。 你也不是沒想過回去,但每次真的動念,心裡就浮出一個模糊又沈重的問題: 「我回去之後……要做什麼?」 「以前在都市累積的那些經驗、那些年薪、那些努力,不就都浪費了?」 說穿了,你不是怕沒錢過生活,你是怕「人生的價值感被抽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中年人在職場上取得成功的故事,並提供了一些應對中年職場挑戰的建議。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中年人在職場上取得成功的故事,並提供了一些應對中年職場挑戰的建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場關於「世代合作、青銀共事」的講座,並從參加者Star哥那裡獲得內容總結。主要觀點包括:傳產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缺工,年輕人不願轉正職;打破對中高齡員工的刻板印象,溝通能力和工作熱情與年齡無關;強調世代合作的重要性,建議職務再設計讓輕齡者和熟齡者各自發揮優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場關於「世代合作、青銀共事」的講座,並從參加者Star哥那裡獲得內容總結。主要觀點包括:傳產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缺工,年輕人不願轉正職;打破對中高齡員工的刻板印象,溝通能力和工作熱情與年齡無關;強調世代合作的重要性,建議職務再設計讓輕齡者和熟齡者各自發揮優勢。
Thumbnail
在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一些不確定感:自己努力這麼多年,加薪升遷老是輪不到我?上班族除了專業技能到位、展現工作成果,還有哪些該注意的地方,我請教了資深主管、企業主及自身在職場經驗,想和大家分享哪些職場行為可能是阻撓你晉升的隱患,以及該如何避開這些雷區?
Thumbnail
在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一些不確定感:自己努力這麼多年,加薪升遷老是輪不到我?上班族除了專業技能到位、展現工作成果,還有哪些該注意的地方,我請教了資深主管、企業主及自身在職場經驗,想和大家分享哪些職場行為可能是阻撓你晉升的隱患,以及該如何避開這些雷區?
Thumbnail
經過這一次的面試,讓我知道公司分工太細,可能會讓專業能力停止進步......
Thumbnail
經過這一次的面試,讓我知道公司分工太細,可能會讓專業能力停止進步......
Thumbnail
隨著職場競爭日益加劇,資深中年員工面臨著獨特的挑戰。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中年職場人士,如何智慧地應對內捲現象,不僅保持自己的競爭力,還能促進個人的職業成長和心理健康,是一項重要課題。 重新評估職業定位 資深員工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知識,這些是職場上無可替代的資產。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定位,尋找
Thumbnail
隨著職場競爭日益加劇,資深中年員工面臨著獨特的挑戰。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中年職場人士,如何智慧地應對內捲現象,不僅保持自己的競爭力,還能促進個人的職業成長和心理健康,是一項重要課題。 重新評估職業定位 資深員工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專業知識,這些是職場上無可替代的資產。重新評估自己的職業定位,尋找
Thumbnail
然而,當他進入40歲以後,卻發現自己難以重新融入職場。這可能與年齡歧視有關,儘管他依然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但面對年輕且充滿活力的競爭者時,他感到了一種被邊緣化的壓力。
Thumbnail
然而,當他進入40歲以後,卻發現自己難以重新融入職場。這可能與年齡歧視有關,儘管他依然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但面對年輕且充滿活力的競爭者時,他感到了一種被邊緣化的壓力。
Thumbnail
當年紀越長、經歷越久的時候,找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難,其中不乏年齡歧視的問題。在這樣的困境下,許多人選擇在職場忍耐,而不敢隨便離職。文章中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身心症狀、職場困境的掙扎,以及對人生的反思。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快樂地活著。
Thumbnail
當年紀越長、經歷越久的時候,找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難,其中不乏年齡歧視的問題。在這樣的困境下,許多人選擇在職場忍耐,而不敢隨便離職。文章中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身心症狀、職場困境的掙扎,以及對人生的反思。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快樂地活著。
Thumbnail
近年受到少子化趨勢的影響,未來退休年齡很有可能往後延,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一間企業的平均存續時間也遠低於我們能工作的時間,想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十分困難,除非,這間公司是你自己擁有的公司,或是用經營公司的態度看待你的工作。
Thumbnail
近年受到少子化趨勢的影響,未來退休年齡很有可能往後延,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一間企業的平均存續時間也遠低於我們能工作的時間,想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十分困難,除非,這間公司是你自己擁有的公司,或是用經營公司的態度看待你的工作。
Thumbnail
在職場中,隨著年資的增長,會面臨著外在期待以及業界變化和新技術的挑戰所帶來的壓力。本文提供了持續學習、求助和建議、自我調適等策略與讀者分享,以幫助讀者找到平衡和應對挑戰。
Thumbnail
在職場中,隨著年資的增長,會面臨著外在期待以及業界變化和新技術的挑戰所帶來的壓力。本文提供了持續學習、求助和建議、自我調適等策略與讀者分享,以幫助讀者找到平衡和應對挑戰。
Thumbnail
最近朋友想換工作, 但苦於不清楚自己的長處. 出來工作一段日子, 發現愈來愈同代30歲後的打工仔都會陷入職場樽頸, 既不滿意目前的工作, 不是專業人士資格, 但想換工作但是不知道方向, 又或是根本不敢投入轉職市場. 踏入職場接近十年, 有一定資歷和薪金標準, 換工作的成本自然更大, 用行銷
Thumbnail
最近朋友想換工作, 但苦於不清楚自己的長處. 出來工作一段日子, 發現愈來愈同代30歲後的打工仔都會陷入職場樽頸, 既不滿意目前的工作, 不是專業人士資格, 但想換工作但是不知道方向, 又或是根本不敢投入轉職市場. 踏入職場接近十年, 有一定資歷和薪金標準, 換工作的成本自然更大, 用行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