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需要面對的挫折,可能比你想得還多〉2025-07-30
在營隊裡,有時候我們會接觸到一些能力與其同齡小孩較有落差的孩子。譬如已經國小四年級,但在許多事情的理解與表達上,可能仍與國小低年級孩子的狀態相近。
雖然說每個人的發展有快有慢,本就無需放在同一個天平上比較,我所處的營隊或課程也因為師生比較好、意識也較充足,相對能夠因應孩子中有需要多關注的狀況。
但可以想像,在那種單一老師需要一直面對二十個學生的校園環境中,這種必要的個別化應對更難落實,這些孩子就很容易在各種情況下「脫隊」,甚至遭遇霸凌、排擠。
在三天或四天的營隊中,我們能夠創造一些對所有孩子相對舒服友善的環境,也有辦法對需求較高的孩子提供更多支持,讓她在玩得盡興的同時,也能有收穫地參與在團隊裡。
但這些經驗也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我自己家中的孩子處於這樣的狀況,那就不只是不到一週的營隊、不只是每週見幾個小時的課程,而是反過來--除了有老師們存在的時間外都要全神貫注,而且需要處理的,是整個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長的困難與挫折
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育者,我們本來就應當要有更多的耐心,本就該不論結果地接納孩子。然而,作為一個人,我們不可能完全不對「難以有效溝通」這件事情產生挫折,仍需要有正向回饋的存在,整個教育與陪伴的循環才能更順暢地運轉。
在幾天的營隊中,教育者有可能不被這樣的挫折擊潰,並且能夠在營隊之後有足夠的時間重新補充需要的情感能量。但對一個需要更長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而言,無論他如何在知識上明白,終究有些時候,會無法完全負擔住孩子的狀況與自己情緒。
而且,不同於能夠親眼看見孩子之間互動的教育者。家長很多時候沒辦法直接看到孩子在學校或其他環境中與他人的互動狀況。這讓必要的介入變得更加艱難,也會產生更多的挫折與無助感。
這時,如果社會環境無法提供足夠支持,甚至展現出對孩子的不友善,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將變得更加地孤立無援。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整個村
「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是我近期又一次在書中讀到的諺語。雖然現代都市鄰里間的關係沒有過往密切,但要讓一個孩子健康快樂長大,社會環境的支持依然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教養、陪伴高需求孩子的家長所面臨的挑戰比未經歷過的人想像中的狀況要艱難得多,有時候,外人看到的「不規矩」、「闖禍」,其實已經是孩子與家長經過充分努力之後才達到的成果。
又或者這一次看起來不夠好的陪伴,是家長照顧孩子多年以來、無數個三百六十五天中,少數幾次因為過於疲倦所造成的失常。要家長在那麼長的時間裡,隨時保持最佳狀態是不可能的。但陪伴一個小孩--尤其是高需求或發展較緩的孩子--平安長大,已經是不可思議的「夠好」成就了。
至於其他的,仍須勞煩社會中的每個人,作為「一整個村子」的一員,對孩子與家長提供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支持與協助了。
延伸閱讀:
〈歡迎來到荷蘭/歡迎荷蘭的來到〉
〈一人一機的餐桌:現代家庭是否還能找回高品質陪伴?〉
〈手機育兒的危害與忙碌家長的困境〉
〈與孩子成為朋友之後,親師關係就從「朋友的朋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