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教育部推動的「身心調適假」在「意義」上必須要有所肯定,因為關注到教師的身心問題。
政策中有「聲」(倡導心理健康)與「薪」(補助代課費)兩層意義,理應讓教師有喘息空間,守護心理健康。
但實務上卻有很不一樣的面貌:都已經N招,找不到代課老師,現在同事和教學組長壓力大爆表
只強調教師個人調適,卻忽略造成壓力的整體校園環境問題
行政負擔加重,反而成為新壓力來源
政策發聲與補助(聲薪)固然重要,但若無法改善請假所帶來的組織運作困難與校園心理環境,仍難實現教師心理健康的真正調適。
尤其是許多評論已經指出,教師請身心調適假仍具有隱含在校園文化中的標籤。更遑論當教師請了身心調適假,教師輔導系統是否需要啟動支持機制?啟動,目前學校有何系統?不啟動,需要的老師已經發出訊息...
綜上,還是感謝政策關注到教師的身心健康,但是方向上是否應該朝向重視校園環境與組織支持,從系統面解決教師心理壓力,避免只將問題推向個人。
此外,要直面心理疾病的污名,才能有機會破除,方能提升整體社會與校園對心理健康的理解與接納。
讓我們一起期待,不只有喊聲和補助,而是真正給予教師「身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