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羅西書3:13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
我不喜歡躁鬱症死氣沉沉的鬱期,更討厭到處惹事生非、破壞關係的躁期。
鬱期是向內的——缺乏活力、情緒低落、退縮孤僻,不太會與人起衝突;
而躁期則是向外的——精力過剩、情緒高漲、易怒衝動,加上判斷力下降,容易與人意見不合、引起衝突、破壞關係。
從內在開始的修復
與人修復關係在我未罹患躁鬱症之前並非難事。但自從生病以後,我發現自己失去了「與人和好」的能力,尤其是當衝突與病情有關時。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覺得罹患躁鬱症是一個羞恥。我不想去與人和好去碰觸自己的傷處,或接觸別人可能的異樣眼光。
信主之後,我漸漸明白,我的價值並不取決於疾病或社會的評價,而是由上帝來定義。在祂眼中,我是祂獨一無二的寶貝,為祂所接納、為祂所愛的。【註一】因此,我學習為躁期中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向人道歉——因為這是聖經的教導,也是我該負的責任。 然而,老實說,我並不喜歡這樣的道歉。因為那些冒犯並非出於故意,而是病徵。疾病使我失控,若我能控制,就不叫躁鬱症了。這份無奈,也正是我討厭躁期的原因。
有時,人際關係的失去,不一定是我主動生事,而是出於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光是「躁鬱症」這三個字就讓人退避三分。生命中重要的人因此疏遠或離開我,那種失落與痛楚,在過去是對我來說是不可抹滅的痛。我很無奈只能說是造化弄人,我想沒有人願意罹患這身心症。
甚麼關係需要被修復?
某天閱讀《神的異象 我的夢想》一書時【註二】,作者提出一個艱難的問題深深觸動了我:「甚麼關係需要被修復?」 他鼓勵我們對上帝誠實,想想生命中那些破碎、損壞、受傷的關係——
有些關係中,你被冒犯了;
在有些關係中,你冒犯了別人。
詢問上帝甚麼關係需要被修復?
這些問題觸摸到我內心的深處,我心中浮現了兩個人——小玫與小舒。
第一次躁鬱症發作時,我失去了第一位好友——小玫。
我們是高中三年的室友,大學又念同一所學校、同一科系。那時,我在外租屋,她住校舍。暑假我回家時,還常把租屋留給她與男友暫住。我重考一年,比她小一屆。每次期末考,她都會幫我準備考古題,應付考試。畢業後,我們一直保持聯絡,直到躁鬱症造訪我。
有一次我在工作中發作,身體不適、被同事送到急診,恰巧小玫的男友在那家醫院任職。他來看我時,我恐慌、過度換氣,我對醫護人員說:「我姐姐有躁鬱症,該不會我也得了吧……」從那之後,小玫就從我的生活圈裡消失了,我心裡有底,也沒有再主動聯繫她。
第二次發病,我又失去了另一位好友——小舒。
她同樣是高中室友,我們從學生時代到婚後都保持聯繫,甚至孩子還念同一間幼稚園。然而,這次的關係破裂,我知道是我的錯。
那時我病情發作,曾向她傾訴自己曾拿掉孩子。她出於關心,提到認識一位能處理嬰靈的人。我對於靈界的事一向害怕,但因理解她的好意,所以並未表達恐懼。之後,我卻告訴了母親這件事。母親一再要求我給她小舒的電話,我起初拒絕,最後還是妥協。結果,小舒從那之後漸漸疏遠了我。
修復的行動與心的釋放
隨後,我想到《歌羅西書》3章13節的話:「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上帝是修復的神,我決定順服祂的提醒,去嘗試修復關係。
於是,我打開塵封已久的 Line 聯絡人,寫下訊息給小舒:
小舒:
我想起過去的一些事,覺得自己欠妳一個道歉。當初我不該把妳的電話給我母親,即便她再三保證不會對妳說什麼……
她跟我要你的電話時,雖然明知道不妥,卻沒勇氣拒絕。現在想起來,以我母親的個性,她的專制和掌控,一定讓你當時很不舒服…
其實,我可以把什麼事都推給躁鬱症,我生病了,我無法自主,也沒能力說不 .....
但是,我覺得自己還是要負起當負的責任,因為當時我沒有拒絕母親的要求,而讓妳難過,不舒服…
對不起,真的很抱歉!
謝謝妳那時的聆聽與陪伴
感謝主,小舒給我善意的回覆:
她說當時確實不舒服,但她知道我母親都是為我好,所以很快就釋懷了…。並說,她很珍惜跟與我的緣分,人生沒有很長,我們要常聯絡才好。
雖然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頻繁往來,但這段友情並未畫上句點,而是以另一種平靜的方式延續著。
至於小玫,我有試著打聽、聯繫。雖然沒有消息,但至少我已經勇敢地踏出了那一步。接下來的事,就交託給上帝。
感謝上帝,祂讓我心中不再有遺憾,也醫治了我因躁鬱症病發失去摯友的傷口。如今,我更深地體會——修復關係的路上,我發現最需要被修復的,其實是自己。當我願意放下羞愧、承認軟弱、把破碎的地方重新連起,我也在學習再次去愛。
參考資料:
註一 : <<我的故事-3>> 重拾失落的自我價值
註二: 神的異象 我的夢想,作者 克雷格.葛洛契爾,P191-193,中國學園傳道會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