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e2不是越慢越好--能夠樂在其中,才是真正的「輕鬆跑」〉2025-11-02
大約是從三週前,我開始在跑步中透過跑表即時監測心率數據,並開始在練習中,有意識地將心率壓在比較低的位置。試圖在這樣的練習中,熟習一種更加低強度、低負擔的跑步。
一個顯而易見的優點是:因為強度較低,這樣的跑步可以讓我們有辦法跑得更久、更遠,且過程更不疲憊。而且,並不會因為我們比較不累就沒有效果,隨著強度變低,相對拉長的訓練時間,對於讓身體習慣跑步狀態,有時幫助反而更大。
這一點,從第一次壓低心率跑步時就顯現了,就像先前的文章提到過的,當時本來只是想跑個5K左右,但卻順順地跑了10K,跑完也完全不覺得累。
穩定與舒服,是更遠更快的基礎
隨著這樣練習的次數增多,其他的優點也開始浮現。這種壓低心率的跑步練習,也讓跑者的那「想要變快的身體」開始自動去尋找省力跑步的方式。
在只關注距離與時間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被「追求速度」推動,不知不覺就用負擔太大的方式將自己逼到極限。然而,一旦我們開始注意心率、注意呼吸,我們就在底下建立了更加基本的「穩定」與「舒服」的要求。
我們還是可以追求跑得更遠、更快,但這些目標會建立在穩定與舒服的基礎上面,而不是氣喘吁吁、時好時壞地前進。
在最開始壓低心率跑步時,速度比習慣的配速慢了不少。當時,我以為這種狀態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以為需要說服自己:練習時放慢、比賽時才有本錢快。
然而,才兩三週的時間,我的10K、10英里最快完成時間,就已經比開始記錄心率之前要短,而且完成時的平均心率,也比之前低上許多。雖然我們不能要求練習的成效在幾天內就能看到,但進步到來的仍然比想像中還要快得多。
訓練不是套公式,感受、調整、找到最甜蜜的跑步狀態
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體會是,你在網路上或書上看到的練習方法,都應該只作為你的入門參考,而不是完全複製公式或別人的菜單。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更多的自我覺察與調整,讓自己在最舒適的狀態中跑步。
譬如說,我的最大心率比常見公式「220減年齡」高一些,因此我的「輕鬆跑心率」也會比網路上能找到的建議還要再高。所以,當我一開始,試圖參照網路上許多人推薦的MAF180訓練法時,我感覺實在過於「困難」。
如果要把心率壓得那麼低,我必須一直盯著跑錶、不停放慢速度,甚至感覺慢到根本無法享受跑步,對我來說,那反而失去了「輕鬆跑」、「樂在其中」的最初目的。於是一開始就稍微提高了限制的上限。
在練習的過程,我也一邊感受到底怎樣的心率與速度比較舒服。這不只關連到最大心率或儲備心率的問題,也關連到每個人心率與疲憊感的關係,以及自己對疲憊感的耐受程度。
之後,當我再次微調「輕鬆跑心率上限」,才終於找到那個最甜蜜的跑步心率,順利地在舒服的感覺和穩定的心率中,把速度逐漸加回來。
在天氣轉涼的助攻之下,疲累度與水分流失都穩定地降低,最近幾次跑步都能在完成後完全不喘,並且能在每一公里都保持不錯的速度。過程中,也不會被疲累感干擾,可以很自在地讓思緒在腦中流竄,思考各式各樣的事。
雖然在開始注重心率數據之前,我已經嘗試過跑完超過20公里的半馬距離,但那基本上是以一種過度疲累的方式完成的。對我來說,這種有意識壓低心率的跑步練習,帶給我的最大收穫在於,我開始知道如何讓自己全程不用「累的方式」來跑。我相信,這能帶我跑得更遠、更久、更不會讓跑步變成一種充滿壓力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