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跑步、閱讀,與閱讀《關於跑步》〉2025-10-17
這陣子在重讀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雖然說是這陣子,但其實是從大約半年前開始,夾雜在「最近主要讀的書」之間,有一搭沒一搭地,以一個月讀一章左右的速度緩慢地讀。
之所以半年前會想重讀這本書,很大程度是因為從那陣子開始,比較積極地在落實跑步的習慣。一方面想讀點相關的東西,但又暫時不想花心思在太技術性的內容,想說自己也是常把時間花在寫文章上面的人,便在圖書館的一隅,回想起還有這本書。
雖然說是重讀,但基本上是件全新的事
雖然說是重讀,但一方面上次讀這本書已經是好多年以前,除了第一章的內容還稍微有些印象,其他部分對我來說就跟沒看過一樣。讀著讀著,愈來愈不確定自己過去到底有沒有整本讀完。
另一方面,這次是在自己一邊培養著規律跑步習慣一邊讀的,有些過去像事無關風景的內容,這次讀起來都有很不一樣的感覺。
譬如說,其中一段村上說自己每天平均會跑10公里左右。如果是沒有在跑步的時候看到這段,根本無從判斷這是什麼意思。10公里聽起來很多,但真的很多嗎?沒有跑步的時候,想像力無從告知我們那具體會是怎樣的感受。
對於剛開始養成跑步習慣的人來說,已經可以想像這樣的距離,所以會產生一種感覺:「對於一個不是運動選手的人來說,每天跑10公里也太多了吧?」,而且他當時也已經處於體能開始下滑的年紀了,在覺得很厲害之餘,暗暗地也會產生一種「這樣沒問題嗎?」的擔憂。
不過,隨著自己的跑量也開始提升,實際嘗試過二十多公里的跑步,並且以更遠的距離為目標之後。就開始明白,對於一個「有在跑步」的人來說,「跑量」是怎麼一回事。
雖然每天平均跑十公里當然不會變成一件喝水般輕鬆的事,但基本上所有馬拉松與超馬跑者,跑量都至少接近、甚或超過那樣的程度。如果我按目前的步調,持續一點一點地增加的話,再幾個月自己也可能會達到接近那樣的跑量。遠不是自己一開始以為的那樣無法想像。
緩慢的、長時間的活動
某種意義上,這本書大概特別適合這樣緩慢地、拉長時間來讀吧。就像長跑或漫長的寫作過程一樣,一點一點地感受它,然後反思自己身上發生的變化。雖然如果真的要類比的話,我讀這本書的方式可能更像是「間歇讀」,在一個月裡的其中一兩天拿起來讀一章便停下來,感受它帶給我的東西,但不讓它一下子過量。
馬拉松式的長跑也是這樣的事情,對於大部分的參賽者來說,一年之中主要參與的馬拉松比賽頂多也就一兩場。但除了賽場上的那些時間之外,馬拉松更重要的部分是將活動延展開來,放到日常生活中來籌劃。
一開始是跑步訓練,然後是飲食補給、睡眠和其他的肌力訓練,一段時間之後,「跑步的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身形與思維類型)都無可避免地要往一種特定的方式變化。
因為如果不充分地休息和補充養分,就沒辦法發揮跑者最好的實力,訓練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跑者不得不過上某種世人會稱之為「健康」與「長期主義」的生活方式。
寫作應當也是這麼一回事,畢竟如果不一定程度「健康地」、持續地活著並補充新的經驗,人是不可能憑空地一直寫下去而不榨乾自己。畢竟「存在」是人可以持續產出一切有價值事物的前提。
健康的耽溺,耽溺的健康
但有些諷刺的是,根據日本文化對於「文豪」的頹廢與憔悴形象,村上這種健康的跑者生活反而遭人懷疑「這樣還能做文學嗎?」。村上在文章中的回應大略是:他是用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克服(或駕馭)不健康的心靈,這讓他避免走向「憔悴文學」那種因為毒素過強而快速凋零的命運。
或許,這個問題從來就是搞錯方向了。只是因為跑步、規律生活的形象比較美好,比較接近人們對於「健康」、「美好生活」的想像而已。就像人們會刻意忽視「工作狂」也是一種偏執一樣。但不停地奔跑、高強度地追求規律生活,甚至去參加100公里超馬這樣的事情,又何嘗不是一種與文學具有親和性的耽溺與瘋狂呢?
或者說,人們怎麼會誤以為,沉迷於酒、性或自我傷害的人,會比沉迷於長跑、規劃與自我挑戰的人,更可能不斷寫出深刻的文字呢?
這些對村上春樹的跑者形象與作家形象提出懷疑的人,大概就像是好多年前初讀到這本書的我那樣,因為對寫作和跑步都缺乏體驗,所以所以朦朦朧朧,無法想像那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