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關係相處是人生中的大功課】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澳洲當保母時,曾遇見一名令我印象深刻的小女孩。初與她母親面試之際,便與她表明因為當時在澳洲簽證到期的關係,只能服務一個多月,下個月便要前往紐西蘭旅遊然後返家。
母親因為事務繁忙(是澳洲最大銀行的高階經理),因家中上任保母臨時離職,暫時無人料理家務,同意我以短期協助、不必簽約的方式暫時寄住在家幫忙料理家務、照料小孩
在面試過後,起初小女孩與我的第一次會面展現得十分熱絡,不斷的分享她的文具與玩具給我,磨蹭、親熱、探問我的喜好。但是在她母親以口頭告知她 (打預防針),我在他們家只能待短期的時間之後,她的態度一夜之間有了超大轉變。
不肯乖乖在預備上學的尖峰時段合作穿衣、看到我就臭臉跑開躲避、放學不肯跟我回家,讓我追著跑卻差點在人行道上滑倒滾到馬路上。有時願意跟我玩,但有時我挨近她想要跟她玩時,又臭臉跑開。
我以前與孩童相處的經驗,從來沒有不受孩童歡迎過,因為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向以前工作過的兒童身體教育團體的前同事抱怨與求助,其中一位同事因為從事兒童藝術治療的經驗,提醒我她可能是反抗型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的心理類型的兒童。
或稱矛盾型依附。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照顧者離開時,小孩會非常的沮喪;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小孩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
從此之後,我慢慢將一連串的線索串起,小孩因為上任保母的臨時離開,頓時失去照護者,雙親因為在外頭工作忙碌,於是把照護者的工作"外包"給居家保母,但是卻沒有體察到小孩的情緒變化與心理依附狀態,沒有好好的教導她學會"如何告別與接受有人會離開我們的生活",以及"如何處理情緒"這件事。
這是一個忙碌家庭裡常見的隱性現象,卻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的世界。
現在我依然可以清楚地回憶起,她在家裡央求爸爸過來陪她玩,但是爸爸忙著檢視她從學校帶回來的通知函與成績單,沒有及時依照她所要求的陪伴。
我在旁邊旁觀失落的她,感到很不忍心,於是走過去打算陪她,她眉頭一皺沉著臉,小小地身體緊繃地逃開了。
父母對待孩子都很慈愛,有需要時很願意照顧家庭與他人的好人,每天都很努力的工作賺錢,讓孩子上當地很好的私校與為了增強未來競爭力去補習外語。但是卻忽略了女兒的心理與時間陪伴,疏忽了陪伴與溝通是教導她生命議題的開始
小小年紀尚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以及處理大人無法時時陪伴,必須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失落痛苦經驗裡,我感到心疼卻因旁觀者角色而無能為力,只能暗暗發誓,未來的自己在養育孩子的生命裡,絕對不要重蹈覆轍。

這也是我後來選擇往居家創業這條路上、

有規劃地高效發揮工作產能、

鼓勵他人與自己,不讓過多工作與物質需求佔據生命時間的

隱性原因。

 

陪伴與溝通是教導孩子自身生命議題的開始

同時,也是幫助他們學習如何發展依附關係,

學習如何兩性相處,影響生命與看待自己的開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17年初,因為感情受傷的關係,我透過研讀心理學、自我書寫等療癒與探索,進行了"情緒覺察"的修煉與覺醒課程。 學習以同理心的視野了解他人,並策略性的挑選與採取適合應用的情緒策略來對應情境。 提供優質的文章與音頻內容,轉換思惟的情緒教育,協助大家提升情緒健康,提升情緒作業系統。 幫你整理出伴隨情緒,活出真實生命的方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30歲以前結的婚都是還債。] 本來我一看心想這也太偏激了吧~也有人30歲以後結婚過的不太好啊!那你說說那30歲以前就碰到所謂
你不是你媽。 你媽無法為你的心理機制、習性反應、價值觀、你碰到的外在事物負責任,
自己不強大起來,人家為何要拿自己的力量倒貼你呢? 如果創業當不成一個厲害的老闆,厲害的員工又為何要相信跟服從你呢?
愛外表是愛自己裡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很多對自己的認知、打理、價值觀、品味的挑選、及知道甚麼事物適合自己,因應外在世界的內心想法。不是只有簡單的對別人喊喊[愛自己、不要愛外表]的二選一分法。
[30歲以前結的婚都是還債。] 本來我一看心想這也太偏激了吧~也有人30歲以後結婚過的不太好啊!那你說說那30歲以前就碰到所謂
你不是你媽。 你媽無法為你的心理機制、習性反應、價值觀、你碰到的外在事物負責任,
自己不強大起來,人家為何要拿自己的力量倒貼你呢? 如果創業當不成一個厲害的老闆,厲害的員工又為何要相信跟服從你呢?
愛外表是愛自己裡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很多對自己的認知、打理、價值觀、品味的挑選、及知道甚麼事物適合自己,因應外在世界的內心想法。不是只有簡單的對別人喊喊[愛自己、不要愛外表]的二選一分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和孩子分開時,孩子會出現強烈的不愉快情緒,這種狀況很常讓家長苦惱,因此,不少家長帶著 #分離焦慮 的議題來找我聊。 在面對分離焦慮的議題上,我跟許多仿間的建議有著基礎上不同的見解。    首先,我不認為孩子在某個發展階段裡,會有較嚴重的分離焦慮狀況;再來,我也不認為分離焦慮應該被當成一個需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教育的角色關係,家族中的角色關係,如何透過家庭中的角色關係來說明生活的調適和關懷。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和孩子分開時,孩子會出現強烈的不愉快情緒,這種狀況很常讓家長苦惱,因此,不少家長帶著 #分離焦慮 的議題來找我聊。 在面對分離焦慮的議題上,我跟許多仿間的建議有著基礎上不同的見解。    首先,我不認為孩子在某個發展階段裡,會有較嚴重的分離焦慮狀況;再來,我也不認為分離焦慮應該被當成一個需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