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在「第二人生」、也就是職場中經歷過困境後,就會有許多問題,需要尋找答案或解決方案;日積月累之後,心中自然就會有一份「問題清單」。而心中已經有這份清單的人,就會自動去尋找答案。
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問我:
「其實我很好奇,您這些跨領域能力與獨到觀察思考能力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因為這才是教育工作者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如何透過教育培養孩子真正的能力。」
我簡單回答她:「經驗是沒有捷徑的。自己經歷過再思考,跟透過教育培養出來的思考,會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這個回答有點太簡略,所以我再深入解說一下。
當一個人在「第二人生」、也就是職場中經歷過困境後,就會有許多問題,需要尋找答案或解決方案;日積月累之後,心中自然就會有一份「問題清單」。
在「第一人生」、也就是教育階段之中,我們只能被動接受别人的問題和答案,不會產生共鳴;例如在MBA學程或商學院中所教的許多案例分析,先不說案例不可能完全重演,每一個人未來的經歷也必定完全不同。
這兩種人或許會讀到同一本書、經歷同樣的事件;心中已經有問題清單的人,會自動去尋找自己需要的答案,而心中沒有問題清單的人,就不會那麼有感、也不會有同樣的收穫。
就算這兩種人經過同樣的歷練,培養出來的能力也必定有所不同。
我的意思並不是在否定目前教育的功能與作用,只是要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不要想「畢其功於一役」。
「師父帶進門,修行在個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讀我的文章有三種層次:「懂不懂?」、「有沒有感覺?」、「做不做得到?」。
而第二個層次「有沒有感覺?」的關鍵,就在於讀者心中是否有一個自己的「問題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