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文學大師
余光中 右手寫詩,左手寫
散文 ,卻不寫
小說 。而文學天才
張愛玲 卻是散文及小說在中國文學地位很高,但卻不寫
詩 (Poetry)。
美國的標準權威的
小說 寫作教科書是
韋恩·布斯 (Wayne C. Booth)的《The Rhetoric of Fiction》(中譯:
小說修辭學 )。問題是這些洋
小說 技巧的書所探討的例子都是西洋的
小說 ,對母語中文的讀者是隔了一層紗,難有共鳴體悟。所以除非專業的中文作家,還是鑽研中文(非翻譯)的
小說 技巧的論述,最好還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寫出的。
在體育界的美職棒MLB裡,尊稱投、打俱佳的天才型球員為
棒球二刀流 ,是棒壇的祭酒。同樣的在文壇,小說的寫作及理論俱佳的「
小說 二刀流」也大有人在。
寫
小說 ,並不是「說」故事,其差異在前者的載體是「文字」,後者是「話語」。一篇
小說 寫作從數百字到數百萬字,一定要建立在間時的
結構 上,例如這篇文章〈
古典音樂的結構 〉所說:「
音樂 的
結構 可看做
故事 中的
情節 。如果沒有
結構 ,
音樂 會讓聽眾聽不懂,而認為這首曲子將只是一組
即興 隨機的作品。若有良好的
結構 ,有開頭、中間和結尾,則會帶領聽眾踏上了一段美妙的
音樂 之旅。」
小說 的每一敘事段落都有其劇情推展的
功能 ,而這種
功能 只有在
敘事 的
情節 或
主題 才有
意義 。例如,
夏志清 教授在《
中國現代小說史 》評論
張愛玲 的《
金鎖記 》,他認為讀者讀到
小說 結尾─ 「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 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時,就會剎時:「不免有毛骨悚然之感;詩和小說裏,最 緊張最偉大的一刹那!常會使人引起這種恐怖感。」
張愛玲 凸顯《
金鎖記 》的主題,並非用「
直白敘述」(mimesis) ,而是
白描 主角曹七巧躺在鴉片煙鋪上,撥弄著那青春換來的翠玉鐲子(金鎖),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上推,才發現自己以青春換得的金鎖不僅砸毀了周圍所有的人的人生,自己也得陪葬。萬歲,萬萬歲的「曹太后」也會自憐,金鎖竟然不是「永生」的免死金牌。太晚了,走不回去了,一輩子的生命已然浪費了。雞皮疙瘩滿身,毛骨悚然。(見拙文
張愛玲的後半生傳奇─文學與藝術(1) )
另外,
小說 技巧中重要的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的
伏筆 ,卻是埋伏在「
情節 層次」,發揮前後呼應的「
功能 層次」的功能,以凸顯
主題 層次」的意義。例如,電影「
末代皇帝 」的開頭 三歲的溥儀登基,溜下龍 椅逗弄一隻蟋蟀,這看似突兀、不搭調的橋段,但此伏筆在片尾又出現了,末代皇帝溥儀已經淪為北京植物的園丁,一日重訪故宮,那隻蟋蟀 又從龍椅爬出來了,劇情的主題─「歲月的滄桑,人生的
反諷 」─達到了最高潮:三 歲皇帝登基、龍椅、勞改、一甲子歲月,造化弄人,人生
反諷 ,都由這隻蟋蟀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的
伏筆 串起來,衝撞出觀眾滿框的熱淚。這就是文學
小說 寫故事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