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這句話所隱含的反面問法就是:不會「說話」就不能溝通?大家思考看看,覺得如何呢?
- 「是」,因為我都是用「說」的方式在溝通,大家都是這樣,不是嗎?
- 「不是」,也許有不用「說」的溝通方式?那會是什麼呢?
先說說我的工作,我是一位語言治療師,最大的目標就是:
幫助每個人類都找到屬於自己的溝通方式,能與世界連結,也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平常會和許多被診斷為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們一起成長,練習如何溝通,也會遇到成人的失語症、嗓音障礙丶構音障礙⋯⋯等有溝通困擾的人們
學前兒童的部分,家長來找我的主訴通常都是:我的孩子還不會說⋯怎麼辦?
語言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問題,大人最先看到的就是:我的孩子怎麼都不會講?
(這就是為什麼醫院的語言治療都要等待排半年至一年的其中一個原因)
如果不會說話,太容易被覺得有語言問題了!所以就會來找語言治療師了
但,一定要會「說話」,才能溝通嗎?
說到「溝通」,大家會想到怎樣的畫面呢?
最直接會想到的是:用嘴巴說!講話!或是現在人手一隻手機,也可以不用說,大家低頭用通訊軟體傳訊息,也是一種溝通模式
除此之外
是否還有其他種溝通模式呢?你有看過嗎?你有注意過嗎?
- 聽障者可以說話嗎?有看過使用手語的人們嗎?比如政府機關開重要會議時,翩翩飛舞著手勢,表情豐富的手語翻譯人員
- 自閉症光譜症候群者?他們會跟別人說話嗎?
- 有看過使用溝通版,打字溝通的人嗎?
- 有看過使用眼動儀溝通的人嗎?
口語以外的溝通模式?
小說《苦雨之地》作者吳明益說:「在生物界這不合理,跛腳的鳥、聽障的鳥,很難存活,但人類可以。」
這是人類異於其他物種之處,因為相互合作,每一個人都能在社會中存活下來,除此之外,還能活出自己
這本小說裡不少角色都是科學家丶業餘科學家,或是冒險者,他們身上或存有精神或肉體的痛楚。《苦雨之地》,後記
比如在〈人如何學會語言〉這篇裡,正是以一名自閉光譜症候群者為主角,他的口語不多,但對鳥聲特別敏感,長大之後成為科學家,卻失去聽覺,對鳥類的聲音非常有興趣的他,想創造聾人賞鳥的手語
「聾人會賞鳥嗎?鳥有沒有一套手語名字?鳥的叫聲能不能用手語表示?」
他在捷運上、走路時、吃飯間都不自主地用雙手思考。他希望有一套手勢,既能表現出鳥的形態,也能表現鳥的聲音。不過手勢難以狀聲,許多鳥的叫聲也不只一種,該如何化繁為簡呢?能夠化繁為簡?應該化繁為簡嗎?《苦雨之地》,〈人如何學會語言〉
上述的手語就是一種非口語的溝通模式。而這些口語以外的溝通模式,在一門語言治療專業必修課程「輔助溝通系統」中會學習到。「輔助溝通系統」全名是:擴大性及替代性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縮寫簡稱AAC
AAC又可以簡單分為兩種類型
- 非輔助性,不涉及任何外在設備,只依靠個人的身體,比如手語
- 輔助性,涉及使用某種設備和裝置,從無科技到低科技到高科技,比如溝通板丶圖卡交換系統(PECS)
為甚麼需要口語以外的溝通模式?
溝通能力的展現是人的基本權利,若有人在溝通上產生障礙,我們忽視他的溝通意圖,就是不尊重一個人的人權
這是我在輔助溝通系統第一堂課中,聽到蔡孟儒老師說的一句話,非常震撼人心!以下分別從兩個類型的輔助溝通系統,就我的經驗分享一些心得與資訊
- 非輔助性AAC,關於台灣手語(Taiwan Sign Language)
手語的部分,我修過一門劉秀丹老師的台灣手語與聾文化,買了手能生橋作為課本,學了一些手語。期中丶期末都是要和聾人老師直接對話,但當時我實在太緊張啦!一看到有人在我面前,就把手語詞彙都忘光了!
今年上了早期療育人員的手語基礎認證課程,由有趣的
台灣手語翻譯協會的成員們來授課,當天還有公視聽聽看主持人濂橋帶領下的手語劇丶手語繪本劇,才開始在日常生活與教學中,時常思考:這個詞彙用手語要怎麼比呢?(這樣學的時候反而比之前在學校上手語課時,記住了更多手語詞彙呢)。
總之,想學好一個語言,就需時常用那個語言來思考,也讓自己多沈浸在那樣的語境之下咯!
台灣手語是一種台灣的語言。2018年12月25日《國家語言發展法》正式立法,臺灣手語列入中華民國的國家語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也納入臺灣手語課程,這邊有
台灣手語翻譯協會在綱要草案公聽會中的發言,大家也可以點連結進去參考,也鼓勵更多人一起認識手語、喜歡手語、學學手語。
- 輔助性AAC,以自閉症患者之圖卡溝通、打字溝通為例
我想平時大家應該比較少接觸到自閉症光譜疾患者,可以先看一段紀錄片,裡面呈現出他們在不同求學階段的人生樣態
由於他們有限的口語能力(甚至幾乎是無口語),很多時候會被誤以為是什麼都不會,抑或診斷為智能障礙,那他們真實的能力到底如何?沒有口語能跟一般人一起學習嗎?只能讀特教學校?特教班或資源班嗎?
我想看了這段影片會發現:他們情感細膩,很在乎他人感受以及別人對他們的想法。自閉不代表他們不與人建立關係、沒有情感,他們也是有感情、活生生的人類
只是,你有沒有聽懂他們各自獨特的語言?
他們跟大家都一樣,都是「人」,都是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如果沒有用心聆聽,沒有以尊重的態度與之互動,是很難走進他們的世界,也就永遠聽不到他們內心那些美麗的聲音!
再來,這一本書也很推薦:《我想變成鳥,所以跳起來》(自閉症の僕が飛びはねる理由),作者東田直樹,1992年生於日本千葉縣,6歲時被診斷出有重度自閉症,13歲時寫下這本書,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回應一般人對自閉症者所產生的好奇以及疑問
因為這本書,讓我愛上自閉症的孩子們,也能換個角度欣賞他們,陪伴他們成長,成為他們的朋友,努力一起練習溝通
- Q1:你如何寫下這些句子?不會講話的自閉症者如何寫書?
字母盤是一種不必開口的溝通方式。你也許會認為,要表達意見、傳達意向,說話是唯一的方式,但其實還有另一種方法,讓你不必動口也能說話。剛開始,我根本不敢期待這方法能有什麼用,但現在只要有電腦與鍵盤,我就能好好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
- Q2:自閉兒說話為什麼那麼大聲,怪裡怪氣的?
- Q3:你為什麼要一遍又一遍地問同一個問題?
我小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我是如何意識到此事的呢?因為其他人告訴我,我和別人不一樣,這會給我的生活帶來大麻煩。從以前至今,對我而言,要表現得像正常人一直非常困難,就連到現在,我也沒辦法真正和人「談話」。《我想變成鳥,所以跳起來》作者序 請耐心傾聽我的聲音
結語
有說話不代表有在溝通,比如SiRi的回應都符合你的溝通需求嗎?抑或常常答非所問呢?自閉症孩子時常出現鸚鵡式仿說(echolalia),就是像鸚鵡那樣,把你的話都重複一次,你覺得這樣的說,真的有溝通到嗎?
沒有說話也不代表沒有在溝通,夫妻吵架,太大安靜不說話,表情凝重而憂傷。表情中是否傳遞了什麼?好像在説什麼,不是嗎?
我在工作時常與這樣外界看似「特別」的一群人相處,但一離開治療所,我擔心孩子丶孩子的照顧者⋯⋯爸爸媽媽們,真的能在這個社會裡好好被認識丶接納,自然地不需遮掩地出現在每個公共場所嗎?
我們真的可以嗎?
每次看社會新聞,都會讓我有點沒信心(不敢看太多,只要有社會案件發生,加害者方的家屬總是被因而遷怒,被肉搜丶被攻擊丶責難⋯⋯)
我們真的能營造一個包容差異丶尊重彼此丶理性思考的社會環境嗎?
能否靜下來,用更多的理解,好好閱讀每一個人?
我希望:透過閱讀以及書寫
也讓大家一起看到很少有機會能為自己發聲的的這一群人,他們安靜丶無聲丶非以口語為主要溝通模式⋯⋯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願意一起聽聽看,用耳朵聽不到,但用「心」卻能聽到的聲音呢?
幫助每個人類都找到屬於自己的溝通方式,能與世界連結,也為自己的權益發聲。這是我認為我身為一位語言治療師,需終生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