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人類學入門】從Clubhouse到《反榖》:馴化生活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hoto by William Krause on Unsplash
《反榖》一書在討論人們為什麼放棄遊牧狩獵生活,改為定居農耕,集中化、集權式的生活是否讓我們「窄化」;而最近爆紅的 Clubhouse,許多人已經開始討論它的特點與隱憂。這次的人類學讀書會很有趣地將兩者拉在了一起——現在的都市跟社群生活,為什麼離烏托邦仍然那麼遙遠?
先來說說為什麼會讀到《反榖》一書。在上一本《歡迎光臨人類學》的討論中,我們好奇「國家」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為什麼出現?怎麼出現?然後——是生活必須的嗎?我們的切入點是,定居農耕與遊牧狩獵的生活型態是原因之一,前者容易出現國家,而後者則比較是部落聯盟的型態;為了加深討論,才會接觸到《反榖》這一本書。
這次只討論了頭兩章節與導論,作者試圖說明遊牧民族的生活型態跟定居農耕的生活型態並不是二元對立的,甚至在國家出現甚久之前,一些族群的生活方式兼容二者;他們季節性的遷移、隨著大地的資源(水、食物)改變生活策略、並且可以自由進出這個生活群體。
來源:博客來
簡單來說,遊牧並不是直線進入到定居生活的,定居生活也不一定比遊牧生活來得「更文明」,因為定居反而更耗費勞力,而且也更脆弱(需要栽培的物種都需要特別照顧,當然是比野生的物種還容易掛掉囉);這類「非線性」的概念在之前兩篇就有說過了,人類學就是試圖提出多元並存、也反對線性進步說法的學科。
在頭兩章節中,並沒有明確說出為什麼人們會放棄遊牧狩獵,而轉向定居的生活,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
集中式的生活不只讓人們馴化動物和栽培作物,人們自己也被體制給馴化和栽培了
若脫離了中央體制,我們似乎就失去了保護與屏障,變得不知道該如何生活,只有在中央的規則底下我們才成為了可以運作的齒輪;所以能夠在週末去爬個山什麼的,好像才會有「我完成了」這種找回自主權的感覺。
「運作齒輪」這個詞很熟悉嗎?當集中管理發生之後,伴隨的就是分工合作——相比遊牧狩獵的人們各自有生存能力,定居農耕需要更有效率的生產組合才能養得起一批比較脆弱的人群。也就是說,我們身處的當代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也許工作也是如此),我們習慣了整個社會的規則,只要跟著大家做一樣的事情,就不會出錯,也得以生存。
那為什麼會扯到當紅的 Clubhouse 呢?我們可以想想看當代的各種社群軟體,從臉書、IG、YouTube、Podcast 到 Clubhouse,如果今天沒有了這些,我們能拿出什麼東西告訴別人自己是誰?正如同如果我們今天脫離了國家體制,我們是否也失去了賴以為生的依靠呢(哪怕國家是多麽的糟糕)?
透過上傳,才能證明自己。(Photo by Eaters Collective on Unsplash
我想,兩者的同一性在於:
我們都把自主權拱手讓人了。
我們將自我生存能力的一部份,交給那些不認識的陌生人處理,例如我們不知道食材的產製過程,這中間又有多少人經手過,才能讓我們可以料理;我們也將自己生活的一部份——說嚴重一點,自己的一部份——交給了那些科技巨頭,生活的照片、抱怨的短文、以及耗費自己的時間收看聽聞即時語音或影片。
甚至,在這些社群軟體上話語權的名人、網紅、素人 KOL 等,還會二度創造一個新的馴化制度:打卡景點、熱門的拍照構圖、美食、流行語、什麼什麼 Challenge、時下話題的聊天室⋯⋯若不趕快跟上,就落伍了,但是我們從沒想清楚為什麼要跟上,而且我們還止接收自己喜歡的資訊,對不認同的事物一概回絕,如此單一。原本親近自然是一件找回「自主權」、成就自己的行動,也變得只是為了在社群軟體上擁有某種社交資本,這是多麽焦慮的生活。
Photo by Prateek Katyal on Unsplash
在讀書會中,我們提到了數位遊牧民族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帶著一個筆電或其他工作的工具,就可以一邊旅遊一邊工作了,就視為到處飄泊的自由工作者吧。這樣的工作型態挑戰了傳統辦公室,創造了新的工作型態——雖然我認為只要知道自己要什麼,自主權永遠在自己手上,無關工作型態——試圖讓人們對工作有更多元的想像。不過「數位遊牧」有趣的地方在於,「遊牧」強調的是強大的個人生存能力,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專業度跟能力,還是無法幹這行的。
當你使用科技產品而沒有付費時,你就是商品」——其實社群軟體也是一樣,我們應該擁有自己的生活,嘗試不同的生活可能,也去接收不同的價值觀,再去思考這些社群軟體如何幫助我們成長。
我實在是不想把自己賣給那些不認識的名人。
avatar-img
126會員
132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懷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的,可不只是服飾、料理、建築等等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長時間的適應所產生的生活應對知道,那才是文化的核心。當文化成為一段描述而非一件物品時,才能開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才能從別的文化學習與借鏡,讓子己的生活可以更舒適。
人類學影響了我的許多觀點與論述,正好最近與方格子上的幾位夥伴組了個人類學讀書會,從最基本的《歡迎光臨人類學》開始讀起,雖然我已經讀過數次,但再回味後又有不同體悟,我們就先來講講幾個入門的名詞與概念: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
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的,可不只是服飾、料理、建築等等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長時間的適應所產生的生活應對知道,那才是文化的核心。當文化成為一段描述而非一件物品時,才能開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才能從別的文化學習與借鏡,讓子己的生活可以更舒適。
人類學影響了我的許多觀點與論述,正好最近與方格子上的幾位夥伴組了個人類學讀書會,從最基本的《歡迎光臨人類學》開始讀起,雖然我已經讀過數次,但再回味後又有不同體悟,我們就先來講講幾個入門的名詞與概念:我族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論。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Clubhouse在農曆年前曾經爆紅一時,過年期間使用人數達到高峰,但近期很多人開始不太使用Clubhouse了,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為何變化那麼大?Clubhose未來發展會如何呢?
刑法部分,前面我們討論了三階理論中的第一階:構成要件。在行為人行為具備「客觀構成要件」及「主觀構成要件」的前提下,行為人的行為即「構成要件該當」,該行為也就被推定具有「違法性」。此時便進入到三階理論中的第二階,亦即必須再檢驗該行為是否具備「阻卻違法事由」:若有,則行為人行為「阻卻違法」而不具違
臉書、IG 和 CH 都引誘我們用特定方式去衡量人的價值。在臉書上,你並不是發了動態就算了,而是會盯著讚數和分享數看,並為此高興或失望。在 CH 上,追蹤數高的人通常獲得更高注意力和尊重。然而,當我們用這種方式衡量價值,獲益最多的恐怕不是我們……
從Clubhouse在台灣和日本爆紅以來,就有很多人在討論Clubhouse的核心技術使用的是中國的聲網(Agora),所以擔心「Clubhouse有中資疑慮」。核心技術使用的是中國企業開發的技術,不等於是中資……
在資訊爆炸成長的時代,一台手機就可以讓我們得知發生在各地的新聞事件、若有興趣我們甚至能與陌生人彼此分享、或共同討論對議題的觀點。然而,就從ClubHouse的運作理解,你一定也有發現這些問題:
這陣子網路上大家都在瘋邀請碼求上車,Clubhouse特殊的使用者模式引起一股熱潮,許多本來有在經營社群媒體的朋友,紛紛上車找議題開房群聊,體驗與傳統社群媒體不同而更直接的感受。
Clubhouse在農曆年前曾經爆紅一時,過年期間使用人數達到高峰,但近期很多人開始不太使用Clubhouse了,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為何變化那麼大?Clubhose未來發展會如何呢?
刑法部分,前面我們討論了三階理論中的第一階:構成要件。在行為人行為具備「客觀構成要件」及「主觀構成要件」的前提下,行為人的行為即「構成要件該當」,該行為也就被推定具有「違法性」。此時便進入到三階理論中的第二階,亦即必須再檢驗該行為是否具備「阻卻違法事由」:若有,則行為人行為「阻卻違法」而不具違
臉書、IG 和 CH 都引誘我們用特定方式去衡量人的價值。在臉書上,你並不是發了動態就算了,而是會盯著讚數和分享數看,並為此高興或失望。在 CH 上,追蹤數高的人通常獲得更高注意力和尊重。然而,當我們用這種方式衡量價值,獲益最多的恐怕不是我們……
從Clubhouse在台灣和日本爆紅以來,就有很多人在討論Clubhouse的核心技術使用的是中國的聲網(Agora),所以擔心「Clubhouse有中資疑慮」。核心技術使用的是中國企業開發的技術,不等於是中資……
在資訊爆炸成長的時代,一台手機就可以讓我們得知發生在各地的新聞事件、若有興趣我們甚至能與陌生人彼此分享、或共同討論對議題的觀點。然而,就從ClubHouse的運作理解,你一定也有發現這些問題:
這陣子網路上大家都在瘋邀請碼求上車,Clubhouse特殊的使用者模式引起一股熱潮,許多本來有在經營社群媒體的朋友,紛紛上車找議題開房群聊,體驗與傳統社群媒體不同而更直接的感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一部撰寫於二戰期間、描繪二戰期間中國留洋學生婚戀市場文學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一點點中國被侵入的原因、戰時生活的影子、以及洋派思想流入後漸漸改變的婚戀市場,然後發現從前的問題到了現在仍然是問題。
一開始我看到「數位遊牧」這個概念, 還以為是是某種新的流浪漢的群體。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大家對工作的概念, 是必須要一直綁定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張辦公桌上, 而「數位遊牧」則是強調你可以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辦公桌上, 透過網路提供服務,創造收入,打破工作與工作地點的強關係,
  在這樣的實踐可能性之下,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種公民社會,必須要去創造一種能夠抵禦「人與人彼此踩踏」的保護力量,去維護一座每個人願意做為捕手接住彼此的麥田,去建立一個破碎之後的舒適圈仍能重新被亡羊補牢的世界。
Thumbnail
農村社區、休閒農場、休閒農業區傻傻分不清楚? ▍農村社區:農村社區通常指的是一個小型的農村聚落,是農民和農村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休閒農場:休閒農場是一個提供給遊客休閒娛樂和農業體驗的場所。 ▍休閒農業區:休閒農業區是一個結合了農業、休閒和觀光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場所。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基本上,這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社會學在講:個人在社會結構之下,有沒有可能擺脫結構的制約。答案,就要看個人怎麼理解了。問過一下,讀社會學的人,答案多是「不可能」或「很難」。理由是,社會結構深深制約著行動者。 . 故事中住在首爾邊緣(蛋殼區)的農村兄弟姐妹,因為家裡的制約,讓他們想要擺脫這樣的制約,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Thumbnail
這是一部撰寫於二戰期間、描繪二戰期間中國留洋學生婚戀市場文學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一點點中國被侵入的原因、戰時生活的影子、以及洋派思想流入後漸漸改變的婚戀市場,然後發現從前的問題到了現在仍然是問題。
一開始我看到「數位遊牧」這個概念, 還以為是是某種新的流浪漢的群體。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大家對工作的概念, 是必須要一直綁定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張辦公桌上, 而「數位遊牧」則是強調你可以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辦公桌上, 透過網路提供服務,創造收入,打破工作與工作地點的強關係,
  在這樣的實踐可能性之下,我們必須要去創造一種公民社會,必須要去創造一種能夠抵禦「人與人彼此踩踏」的保護力量,去維護一座每個人願意做為捕手接住彼此的麥田,去建立一個破碎之後的舒適圈仍能重新被亡羊補牢的世界。
Thumbnail
農村社區、休閒農場、休閒農業區傻傻分不清楚? ▍農村社區:農村社區通常指的是一個小型的農村聚落,是農民和農村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休閒農場:休閒農場是一個提供給遊客休閒娛樂和農業體驗的場所。 ▍休閒農業區:休閒農業區是一個結合了農業、休閒和觀光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場所。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基本上,這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社會學在講:個人在社會結構之下,有沒有可能擺脫結構的制約。答案,就要看個人怎麼理解了。問過一下,讀社會學的人,答案多是「不可能」或「很難」。理由是,社會結構深深制約著行動者。 . 故事中住在首爾邊緣(蛋殼區)的農村兄弟姐妹,因為家裡的制約,讓他們想要擺脫這樣的制約,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