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氣喘如牛

努力了那麼久,究竟到底自己有沒有進步,還是自我感覺良好,好像都只能用猜的。人家說要比就跟自己比,相同努力不一定有相同結果,但還是要堅持吧。本篇的主題就是...
運動自覺強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

版本

仔細去網路上查,會發現一大堆版本,你可能會說到底要使用哪一種,我直接跟你說,如果你是一般民眾,請直接使用 1~10 分級的就好了,除非你是運動員,需要很準確的監控,才用 6~20 的分級

發明

@physiocyclist
@physiocyclist
一般應該只會看過 0~10 的分級吧,不過卻還有看過 6~20 的分級? 其實這一位瑞典生理學家 gunnar Borg 所發明的量表,從 6 級開始,6 級等於每分鐘心跳 60 下,7 級等於每分鐘 70 下,以此類推至 20 級
由於每個人心跳率的差異甚大,換算結果往往不太吻合。不過雖然是這樣說,你可以把它變成分更細的量表就好了
@arrowptseattle
1~10 ( 0省略 ) 的分級可以再簡單分為這些層級
  • 1 : 非常輕鬆
  • 2-3 : 輕鬆
  • 4-6 : 一般
  • 7-8 : 有點累
  • 9 : 非常累
  • 10 : 用盡全力 ; 快要掛了!

頻率

有不同強度就有不同訓練次數,就以 1~10 分級來說
  • 1-3 : Everyday
  • 4-6 : 1W3days
  • 7-9 : 1W2days
  • 10 : 1W1day
*強度越強訓練時間越短、休息時間也越長,成反比的概念

有心率計還要用到 RPE 嗎?

工具越多越好,心率計是確保準確的知道強度到哪,然後再來看看跟你自己感覺的強度是不是一樣,久而久之,RPE 才能比較準確的使用,不然只是在用"感覺"抓強度。當然,我還是建議有心率計用會比較好

我的看法

不管你是一般民眾還是專業運動員,就算教練監督的再好,最好還是自己做個記錄,畢竟身體是自己的,自己最清楚強度到哪,最好搭配個心率計,這樣也可以明確了解是否有進步,進步多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