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從讓你很有”反應”的對象,了解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些人,會引出你最壞的一面:
嫉妒、仇恨、敵意、暴力、攻擊、欺騙、背叛⋯
有些人,會啟動你最好的一面:
接納、支持、寬容、慈愛、友善、勇敢、毅力⋯
相同的,我們亦能影響著他人,引動別人的最好或最壞的一面。
那我們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呢?有在做選擇嗎?
當然,對大多數的人來說,行為往往是最直接的自動化反應。聽見或看見什麼訊息、訊號,就立刻引發自己的動作反應,很難有足夠的自我感知去碰觸到自己在想什麼、感受什麼、想做什麼?又為何要這麼做?
因此,當感受到他人的敵意、惡意,立刻的逃跑,或立刻的對戰,幾乎是具有生物本能的我們,最容易產生的動作。畢竟,哺乳類生物一切的"反應”,都以求生存為最重要的目的。而現代人的求生存裡,還加上了「求勝利」、「求成功」和「求面子」,以致於為了這些生存的目的,立刻的產生各種反應的狀態,就很難避免了。
從私密的周圍人際關係互動,到廣泛的社群網路互動,許多人忙著做各種”反應”:吐槽、攻擊、揶揄、嘻笑、嘲諷、憤怒,又或是欣羨、愛慕、期待、熱衷,當然還有難過、悲傷、感傷、無奈、唏噓…..
在各種情緒勞動和反應的過程,內在的心理氣象,時而綿綿細雨,時而狂風暴雨,有時又寧靜溫煦、微風徐徐。
然而,在諸多的反應下,在大量的移情和投射中,除了感覺有東西吸睛、佔據我們的空虛心靈,或是讓我們彷彿有事可做,轉移掉不少迷茫無助,直到我們消耗掉大量的精力,才能在勉為其難的狀態下,把一天過完….
我們總在外在的世界中,投影出最深層的自己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2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2K會員
21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而為人,我們都了解這一生的任務之一,就是成長為獨立的一個人,為自己在人生的選擇負責,也能透過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發揮個體的潛能、實現自我的願景。 然而,華人社會和家庭,最困難的人生困擾之一,就是我們無法個體「分化」,務求要緊密到分不清楚你和我,就如「你儂我儂」這首歌曲唱的...
世界越亂,人的心可有越靜? 回顧2021年,也許試著回答這幾個問題....
今天讓社會一片喧嘩的演藝圈已離婚的"王李夫妻"相互控訴新聞中,關鍵字裡有gaslighting、自戀性人格、性上癮..等等與心理有關的名詞出現,一時間這三個關鍵字的相關文章也相應而生。 gaslighting,中文為「煤氣燈效應」。和PUA相似,算是一種情感暴力。
 「毒性人際關係」之於現代非常之多;濫用你、騷擾你、剝削你、支配你、侵害你、虐待你、吞噬你⋯進行侵蝕你的自尊、剝削你的資源、削弱你的主體、吸取你的能量、侵害你的個體界限.... 只要對你沒有「身為一個人」的認知,只看見你身上所具有的條件和功能,絲毫不關切你及關懷你身為一個人的需求及限制...
我們都希冀幸福來臨,但幸福不會自動降臨。沒有幸福的能力,任何關係都無法實現幸福。 幸福的能力,來自生命的正成長力。若是要成就幸福的關係,兩人之間都能同等這樣的能力。雖說你不能決定關係中的對方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但你要先具有這種能力,才可能和有相同能力的人互動和相處。
為何你凡事都說好?好好先生真的就是好人?好好小姐真的就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和滿意?  習慣在關係中討好的人,常把自己放在其次的位置上,總是會說:「我沒關係」、「我不要緊」、「都可以」,似乎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感受,或需求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身而為人,我們都了解這一生的任務之一,就是成長為獨立的一個人,為自己在人生的選擇負責,也能透過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發揮個體的潛能、實現自我的願景。 然而,華人社會和家庭,最困難的人生困擾之一,就是我們無法個體「分化」,務求要緊密到分不清楚你和我,就如「你儂我儂」這首歌曲唱的...
世界越亂,人的心可有越靜? 回顧2021年,也許試著回答這幾個問題....
今天讓社會一片喧嘩的演藝圈已離婚的"王李夫妻"相互控訴新聞中,關鍵字裡有gaslighting、自戀性人格、性上癮..等等與心理有關的名詞出現,一時間這三個關鍵字的相關文章也相應而生。 gaslighting,中文為「煤氣燈效應」。和PUA相似,算是一種情感暴力。
 「毒性人際關係」之於現代非常之多;濫用你、騷擾你、剝削你、支配你、侵害你、虐待你、吞噬你⋯進行侵蝕你的自尊、剝削你的資源、削弱你的主體、吸取你的能量、侵害你的個體界限.... 只要對你沒有「身為一個人」的認知,只看見你身上所具有的條件和功能,絲毫不關切你及關懷你身為一個人的需求及限制...
我們都希冀幸福來臨,但幸福不會自動降臨。沒有幸福的能力,任何關係都無法實現幸福。 幸福的能力,來自生命的正成長力。若是要成就幸福的關係,兩人之間都能同等這樣的能力。雖說你不能決定關係中的對方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但你要先具有這種能力,才可能和有相同能力的人互動和相處。
為何你凡事都說好?好好先生真的就是好人?好好小姐真的就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和滿意?  習慣在關係中討好的人,常把自己放在其次的位置上,總是會說:「我沒關係」、「我不要緊」、「都可以」,似乎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感受,或需求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一、預期成果: 將別人發過來的負面情緒轉化為自己的正能量,收穫滿滿,感謝無比。 二、狀況描述: 當我們面對別人的攻擊或挑釁時,很容易感到憤怒、委屈,甚至陷入痛苦的漩渦。 這些負面情緒就像是一團骯髒能量,如果不加以處理,就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個情緒感受力很卓越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有時候還很容易讀到別人的念頭,並將別人的情緒不論好壞一概接收。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學會為自己與他人之間設下健康的界線。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我們習慣對各種情境即時反應的現象,指出其背後可能的原因有環境價值觀、成長背景、以及資訊爆炸時代。作者提醒我們在面對困難時學會冷靜,避免無謂的社交反應。書中強調「承認不知道是一種自信的展現」。讀者應該勇敢接受自己的不知道,這反而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一、預期成果: 將別人發過來的負面情緒轉化為自己的正能量,收穫滿滿,感謝無比。 二、狀況描述: 當我們面對別人的攻擊或挑釁時,很容易感到憤怒、委屈,甚至陷入痛苦的漩渦。 這些負面情緒就像是一團骯髒能量,如果不加以處理,就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個情緒感受力很卓越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有時候還很容易讀到別人的念頭,並將別人的情緒不論好壞一概接收。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學會為自己與他人之間設下健康的界線。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我們習慣對各種情境即時反應的現象,指出其背後可能的原因有環境價值觀、成長背景、以及資訊爆炸時代。作者提醒我們在面對困難時學會冷靜,避免無謂的社交反應。書中強調「承認不知道是一種自信的展現」。讀者應該勇敢接受自己的不知道,這反而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