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意識形態的雜談(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左派想的是當下的不公平,會影響到以後的發展,就發展效率來說反而較低。右派看的是現狀的平衡打破,反而讓發展效率變差大家變窮,對其他人來說才是不公平。
上次說到,我們若能理解,左右派的起源來自於意識形態的偏好,對於一些比較大的概念,像是大政府小政府,其實在意的點,依然是平等與效能等基本要件,只是個別思考的起點、計算的方式有差,造成先後順序的不同。就好比左派很在意公平的結果,右派較在意這個過程的公平,但要說哪邊不在意公平?恐怕就有失公允。
所以,當代的左右派,其根本上的差異在哪?
這用倒敘法比較適合,讓我們先看看席捲近年的歐美進步思潮,就不難看出其脈絡。進步思潮的帶頭者,可以統稱進步派,有別於一般的自由派,雖說進步派往往自稱自由派,但進步派-自由派間的差異,不會比自由-保守來的小。
筆者可以提一個很基礎的東西,就可以理解為何差異很大。20多年前我們在學校所學到的「性別是社會建構」,我們學的是Gender(社會性別),不是Sex(生理性別)。各位可以想想,現在進步派稱呼性別是被後天建構的,到底在講什麼,為何進步派那麼在意生理與心理性別的弭平。

資本主義社會沒有崩潰,馬克思的預言錯在哪?

從這可以看的出什麼?可以看出其實不到短短10年,美國自由派的主流論述,就被整個推開,其進步浪潮幅度超乎想像的驚人。
以下圖為例大概就是這10年的變化
也就是社會整體有進步,但反動派被刺激到更激進,而進步派走到越來越多人無法理解的地方。
會變成這樣理由很簡單,就是左派理論中的馬克思主義在做怪。(現在的左右派基本上,左派就是有使用馬克思主義的論述都算,右派則是不接受馬克思主義。)
這裡要稍微解釋一下,如果你去讀《資本論》,正常人大概只會覺得難讀得要命,而且用了許多自然科學的比喻,讓想要表達的社會發展,看起來可以科學化處理。
這裡直接就明說,馬克思所說的絕大部分都被證明錯誤,但其大概念則不完全錯誤,主要有兩個概念可以說沒有錯,一個是「階級鬥爭」、另一個是「歷史階段論」,而這兩者都相當的唯物。
馬克思想要證明的都沒有成功,預言的不知何時會到來,原因出在他太過科學化看待社會。用數學來比喻就是,他是用一元一次的外插法(編:數學預估方法,但預測可信度低)處理未來的發展,而社會的發展實際上是多元多次函數,自然會外插直線到破表,得出資本社會即將崩潰的結論。

理論修正與和平紅利,促使世界急速左傾

而後來的學者,不停的修正跟重新解釋馬克思的學說,如常聽到的舊馬跟新馬。然後經歷了68學運,當年的大學生在80年代開始進入政界與學界,加上冷戰結束,歐美霎時不需要擔心蘇聯入侵,降低軍費開支跟發展經濟成為主流,多到滿出來的錢能夠推行社會福利爭取選票,他們開始雄心勃勃的想要改造社會。(因為共產蘇聯崩潰,所以若不期待共產中國可以成功,就是直接去修正資本主義)
結果是到處撞壁。
這不是走左派路線的人很笨,是單純欠缺經驗,不曉得資本社會運作的邏輯。等到他們手腕熟稔後,就不停地開始修正,也就是我們在90年代看到紀登斯的第三條路線的遠因。想照著馬克思理論去推動,實務上根本做不到,不改不行。(因為走馬克思路線的左派,提出的未來都很迷人,不能否認烏托邦令人感覺美好)
編:現代政府就是一間超大型企業。(《拉麵王》,第四集,70頁。久部綠郎原作,河合單作畫,東立)
隨著冷戰後的全球化紅利,各國都有多出來的錢,社會福利開始疊高,這就是政治跟社會向左轉的前提。但再經歷幾次金融海嘯,一般人對資本家的憤恨,使得支持政府加強管制力量的聲浪高漲,政治左傾浪潮差不多在2010年前後,依序在歐美主要國家中抵達最高,隨即開始反彈。
道理也不難懂,物極必反而已,經濟金融與社會福利的改變,人們的接受度高;文化與傳統價值的變革,抵抗必然強烈,左傾速度太快,能接受的比例就逐漸下降。
然後開始遇到中國打破和平崛起的擴軍,以及俄國對烏克蘭動武,刺激各國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重修軍備的補救。

有為者逐漸進入體制改革,無能者持續鬥爭永續社運

但這樣的發展,如何跟進步派裡的馬克思有關?
因為,馬克思的鬥爭理論,極大化了運動團體內部的分裂,凡組織就會有層級,涉及權力分配就不可能公平,這點在共產國家中得到印證,馬克思主義者辯駁不了。當運動團體的本身目的已達成,就只剩下進入體制維持與加強,或是提出新的目標兩種方法。
這就是為何走馬克思作為基礎論述的左派團體,必定走向手段與目的錯置的結果,讓鬥爭奪權(手段)變成主要方向(目的),不然組織本身就沒有存在意義。
你要獲得團體中的權力,一般企業組織看待的是業績,是否成功完成一項任務,讓公司獲得利潤、規避風險等等。而運動團體很難轉變成為政治組織,因為現代國家光是立法,就是非常專業的程序,若涉及更多產業利益,則更不可能隨時搖身一變,就從運動健將變成立法高手。能參與立法到產業實務變革的人,他本就有著力點展現自己的價值,隨時可以拋棄組織存活。
這遂使得運動推動者,若沒法轉換跑道進入政府組織,那麼剩下要證明身價的辦法,就是推動更激烈的改革運動。這通常作法就是,聲稱過去的改革沒有做好,或是根本不夠、不足以解決問題,必須照他的建議。而這種可以被戲稱永續運動的作法,必然建立在一個現代社會很難接受的前提上。
這個前提是「破壞信任」。
組織的存在彼此要有互信,不然上下層互相不信任,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一個隨時會下剋上的組織,就不會有互信存在。這在專業度高的現代社會是很致命的,高度專業代表高度分工,分工要能成功就是團體互信,不然誰會相信同事能幫你把事情做好?(想像一下台GG如果跟它們一樣辦事……)
所以運動會淺碟化。每一個自立門戶的都要找更多新人,而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新血加入,議題就要越聳動激進,最佳的方式就是訴諸相對剝奪感,最後就會照著馬克思衍生出的共產主義奪權範本走。這也是越激烈的進步團體,就越靠近共產主義的原因,因其根本就無法創造有產值的東西。
編:原作是說「混帳左派游擊隊」。(來源:《惡棍老大》,第一集,186、187頁。猿渡哲也,東立)

相信馬克思理論的是左派,反之是右派

現代左派或多或少會採取馬克思主義的延伸,經過百多年的進化,馬克思也不再是原本的馬克思,但其概念還是存在。廣義上的自由派中,要辨別左右就是以是否相信馬克思的衍生物為準,相信的越多就越偏向進步派,傾向激烈的變革,不惜一切代價,沒那麼相信或是部分相信、採用一些學說的,就越傾向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由派。
以台灣而言,上述的社會主義者,甚至有些已經開始進入被定義為保守派的地步,就可以知道為何一般的光譜測驗很難分辨。這不是只有前幾篇的議題認知差異,而是馬克思主義的衍生太多,一般人多不知道自己有踩到,不自覺的人一旦發覺後都會嚇到。
那麼,右派呢?呃,現在基本上就是不吃馬克思這套的都算右派,就算他對很多社會議題的傾向都相當的社會主義,也是會被算到右邊去。
硬要說,資本主義根本沒有教條,基本概念是支持自由市場跟私有財產制。而經過二戰後幾十年,會反對上面兩個概念的社會主義理論,或多或少都跟馬克思理論有關。
這可不是說偏左就是馬克思主義者喔,更不是指責走這條路的左派就是共產主義,相信共產主義的也不見得就是共產黨,「高度相關」還是不等於「必然有關」,差異還是存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7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左派想的是當下的不公平,會影響到以後的發展,就發展效率來說反而較低。右派看的是現狀的平衡打破,反而讓發展效率變差大家變窮,對其他人來說才是不公平。
每個人看待不同的議題,都是有層次的(再次強調層次的重要)。這個層次會根據很多條件,當時的狀況有所調整,所以意識形態才會是光譜、區間,不是一條分界線。即便是涇渭分明的兩套OO跟XX主義,在某些議題上也會有一致性的態度。
總之呢,你會是一個自由派,並不代表你就會無條件支持頭髮解禁,有人提出一個「染髮要有限度」,身為家長的你也可能投贊成票。因為對你來說,學生頭髮挑染沒關係,但弄成超級賽亞人就太驚悚。
在意識形態上,要能夠精準的描述出自己,到底偏好的選項是什麼,不是去做什麼「左右派光譜測驗」、「您是否是XX主義」、「自由與秩序偏好」這種簡單測驗法,太過粗暴的試驗,通常都有很強烈的引導意圖,並不是真的想要讓你確定自己屬於何派。
意識形態其實是一種,屬於我們偏好的項目。極端意識形態,並不是什麼不講理還是怎樣,只是偏好強烈到「只有開車才是真理派」、「沒有高鐵寧可在家派」這種,所以遇到各種科學問題,我們會覺得不可理喻,理由其實是人家認為「高鐵停駛我就不去高雄了啊」,對他來說搭高鐵這件事情比出遊重要。
也就是今天的怠惰跟無效訓練,其實是某一種平衡,即便這種平衡是很爛,但起碼是一個平衡。你要破壞,就得要付出資源跟時間,無論好的或壞的方面,總之沒有什麼打破就打破,該離職就離職。說的豪氣干雲,那為何說的都是那些不用自己去做的人?
左派想的是當下的不公平,會影響到以後的發展,就發展效率來說反而較低。右派看的是現狀的平衡打破,反而讓發展效率變差大家變窮,對其他人來說才是不公平。
每個人看待不同的議題,都是有層次的(再次強調層次的重要)。這個層次會根據很多條件,當時的狀況有所調整,所以意識形態才會是光譜、區間,不是一條分界線。即便是涇渭分明的兩套OO跟XX主義,在某些議題上也會有一致性的態度。
總之呢,你會是一個自由派,並不代表你就會無條件支持頭髮解禁,有人提出一個「染髮要有限度」,身為家長的你也可能投贊成票。因為對你來說,學生頭髮挑染沒關係,但弄成超級賽亞人就太驚悚。
在意識形態上,要能夠精準的描述出自己,到底偏好的選項是什麼,不是去做什麼「左右派光譜測驗」、「您是否是XX主義」、「自由與秩序偏好」這種簡單測驗法,太過粗暴的試驗,通常都有很強烈的引導意圖,並不是真的想要讓你確定自己屬於何派。
意識形態其實是一種,屬於我們偏好的項目。極端意識形態,並不是什麼不講理還是怎樣,只是偏好強烈到「只有開車才是真理派」、「沒有高鐵寧可在家派」這種,所以遇到各種科學問題,我們會覺得不可理喻,理由其實是人家認為「高鐵停駛我就不去高雄了啊」,對他來說搭高鐵這件事情比出遊重要。
也就是今天的怠惰跟無效訓練,其實是某一種平衡,即便這種平衡是很爛,但起碼是一個平衡。你要破壞,就得要付出資源跟時間,無論好的或壞的方面,總之沒有什麼打破就打破,該離職就離職。說的豪氣干雲,那為何說的都是那些不用自己去做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強而有力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勞動模式會造成哪些嚴重的問題,這讓我很有共鳴,有人能替我將心中感受到的不對勁講清楚的感覺非常舒服。 本文簡介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有舉例也有個人感受,也指出了我認為今天的異化更嚴重與好像沒那麼嚴重的地方。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继之前的兩次思考,继续思考。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为非理性的社會權力穿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所以要對其大加批判。 因爲社會權力是從現實中形成的,來源於物質利益的鬥爭,其本質就是非理性的。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皇帝”制度。自從劉邦當上天子的那一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就人類心理層面的哲學觀來說,左派代表著理想,右派代表著現實,左派重視邏輯,右派重視經驗,左派追求公平,右派追求自由,左派強調人性的善良面,但忽視人性的本質面,右派則強調人性的現實私利,而忽視過度私利的後果,左派強調利他,右派強調利己。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左翼政黨在西方發生政治重組,進步主義者的論點缺乏證據與邏輯的支持,大大影響到他們在辯論中的勝率。美國的進步主義採取與歐洲不同的策略,通過意識形態綁架控制了學術界,失去中立性加速社會共識的瓦解。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強而有力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勞動模式會造成哪些嚴重的問題,這讓我很有共鳴,有人能替我將心中感受到的不對勁講清楚的感覺非常舒服。 本文簡介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有舉例也有個人感受,也指出了我認為今天的異化更嚴重與好像沒那麼嚴重的地方。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继之前的兩次思考,继续思考。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为非理性的社會權力穿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所以要對其大加批判。 因爲社會權力是從現實中形成的,來源於物質利益的鬥爭,其本質就是非理性的。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皇帝”制度。自從劉邦當上天子的那一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就人類心理層面的哲學觀來說,左派代表著理想,右派代表著現實,左派重視邏輯,右派重視經驗,左派追求公平,右派追求自由,左派強調人性的善良面,但忽視人性的本質面,右派則強調人性的現實私利,而忽視過度私利的後果,左派強調利他,右派強調利己。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左翼政黨在西方發生政治重組,進步主義者的論點缺乏證據與邏輯的支持,大大影響到他們在辯論中的勝率。美國的進步主義採取與歐洲不同的策略,通過意識形態綁架控制了學術界,失去中立性加速社會共識的瓦解。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