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4|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打造心理安全感的第一步,不是打造安全,而是重構失敗

The first step to create Psychological Safety in the workplace is to reframe “failure”, not to build safety.
太多文章、書籍與學術研究都討論過心理安全感對於組織、企業文化、創意與學習的效益。
心理安全感的定義
廣泛定義為一種人們可以自在表達自我、安心做自己的氛圍。更具體地說,人們在工作上有心理安全感時,會覺得可以自在分享顧慮或錯誤,不必擔心招致尷尬或懲罰。他們有信心,放聲說出來並不會受到侮辱、忽視或責備。(融合了信任與尊重)
附上《心理安全感的力量》的操作型定義,簡單7題,7點量表 ( 7分表示非常同意、1分為非常不同意 )。加總分數若超過28分,代表有一定的心理安全感。
1) 如果你在這個組織犯錯,不會受到無謂的責備或懲處。
2) 組織成員能夠提出問題及棘手的議題。
3) 組織中的人能包容他人與眾不同。
4) 在這個組織中冒險是安全的。
5) 我可以輕易地向組織的其他成員開口求助。
6) 組織中沒有人會故意貶低我的努力。
7) 我獨特的技能和才華,在團隊中可以得到重視並充分發揮
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心理安全感涵蓋了除了生理需求以外的所有層級:安全、社會、尊重與自我實現。當人們每日的最低攝取熱量都能被妥善吸收或(應該)都點得到的情況下,對於工作場域的要求與標準,也日趨多元、分散且個別化。心理安全感的確可以預見將成為日常重要所需。

《心理安全感的力量》The Fearless Organization
這是一本我翻了又看的舊書,最近被天下雜誌的2023國際大師論壇不斷提醒,作者艾德蒙森Amy C. Edmondson 將親自來台,首度和台灣讀者對談,分享《心理安全感的力量》。於是,我重新再看了一遍,第二次的深讀加上自己這兩年來的工作體悟,對心理安全感有了另一層認識。或許大家都非常積極想要打造一個富有心理安全感的工作環境,畢竟,它帶來的好處跟效益太多、太顯而易見、太心嚮往之。
如同本書的三部曲架構:
心理安全感之必要、職場上的心理安全感、打造一個無所畏懼的組織
也可以把心理安全感置換成”學習發展”、”創新創意”、”多元共榮”,這幾個大家都很期望能產出的行為結果。是的,我想說的是『心理安全感是行為結果』,至於要怎麼抵達彼岸,得先打破”安全”迷思!!!
從#組織中的沉默串謀者,開始說起
《有釗一日》從《房間裡的大象》 感受震耳欲聾的沈默,something wrong?
身為領導者,最大的恐懼在於人們不願意跟你說真話;
身為組織成員,最大的恐懼在於說實話後的不確定性?
索性沉默是金、明哲保身、先躺平先安靜先觀察風向……
於是人們每天都在做這種微評估(micro-assessment)
先是猶豫不決,然後選擇不說 ( 還是說!? )
看#心理安全感的3大常見誤解
1.心理安全感不等於以和為貴:
心理安全感關乎的是坦誠相待、有建設性的意見分歧、與想法的自由交流。 這是一種工作氣氛,不是一種人格特質。
3.心理安全感並非信任代名詞:
它其實是一種短暫的即時體驗;信任牽涉到兩者之間的互動,還蘊含了一種期望。感受上很接近。可以說,信任談的是選擇相信他人;心理安全則是,當你出手時,他人能否正面看待。
3.心理安全感無關降低績效標準:
建立心理安全感並不是要把工作變得「輕鬆自在」,這是很重要本質,卻也很容易被誤解。相反的,有心理安全感的組織或團隊,往往會有高績效的表現。
#重新界定失敗Reframe Failure
因為太在意『安全』,加上又是心理安全,好像可以做很多事情去達到那個令人E感到安全的環境!?
因此我反倒覺得打造心理安全感的第一步,是重新框架『失敗』。
沒有人喜歡失敗;但如果連失敗都做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失敗
書中界定了三種組織中常見的失敗原型
1. 可避免的失敗:
因為偏離已知過程(例如:SOP或手冊)而產生的不良結果(流程偏差)。
2. 複雜的失敗:
事件和行動以獨特、新奇的方式結合導致不良結果(系統故障)。
3. 智慧型的失敗:
進入新領域的新嘗試所導致的不良結果(不成功試驗)。
當組織遇到這三種失敗,領導者會怎麼看待、克服偏見、提出有力的問題,將左右心理安全感的萌芽。書中也提供一套循序漸進的指導原則,簡述如下,題目是凱西自編可斟酌參考練習。
1.    建構框架:針對失敗,虛心檢討。 是不是過程中遺漏了什麼? 這次失敗對我們的意義是? 2.    參與邀請:表達意見是被歡迎的 如果重來一次,我們可以做什麼去避免? 也許無法一次到位,但任何微小的步驟或建議都很寶貴。 3.    有效回應:持續不斷的學習與精進 謝謝你願意提出來,還有什麼是我們接下來可以做的? 還有其他想法嗎? 每個人的聲音都很重要,我不認為我知道所有的答案。
*真正的聆聽可以傳達尊重,而且有微妙的力量,加強成員的信念。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同意某人說的話;你甚至不必喜歡這些話,但是你一定要感謝有人願意把它說出來。
最後想問:你是「不要輸」還是「想要贏」?
「不要輸」是一種心態,這種心態下會有意無意地專注於保護自己,以免受到不利的影響;「想要贏」則是會尋找機會而且去冒必要的險。當目標是不要輸的時候,我們打得是安全牌。
一旦下定決心想要贏,即時可能在眾目睽睽之下落得一敗塗地,確有可能對於改變社會或改變自己做出一番貢獻。 失敗本身並非壞事,問題是,我們有從這些失敗中學習嗎?
想到自己,有時候first try真的跟預想的表現差很多,但我願意嘗試。 失敗本身並非壞事,問題是,我們有從這些失敗中學習嗎? 我想要贏! 我想要你贏、我也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有釗一日:Be Yourself & Beyond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