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升高中的你,開始煩惱高中自主學習要做些什麼嗎?已經度過一年,自主學習時間卻還是渾渾噩噩毫無進展嗎?
高中新課綱實施後,高中生每週皆有2-3節課需安排彈性自主學習,目的是培養個人興趣及展現自學能力,希望同學們透過自主學習來探索自己的生涯規劃及個人興趣。但是同學們以往習慣單方面接受教師家長安排,現在拿到一周黃金二小時的自主權時,卻感到無所適從。
同學們的自主學習時間,若不知道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及目標,就只能跟著人云亦云地參與線上課,盲目的參與小論文、專題等,如果能夠幸運找到自己的興趣也就罷了,但多數同學往往會因為所選擇的目標,與自身興趣天賦不契合,而衍生出各種怠惰、放棄狀態,甚至淪為自習、補眠、玩手機的時間,相當可惜。
正如我前一篇文章〈如何管理零碎時間,用「自主學習」探索學涯外的熱情所在?──《原子時間〉中所說的,當我們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物,才能夠讓生活擁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來源。到當我們建立課業以外的成就感,也許反而更能找回自己的人生自信心,讓課業生活也充滿動力。
正巧最近讀到了一些人生設計與生涯規畫相關的書籍,對於自主學習的主題擬定相當有啟發。
因此在這裡,我試著用設計思考中的「雙鑽模型」為架構,來分享如何運用書中提到的技巧,來設計思考高中的「自主學習」吧!
雙鑽模型(the Double Diamond)如上圖所示,本文作為上篇,先處理前半段的從探索到定義的調查研究。下篇再討論第二輪的發展執行設計創造部分。
同學們常常一想到自己的功課很爛,於是就決定做學科能力加強,接著就在段考後宣告自己自習無效。或是先上網查自主學習,第一個看到線上課,然後就開始陷入線上課的搜尋當中,接著就發現,太難了看來我不適合讀大學……。或者進而推論自主學習無效的宣言。
發現了嗎?為了省時省力,一想到就去做的那個選項,往往只是讓你繼續停在原地,最後反而花了更多的代價。
而設計思考告訴我們,永遠不要碰上第一個點子就貿然投入。因為大腦通常是大懶蟲一隻,愈快擺脫問題越好,因此會釋放眾多正面化學物質,讓自己愛上第一個點子。
但事實上我們的第一個方案通常相當平庸,沒多少創意。因為人類的天性是先從明顯的答案想起,所以我們這裡不妨試著使用更好的發想工具,先不要立即挑選最明顯的那個答案。
而我們應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自主學習主題呢?
與其我們只限定在「對升學有幫助」這樣局限了思考範圍的一條路,作為思考的拓寬與發想,不如更擴大一點先探索自己所有可能性。從自己整體的天賦優勢出發去思考。
當然,我們不能只是問「你有什麼優勢?」就能找出答案,這種問題就像有人已經找不到鑰匙,你還一直逼問他「鑰匙」在哪裡一樣困難。我們要做的是透過具體的提問如「你最後一次看到鑰匙出現在哪裡?」「這段時間你去過哪裡?」幫助他去找到丟失的東西。
根據《主人思維》一本書中提到,關於天賦的五大線索:
🔥快速學習、卓越展現:相對自己和相對他人學得更快、做得更好?一樣的時間,更快速上手;一樣的努力,更好的成果。有哪些事物的學習,讓你感覺自己是心中先有了一幅隱約的地圖,然後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只是一一被驗證?
🔥進入心流:心流是一種專注力發揮到極致時,渾然忘我的體驗。可以回想自己做哪些事情時,會沉浸其中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
🔥敏銳度與細節掌握、自信感:雖然你平常不一定很有自信,但是當談到哪些特定領域時,你就能深刻把握,並且敏銳察覺細節並且妥善處理?
🔥創造性的靈活應用:針對正在學習的領域,你是否能夠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和獨到的見解?甚至能夠有屬於自己的全新理解與創造?
🔥獲得他人肯定:你做過哪些事情時,特別容易獲得其他人的讚美和肯定?通常就是你的天賦所在。自己擅長的東西容易習以為常,但從其他人的角度來看一目了然。
除了這些線索之外,書中也有談到一個有趣活動:名偵探柯南。
想要找到自己的興趣天賦傾向,不妨從你平常追蹤的粉專、IG、收藏網站、手機APP、個人社群動態、行事曆、書櫃等等,試著盡量萃取出屬於你的生命主題或是關鍵字。這個步驟是讓你想起當你具體在做哪些事情時,會有美好的感受,並且做進一步的驗證。
此外,也可以找一找,你平常追蹤的或是心目中欣賞的名人中,找出三個role model,只要你覺得這些角色的人生很不錯、他們身上有些特質很棒、在做的事情或職業讓你欣賞,就可以入選。不用到崇拜,只要喜歡或欣賞即可。古人或現代人均可,挑選前三名紀錄喜歡他們的部分,萃取出幾個關鍵字,尤其是那些如果妳也擁有的話會覺得很棒的部分。然後回憶你過去的生命中有沒有比較相關的經驗。
例如:戴姿穎→奔馳球場永不放棄
電視劇最佳利益女主角方箏(律師)→是非分明能言善道。
而值得提醒的是,這個探索階段,你的點子最好越多越好。
根據《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書中提到的設計思考原則,在我們的發想階段,點子一多,眼界也跟著寬廣了起來。拓寬思考範圍,更可能找到更多令人心動的點子。
而以往讓同學發散,常犯的問題是,同學們常常在這個階段就佇足不前,因為還沒找到最好的答案,所以不願意寫出來。
為什麼呢?因為這已經是在過早的開始自我批判了。批判是創意的敵人,我們的大腦被訓練得很好,老是用謹慎的眼光挑毛病,接著就開始大肆批評,點子自然容易難產。
如果要找出所有可能的點子,得晚一點再批判,我們不能在點子還沒成形之前,就扼殺點子。因為一旦想出瘋狂點子,往往就能進入嶄新的創意空間,找出新鮮又可行的作法。
記得可以先給自己一定的時間,例如十分鐘。這段時間內充分的發散思考,只專注於把所有想到的東西,一股腦寫在一張A4以上大小的紙上(紙張越大越好)。思考到寫出來的時間不要太長,避免自己開始自我思考審查。
我們讓所有的批判、謹慎、整合,都留給下一階段的自己吧!
選擇多,就能做出更好的決定,我們必須先知道自己可能要什麼,才能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
在上面的瘋狂發想階段過後,我們可以試著用以下方法,將那些零散的點子進行聚斂。
許多人誤入歧途的原因,在於以為只要替人生想出「一個」計劃,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人生就會一帆風順。
就像學生進入到高中,對自己的唯一想像就是未來要依據分數進到適配的大學科系,然後依據科系找工作,就得到輕鬆幸福的人生。但最常遭遇的是,高中時因為學業不如預期表現,而失去動力、自暴自棄了。因此,不如試試以下方法吧!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書中有一個「奧德賽計畫」很值得一試。針對你前面找到的那些關鍵字,做出統整,思考大學畢業後「三種」不同的版本的自己。當然,如果更大膽一點,可以思考如果大學沒有畢業的版本。
怎麼想出三種版本呢?書中提出了三種版本的思維捷徑:
📍人生一:你目前做的事
跟你心中所想的事有關,可能是目前人生的延伸,或是已經渴望一段時間、吸引力十足的點子。
以同學而言,可以去思考的是,國中畢業或是高一的自己,如果以原本的優勢(如學業、社團、才藝專業)發展到最好階段會是什麼樣子?
📍人生二:萬一事情生變,你會做的事
想像一下,如果前面「人生一」的點子突然過時,或者不再是選項,此時應該怎麼辦?一定要靠著「目前在做的事」以外的是謀生,你會想出什麼?
以高中生而言,可以思考,如果高中發現分數到不了該科系,或是確定這個科系倒閉了,不允許你就讀了,或是高中根本沒有該社團。有什麼事是你還可以做的?有什麼事情是你不排斥發展的專業呢?這時不妨參考借鑒你前面一個階段你欣賞的role model的特質經歷來思考
📍人生三:如果錢不是問題,面子不是問題,你會做的事或你想活的人生
在這個項目中,你要有更跳脫的思維,排除掉什麼有發展性、有前景、能賺錢、爸媽認同的、熱門的科系。排除地域限制,完全地做你自己,那麼你想做些什麼呢?
我認為這個方式可以讓我們直面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與需求,讓自己有機會跳脫現實的框架,讓出現的點子有更多可能性。不用擔心點子過於瘋狂,因為我們那有效運作的大腦,一定會讓這些瘋狂想法轉回正常化的,瘋狂點子也會是執行策略的種子。
就這樣,也許你已經從剛剛寫的無限關鍵字,聚斂出三種人生可能性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用時間軸,將這樣的人生可能描繪出來。接著評估資源(時間、金錢、人脈、技能)、喜歡程度(等不及要執行還是興趣缺缺)、自信程度(自信滿滿還是充滿不確定?)、一致性(和你本人的價值觀是否符合)。
並寫下那個計劃要解決的問題,如:我擁有這些特質嗎?我有哪些資源可以得到資源呢?需要哪些地點呢?哪些人可以支援我做這些事呢?這些計畫對自己及他人有意義嗎?能夠有利潤嗎?
在這之前,腦中有數個點子,就不會過早的選定一條路,保持開放的心胸,接受並想出更多新鮮的點子。我們可以利用奧德賽計畫,挖掘出人生仍等著我們去做的大事,回想起已經遺忘的夢想。
以書中的奧德賽計畫為例:
書中舉出許多案例,推薦大家直接閱讀書籍喔!
接著,推薦使用大衛.貝斯特創立的「兩年封面故事」的方法:
想像兩年後的今天,有一家媒體用你當封面人物,大幅報導並刊登笑容滿面的照片……那會是什麼故事?你的角色是什麼?你做了什麼?我們被媒體訪談什麼?我們到時候要講什麼?採訪中可能有哪些重點片段?你會用什麼姿態被人們所看見呢?
這個方法我也在這篇文章〈學習歷程檔案起步走之上高中可以「早知道」的那些事:(一)以終為始,從目標設定開始〉中提過,歡迎大家一併閱讀參考!
透過這樣的方式,聚斂出未來在高三畢業的高光時刻,你最想要成為的樣子。可能是成為自己最滿意的樣子,或者對他人做出一些貢獻……
如果真的還是沒有想到,那就最簡單的思考,如果高三時,我可以用特殊選才進入某間大學科系並接受採訪,那會是什麼呢?我又做了哪些事情值得大學願意錄取,而他人也願意報導或仿效呢?
我的另一篇文章〈尋找天賦及優勢的好用思維工具(上)〉中提到的「天賦三核心」技巧,也很適合聚斂前面零散的思考喔,歡迎點選連結參閱。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擁有自主權時反而茫然無措呢?
我很喜歡《斜槓青年·實踐版》作者Susan Kuan的分析:因為我們內心有太多擔心和害怕與擔心了,害怕滿足不了他人對我們的期待,害怕讓別人失望,害怕得不到認同。當我們內心有那麼多擔心和害怕的時候,自主性當然就無法展現。
這是基於大腦的特性,對大腦來說,避免痛苦永遠是第一訴求,它遠比追求快樂重要,所以在痛苦、焦慮和擔心沒有消除之前,在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之前,大腦不會花費精力思考和探索自己喜歡什麼,或者主動追求挑戰和進步。
所以,希望我們的第一輪發散與聚斂當中,要盡可能的讓自己保有自由的安全感,排除所有的擔心及害怕,拓寬思維後,才來聚斂統整可行的方案。
至於我們藉由發散與聚斂進行了目標願景擬定後,該如何進行自主學習的設計呢?就留待下一篇〈用設計思考打造你的高中自主學習(下)〉待續囉!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加入我的粉專《教學狂想實驗》,就可以更方便交流討論更多教與學的想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