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一個「有機」的團隊

生物(有機物)和非生物(機器)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非生物(機器),如電腦:拿掉彩色影像的配件,畫面就變黑白的;遺失音響,就沒有輸出的音訊。也就是說,每拿掉一項零件,就失去一樣功能。

生物(有機物)則不同,如胰臟:實驗中去除掉白老鼠的胰臟蛋白質,但胰臟功能卻未受損,因為身體其他部位會彌補欠缺的蛋白質功能。

也就是說,即便局部功能受損,生物體會為了整體功能正常,內部系統會互相彌補,形成所謂「動態平衡」。

生命,就是在動態平衡下的流動。

 

學校是「生物」還是「非生物」?

學校以往都被視為由人(學生與教師)、組織(領域與行政處室)、硬體(建築物、設備)等,具有特定功能的零件所組成的「非生物」。

但根據這樣的思維,什麼壞了就修什麼,就會變成:

蓋了新圖書館就會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修了游泳池讓每位學生就能學會游泳;

把辦學成績好的校長找來就能提升學校榜單;提升老師雙語教學學生也會因此提升雙語能力才對。

但我們都知道事實上並非如此簡單。

構成學校的要素錯綜複雜,互相彌補不足之處,藉由設備、課程與教師的汰換,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狀態。

換言之,學校是活的(生物、有機體)。

 

我心目中的團隊,應該是個「有機體」:動態平衡、互相補位。

既然學校是活的,那底下的組織(處室或領域)呢?

當一個團隊中的成員功能受損(如:缺席、能力不佳、速度跟不上等)時,其他人若仍像是個電腦零件般只做自己的事情,整台「機器」就會停擺:組織因此失去功能。

反之,若其他人在此時能互相補位、彼此支援,進行「體內的動態平衡」,那麼這個組織就會順利運作,不會形成太大的問題!

真正強大的團隊是隊友失誤而失分時,其餘無關的人也會當作是自己切身問題,重新審視自己和團隊的戰術。

要達成這樣的默契,有個大前提,那就是每個人都要大致知道別人在忙些什麼,而且也都有這樣的能力能適度彌補其他人的工作內容。

甚至,連主管不在時,團隊都還能正常運作,這就是「扁平組織」和「去中心化思維」概念的體現。

 

所以,不要只有幫忙接電話、留電話,

花點時間,觀察別人在做什麼,再想想自己可以「多做」什麼。

因為,我們不是單打獨鬥的個體戶。

我們是一個系統、一個組織。

一個「有機」的團隊。

 

---

延伸閱讀:《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所謂生命,究竟是什麼?一位生物科學家對生命之美的15個追問與思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