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書館借回來李忠憲教授的書後,今天一口氣將它讀完,其中李教授分享在德國攻讀博士班的過程,也勾起我自己念博士班時的回憶,塵封已久,但仔細一想卻歷歷在目。
「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得到」,李教授的這句話非常重要,潛意識中我也是認為自己可以做得到。
現在回想,當年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觀察,我應該不是那種能出國唸博士班,然後可以順利畢業的學生。
跟李教授一路都是資優生不同,我在求學的過程中,並非一路順遂,應該說早早就自我放棄;但在大學時期,一個心態上的轉折,卻樹立了一個看似遙不可及,但在未來可以一步步實現的目標。
一直到這麼多年後,回頭看才知道當年定的那個目標有多難,依照當年的條件,難以想像自己最後能做到。
可能是「無知者無畏」吧,又或是當初不知道自己有多差,所以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因此一步一腳印,在樹立目標後的「十年間」絲毫不敢有任何的鬆懈,彌補眾多不足的地方,終於來到這個目標的最後一個關卡「博士論文口試」。
要說起異國生活的種種挑戰,當然說也說不完,當第一年的「新鮮勁」過去後,隨之而來的就是研究及課業上的挑戰。
第一年研究題目更換也消磨掉我的意志,時間壓力讓我無所適從,換來的是連續兩週的失眠。
一開始對於研究上的雄心壯志,轉變為「無法畢業」的恐懼,事隔多年後我還是無法忘記那種滋味。
因此,當完成博士論文草稿,然後指導教授同意安排口試時,心中的雀躍也是難以形容之感,但當時幾乎忘記還有「論文口試」這個大魔王關卡的存在。
當年不知道是哪來的自信,等待口試前,我其實是飛回台灣處理後續「創業」的事情,然後口試前才飛回英國。
而且,為了省機票錢以及督促自己加快畢業流程,直接買來回機票,把回程的時間都先訂下來,完全沒有考慮到後續口試順不順利、論文需不需要大幅修改,離校的流程要多久等關鍵問題,天真及樂觀應該是我的天性,所以就這樣理所當然的去執行。
殊不知到口試當天,才從一片混亂中察覺到,其實我並沒有準備好,這時才開始感到害怕已經太晚了。
直到過了這麼多年後,口試中的場景還深深的烙印在腦中,現在回想起來,只能對當時的自己感到佩服,兼具勇氣與執行力,才能順利畢業。
嚴格說起來,出國唸博士班這件事應該超過我自己當初的能力甚多,但由於是大學期間就想這樣做,有較長的時間準備,讓本來很多不足的地方可以調整到「勉強」一試。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有很多次想要逃避這個「選擇」,有許多的藉口讓我可以合理地不去做這件事,但最後還是在「覺得自己可以辦得到」這個念頭下,完成當年立下的目標。
因此,我是認同李教授書中說的,很多事只要踏出第一步,慢慢地就會相信自己能做到,只要願意「相信」,人往往就會爆發出意想不到的潛力。
至於回國創業這條路,又是另一個故事,但我也願意相信「自己可以辦得到」,堅持下去直到春暖花開的那一天到來。